第一五四章 大忠和辽河挂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渤海国每有战事,将帅都要由张雨生的子孙来担当。现在文王和张玉环为了确保渤海国不出杨国忠和安录山,已经下定决心不让张家再掌兵权,冥冥之中就有一根线索牵引出渤海国的另一支将帅之家,那就是大野勃的子孙。
大野勃的儿子大荣华遵照子孙不得入朝做官的家训,带着儿子大忠和、孙子大仁秀,在北疆林海雪原中的仙人居里过着平民生活,与世无争,十分悠闲。后来日本朋友山田十五郎也来到仙人居,和大荣华一起潜心研读仙功秘册,修练功法。这些修练者渐渐地就有些出神入化的感觉,对仙功越发痴迷,对世事越发不闻不问。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一天大荣华突然接到堂侄女大贞淑的一封信,才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大贞淑在信中说,高王开国,历尽艰辛,后人守业,亦当勤勉。天行反常,人主行异,后世不宁,国将有难。既承秘册,当为国柱,扶危济难,责无旁贷。叔当慎思,勿负祖先。这信分明是说朝中可能发生大事,请堂叔大荣华看在渤海国开国高王的份上,必要时挥戈出山除奸护国。这封信立即让大荣华想起了洪以文对他说过的一段话。
七年前洪以文来宣抚渤海国时,携妻子大松花到庙尔城与大荣华和山田十五郎聚会,曾私下里向妻兄大荣华说起过大元义的面相特异,从左面看是大忠之相,从右面看却是大奸之相而且越到老年奸相会明显,如果活到八十岁,一定是祸国殃民的巨奸。大荣华遵循家训隐居深山,不愿介入朝中忠奸之争,就把洪以文的话深深地埋在心里,既不传播也不议论。可是自从接到大贞淑的书信之后,他就无法静心修练了。他毕竟是大野勃的后人,身在山林,心系朝堂,不可能对国家命运置若惘闻,最终还是暗中派人到上京打探朝中动态。他打探到文王带着张太真出巡东京,把朝会交给大内相大元义来主持,就觉得这样大权旁落要出乱子,几年来一直为此忧心。最近又探得幽燕重新生乱,就更加为国家担忧,常常唉声叹气,焦灼不安。
山田十五郎看出他有心事,就向他问道:荣华君既然有心为国效力,何不进京谋个职位?
大荣华道:山田兄有所不知,因为当年正觉大和尚预言我父亲的后人在百年之后将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武王因此而猜忌我父亲这一支会篡权,就千方百计残酷打压。我父亲为了摆脱篡权的嫌疑,就立下家训,子孙不得入朝为官。我不能违背家训。可是大贞淑公主信中所嘱又让我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才日夜焦虑。
山田十五郎笑道:荣华君熟读仙功秘册,为何遇事却不会变通?
大荣华道:父训言犹在耳,岂能随意变通?
山田十五郎道:依我看老王爷留下的家训中含有玄机。所谓子孙不得入朝为官,就是要求你和你的儿子不能入朝做官,第四代就不在约束之列。这分明是暗示你家第四代可以大有作为。
大荣华恍然大悟道:山田兄让我茅塞顿开了。我父亲将仙功秘册留传下来,就是让后人为国效力,否则修练那功法又有何用?从我父亲算起,三代不入朝做官,已经足以摆脱正觉大和尚预言带来的嫌疑,第四代应该无所顾忌,可以放开手脚为国效力。
山田十五郎道:既然你相信我的分析,我就再进一言。老王爷的家训是说不得入朝为官,这并不妨碍你和你儿子做个外臣为国效力,只要不入朝参政即可。
大荣华大喜道:山田兄真是妙语惊人,几句话就把我的顾虑全都打消了。我已年过花甲,甘愿终老林下,却不能让我的儿子虚度人生。现在幽燕有乱,辽河前线急需将才。我要推荐我的儿子到军前效力。
大野勃这一支人丁不旺,已经是三世单传,第二代大荣华无兄无弟,第三代大忠和也是无兄无弟,到第四代大仁秀仍是一颗独苗。这年大忠和三十五岁,大仁秀十岁。
大荣华听信了山田十五郎的建议,把儿子大忠和召来,语重心长地教训道:你自幼聪颖机敏,跟随祖父和父亲修练仙功道法,文韬武略极似祖父大野勃,也该象祖父一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现今幽燕又有动荡,国家急需将才。我要把你推荐给文王,让你到辽河军前效力,你可愿意?
