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五章 渤海军出战幽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茂森和大忠和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人彻夜饮酒,阔论高谈,从高王开国的艰苦卓绝,说到仙功秘册的神奇绝妙;从副王大华屿面临的危机,说到幽燕将要发生的动乱。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到投机不觉多。两人促膝相谈,不知不觉天光见亮,营中鸣号出操,鼓角震天,吼声动地。两位元帅就携手来到教场上观看士兵演武。
大忠和见张茂森训练的骑兵勇猛骠悍,便兴奋地说道:我奉文王基下之命到辽河布防,需要从你营中选调一支精兵,已经向智部(相当于大唐的兵部)送交报告,不出十日,就会有智部的命令传来,绝不会让你为难。
张茂森笑道:我这西营中为上京十二个兵卫训练着的六万骑兵,都是以一当十的勇士。你可以随意挑选,也不必等智部的命令。你带走多少兵员,再从辽河大营给我发回来多少兵员,只要我这西营中兵员人数不差,智部也奈何不得。
大忠和拱手道:多谢茂森兄仗义相助。我有统率一万人马的权力,就在你营中挑选万名精锐骑兵,把辽河中大营中原有的万名老兵全部换下来。
张茂森笑道:你我协手护国,各尽本份,不必言谢。我们不能在上京辅助副王,已是天大的遗憾,再不乘机把精兵抓在手中,岂不是要把机会都让给了那些妄图谋害副王的恶人。
大忠和也笑道:只要你我默契配合,不仅智部卿无话可说,就连三省丞相也奈何不得,想危害副王的人也该有所收敛。
大忠和在张茂森营中选出万名精锐骑兵,浩浩荡荡开赴辽河前哨大营,排兵布防,严阵以待。
渤海国的智部相当于大唐的兵部,是全国十二兵卫的总参谋部,掌管各卫人马调动。大忠和离开东京龙源府文王行宫时,已派人向上京的智部提出从西屯卫营中选兵的报告。按常规应该是令到之后才能选兵调兵,现在不等智部下达命令,两人就商定了交换兵员的办法,这既是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相互信任,也是两人要向在上京执政的大内相大元义和右相大宝方发难的信号。
在上京主持朝会的大内相大元义,接到东京行宫发来的文王敕命,得知大忠和受命出任辽河大营统帅,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说不清是什么滋味。自从他获得了主持朝会的特权,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篡国意识就不断地膨胀起来。他认为祖父大祚新出家当和尚、走国赴日本、命丧大海难,都是高王大祚荣排挤打击迫害的结果。他要向大祚荣的子孙讨回这笔屈辱债。他要当国王,要把大祚荣的后人踩到脚下,让他们也尝一尝受迫害的滋味。大元义清楚地知道,要想篡夺渤海国的王权,必须克服三大阻力,一是以右相大宝方为代表的宗室亲王,二是张茂林张茂森两兄弟为代表的外姓将军,三是隐居深山神秘难测的大野勃后人。原以为张家兄弟被文王外放了,大野勃的子孙又严守家训不来参政,这都是老天爷在暗中保佑他大元义,他只要全力以赴对付大宝方就行了。他在上京苦心经营多年编织的一张权力大网,已经足以让副王大华屿在政治上窒息。只要耐心地等到文王驾崩,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现在大忠和突然出山了,辽河前哨大营和敖东城西屯卫练兵大营转眼之间就会结成联盟,大宝方也一定会利用这些掌握兵权的大将军来加强对朝政的干扰。大元义有些沮丧和焦虑,但更多的还是妄想和疯狂。他曾经利用张玉真这只摄魂鸟,成功地把文王引向大权旁落的歧途。现在他要利用大忠和这只出山虎,再把文王拖进战争的深渊。
大元义振作精神,给文王上了一道包藏祸心的表章,那表章中写道:
基下登位以来,英明神武,内治外宁,国富民强,使渤海大兴胜况超越大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列国百藩无不敬仰。基下威扬中原,遣使赴徐州,使李正巳欣然结盟,更胜过高王扫荡辽河和武王征战冀鲁。天佑基下,使大忠和出山效力。渤海国兵精将猛,天下无敌,基下正可乘势挥师辽西,扫荡幽燕,完成高武两朝未竟之大业,兑现与平卢军结盟所承之洪诺,筑霸坛于海东,扬威武于天下。
这道表章的意图就是要促使文王积极参与幽燕军阀混战,把大忠和钉死在战场上。大元义在向文王送出这道表章的同时,还派人去和平卢节度使已李正巳联络,想借助李正巳的手把文王拖上战场。他巧妙地运用了渤海国大内相的身份,以向李正巳通报辽河前哨大营备战情况为由,鼓动李正巳来约文王向幽州开战。