大忠和生来就是一副英雄气概,自幼习练仙功道法,只觉得心有经天之智,身有撼地之力,却被家训困惑着,不敢想象出世报国,只好安心当个村夫猎手。这时突然听到父亲说要让他去渤海军中效力,便激动地说道:父亲给我报国的机会,我一定会把祖父没有实现的报国之志发扬光大。
大荣华当即给文王写了一封亲笔信,推荐儿子大忠和到辽河前哨大营效力。
大忠和带着父亲的推荐信,离开仙人居,直奔东京龙源泉府来投文王。
这时文王正在为辽河前哨大营的主帅人选发愁。从高王时期开始,渤海国就形成惯列,凡有重大军事行动,必是张家父子挂帅出征。现在文王和张太真为了不让安史之乱在渤海国重演,曾经相约不准张贵妃的娘家人拥有朝权和军权。张茂林和张茂森不能掌握兵权,吕德信已经英年早逝。别的将军又都不能胜任,辽河大营的主帅就一直难以确定,文王正为此事寝食难安心烦意乱。这天文王夜观天象,忽见北斗星旁边有一颗将星闪闪发光。文王心中暗想,这是大将军即将出现的征兆,却不知应在何人身上。

次日,文王正在上书房中冥思苦想,忽然孙力士来报:宫门外有一个陌生人,自称是大野勃的孙子,说有机密大事,请求晋见基下。
文王闻报大喜道:昨夜闪光的将星原来是他。快请他进来。
大忠和应召进来,向文王叩头道:家父大荣华命我来向基下请安。
文王欢喜道:你我本是同祖同宗,我是大祚荣的孙子,你是大野勃的孙子,应是堂兄弟相称。快快起来,坐下说话。
大忠和谢恩入座。
文王问道:大荣华叔叔可好?
大忠和道:回禀基下,家父身体健朗,只是心忧国事,寝食难安。
文王问道:不知大荣华叔叔为何事忧心?
大忠和道:是为幽燕动乱而心烦。
文王再问道:大荣华叔叔多年潜心研读仙功秘册,对天下大势必有出人意料地见解。不知他对孤王有何指教?
大忠和道:家父有一封亲笔书信在此,请基下过目。
文王接过书信展视,只见那信中写道:
我也是大氏子孙,自当为渤海国效命。怎奈家父有遗训,子孙不得入朝有为官,我不得不带领子孙隐居山林。近闻幽燕又生乱象,国家必是急需将才。我父子研读仙功秘册,对肩上重担已有省悟。不入朝为官,并非不能为国效力。我已年迈,不敢逞强。我儿年富,岂能安逸?现令我儿出山请命,求赴辽河防御外患。请基下量才录用,赐以报国机会。我儿出山,严守家训,终生戍卫边关,不得入朝参政,只图实现我父忠义报国之梦。
文王看罢,大喜道:大荣华真不愧是仙家真传弟子,对孤王的心事了如指掌。他效仿圣人行事,内举不避亲,推荐你来做将军,这正是孤王迫切需要的。现在辽河大营缺一员统帅,你敢承担吗?
大忠和从容回道:我只求为国效力,既不会嫌弃职位低卑,也不会惧怕责任重大,一切听凭基下安排。
文王笑道:不愧是大野勃的后人,有胆有识,堪为大用。大忠和听教,钦命你为辽河前哨大营元帅,掌骑兵一万,专防幽燕,即日赴任。
大忠和应道:臣领教。
文王叮嘱道:孤王与平卢军大帅李正巳立有盟约,如果幽州军有异动,你可相机出兵与平卢军联手互应。
大忠和应道:臣谨记。
大忠和接了辽河大营元帅印信,辞别文王,奔赴辽河。这天来到敖东城,到张茂森的西屯卫练兵大营中调兵。
张茂森这十年来按照父亲张文休的密嘱,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时刻关注朝中动态。他知道母亲大贞淑也向远在北疆的大荣华发出示警密信,料定大荣华对朝中大事不会无动于衷,可是他没有得到父亲让他和大荣华联络的指示,不能轻举妄动,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盼望大荣华会和他遥相互应。对幽燕出现的新军阀争斗,张茂森也是忧心忡忡。可是他既不能主动请战,也不能上表陈情,只能静观事态发展。现在大忠和主动出山并做了辽河大营主帅,就证实了大荣华已经有所行动,这让张茂森既兴奋又感动。他把大忠和请到家中,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密谈。
张茂森兴奋地说道:十年来我日夜盼望北方消息,只怕大荣华爷爷不肯响应我父母的倡议,不能使你我两家结成联盟。今日见到大忠和叔叔出任边关大帅,我这颗心总算可以放下了。
大忠和慷慨激昂地说道:过去从你祖父张雨生论起,我是你叔。现在你是文王的妹夫,可以称我为同辈。你我两家前人同被高王授以仙功秘册,就注定要世世代代担起护国重任。既使没有大贞淑的密嘱,我家也不会对朝中大事不闻不问。日后如有奸人作乱,我家自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和你张家共撑江山。现在幽燕不宁,我遵父命出山,主动请缨出镇辽河,既是为了防御安史余党重新作乱,也是为了抓住兵权提防内奸。
张茂森也激动地说道:有大忠和元帅出镇辽河,无论外忧还是内患,都不足为虑了。
大忠和问道:不知张茂森元帅对朝中奸党有何判断?
张茂森道:奸人尚未暴露,我也不敢妄议。据家父判断,奸人必是以加害副王大华屿为目标。据我观察,现在大元义和大宝方争权夺势,各树党羽,都想独揽大权。日后有可能危害大华屿的人,必是出自这二人之中。
大忠和道:这样说来,大华屿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你应该派出心腹密探,潜入大内相府和右相府,观察动向,以防不测。
张茂森道:我和家兄曾经掌管上京各兵卫指挥之权,亲信部将遍布各营,消息还是很灵通的。以后凡有重大情报,我会随时向大忠和元帅通报。
<ahref=http://www.xiaoshuodaquan.com>起点中文网www.xiaoshuodaqu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