大元义的表章送到东京,意在鼓励动文王向幽燕用兵,这正是文王举棋不定的难题。自从派了大忠和出镇辽河,文王就一直在考虑河朔四镇的形势。范阳节度使朱希采已经处于另外三个节度使的围困之中。在围攻朱希采的三镇联盟中,有渤海国的盟友平卢节度使李正巳。为了履行盟约,文王理所当然要站在三镇联盟一边。可是,在三镇联盟中,却有一方是文王的仇家田承嗣。文王的长子大宏临死在田承嗣手里,这杀子之仇刻骨铭心,不能不报。所以文王一直没有想清楚大忠和肩负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是协助平卢节度使李正巳去消灭范阳节度使朱希采,还是趁朱希采攻打魏博节度使之际消灭田承嗣。文王举棋难定,就把大内相的表章放到一边,他要看一看形势的发展和演变再作决定。

三镇联盟的盟主平卢节度使李正巳得到渤海国大内相送来的通报,知道渤海国文王已经向辽河大营派将派兵,可见文王信守承诺,要与三镇联盟协手消灭朱希采,就兴高采烈地向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和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以及渤海国辽河大帅大忠和,发出联合进兵的谍书,约定十月月望之夜兵临幽州城下。
大忠和到辽河前哨布防已有月余,这位报国心切的边关大帅,只盼挥师幽燕大展身手的时刻早日到来。他知道渤海国与平卢军是同盟,如果他率领渤海军参战,必是援助平卢军去消灭朱希采。当他接到平卢节度使李正巳发来的通谍,就毫不犹豫地率兵出征。兵过辽河,他才匆匆写了第一道战报,派快马送往东京,向文王报告军旅行程。
大忠和率兵来到幽州城北五十里安下营寨。这时幽州已经被联军四面包围。北有渤海军一万,东有魏博军二万,西有成德军三万,南有平卢军四万。十万人马把幽州围了个水泄不通。盟主李正巳发布军令,通知各方主帅到平卢军的大营参加军事会议。
平卢节度使李正巳是盟主,他深知联军作战,最要紧的是协调配合。他向三位盟军主帅郑重宣布:朱希采倒行逆施,杀害朝廷封疆大吏,祸乱幽州,是自取灭亡。如今我四国十万大军来攻幽州,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开战之前,本帅要与各位盟友约法三章。其一,明日本帅巳时攻打南门,各位务必准时从各方发起攻击,一鼓作气,打破城门,消灭朱贼。其二,俘获战马壮丁,各归本部;缴获城中财帛,论功分享。先破城者为头功,可享半城财帛。其三,幽州城池土地,由我等推举一位新任范阳节度使来管辖。三章约法,便是此战的最高纪律,如有胆敢违背者,本盟主将依军法严惩,绝不留情。
大忠和听他说出约法三章,心头一震,心中暗想,这位李大帅不愧是盟主,不仅实力雄厚,奋勇当先,而且开诚布公,申明章法,真是威风凛凛,令人钦佩。可是他称联盟四方为四国,却有些大逆不道。节度使胆敢称国,分明是要与大唐皇帝分庭抗礼,也分明是要与我家国王平起平坐,说不定他那腔中藏着的狼子野心要比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还要大,看来此战只是幽燕动乱的开始,不会是幽燕动乱的结束,我应该提醒文王,要当心安史之乱重演。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曾经败在朱希采手下,这时仍心有余悸,面色忧郁地说道:朱希采招俘了李怀仙的部下,幽州总共有七万人马,凭借坚城与我联军对峙,恐怕不是一鼓作气就可以拿下的。他手下有三员大将,一个叫朱泚,一个叫朱滔,是两兄弟,还有一个叫刘怦,这三人各有奇招,十分勇猛。明日与他们相遇时,大家务必十分小心。
大忠和看了看李宝臣,心中暗笑道,这个李大帅瞻前顾后,底气不足,可比那个李大帅差得远了。兵临城下,大战在即,只可鼓舞自已的斗志,岂能长敌人的威风。不知他这样无勇无谋的人是如何当上节度使的。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虽然只有两万人马,却是傲气十足,当即朝着李宝臣冷笑一声,讥讽道:既便幽州的将军们有些勇力,也不过是几头猪而已。明日他们若是在成德军阵前出现,你就把他引到我的阵前来,看我如何宰杀。还有,渤海军只有一万,只怕朱希采会从北门逃脱,不知大忠和元帅有何对策?
大忠和心中暗想,这个田大帅口不饶人,言语刁钻,必是心胸狭窄不顾大局的尖刻小人。这样的争强好胜之徒,薄情寡义之辈,怎么可能与盟友协力作战呢?两位李大帅与他结盟真是瞎了眼。他那言语中分明暗藏着嘲笑渤海军的意思,我必须还给他一点颜色。
大忠和当即从容说道:田大帅多虑了。你既然是一方节度使,没听说过渤海骑兵若上万,横行天下无阻拦吗?本帅倒是担心东门会给朱希采以可乘之机,田大帅还是好自为之吧。
李宝臣刚刚受到田承嗣的羞辱,正在窝火,听到大忠和这样说,立即附合道:大忠和元帅言之有理。围城之中的人要想逃走,必然要选取择最易突破的方向。现在南北西都有强兵来攻,朱希采就只能从东边逃跑了。
田承嗣立即把脸涨得通红,气急败坏地说道:你们这是何意?一唱一合,这不是恶意攻击吗?请盟主评评理!
李正巳把手一挥,厉声说道:是虎是猫,明日战场上自有分晓。各位速回本部备战,不得有误!
<ahref=http://www.xiaoshuodaquan.com>起点中文网www.xiaoshuodaqu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