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李长史辽河绝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代宗皇帝李豫是肃宗李亨的长子,是李阳的堂兄。他对李阳的奏章不能不重视,可是对王孝廉的奏章却置若罔闻。永王李璘叛国案是肃宗朝发生的事,当时代宗皇帝是太子,担任全国兵马大元帅,对永王一案的真实情况了如指掌,知道李璘和李阳父子两代都是为征讨安史做出过贡献的人,应该给予应有的荣誉和待遇。可是当前正是乱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如果李阳回到长安引起朝野噪动,就会干扰了代宗拨乱反正的大事。代宗皇帝看了李阳的申诉表章,不知如何处理才好,就向百官问计。
这天朝会上,代宗向百官问道:永王一案已经过去八年。现在李阳上表,请求朕为其父子平反正名。王孝廉也上表为李白陈情。朕有心接受他们的申诉,又怕这事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混乱。不知众卿有何良策?
宰相郭子仪出班奏道:臣以为,永王反叛之罪证据不足,应该平反昭雪。这会有利于促进皇室团结,陛下不必疑虑。李阳借渤海国骑兵出战幽燕,功不可没,也应该论功行赏。李白受此案牵连,也会随此案正名,不必另行降旨。
另一位宰相李光弼奏道:陛下应该颁诏嘉奖渤海国文王大钦茂,表彰渤海国出兵征燕的功劳。同时任命李阳为忽汗州监军长史,让李阳到上京龙泉府赴任。这样既可稳定东北边疆,又可杜绝李阳回长安之路。
代宗皇帝采纳了两个宰相的建议,决定派钦差到平州会合李阳,再一起赴渤海国颁诏。
代宗皇帝向鸿胪寺卿洪以文问道:鸿胪寺准备推荐何人出使渤海国?
洪以文在安史乱后出任鸿胪寺正卿,他的妻子大松花就提醒他找个机会携妻出使渤海国,好去看望故乡亲人。现在有了出使渤海国的机会,洪以文自然不会放过。他当即向代宗皇帝奏道:渤海国出兵平叛,是藩国的楷模,臣愿亲往渤海国颁诏,昭示陛下浩荡恩德。
代宗皇帝道:这是安史乱后天朝首次派钦差出使,而且渤海国文王又是朕要特别表彰的藩王,由正卿来担当钦差,正可以显示天朝威仪和恩泽。洪爱卿就抓紧上路吧。
洪以文接了圣旨,兴高彩烈地回到府中向夫人大松花报喜。
大松花高兴地说道:当不当钦差倒无所谓,能有机会到渤海国走一遭,却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我有二十年没有见到故乡亲人了,真恨不能明天就到上京龙泉府。
洪以文笑道:请夫人稍安勿燥,本钦差要等待皇帝诏书,还要选择随行人员,还要提前通知沿路官员接送,总要三五天之后才能出发。
大松花笑道:你不要当了钦差就得意忘形,以为我不随着你就不能去渤海国吗?我明天就出发。
钦差大臣洪以文离开长安向渤海国进发。为了先行和李阳会合,他取道幽州,再转向平州。到了平州,向李阳宣读了皇帝诏书,要求李阳和钦差一起去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李阳心中暗暗叫苦,他知道这是代宗皇帝拒绝他重返长安的诡计,因为自从渤海郡晋升为渤海国以来,忽汗州的建制早已名存实亡,所谓监军长史不过是个空名虚职。可是皇帝已经下达诏书,他没有理由拒绝,只好把平州移交给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带着渤海国人马和钦差一起东渡辽河。
当李阳踏上辽东土地的时候,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他想到了文王大钦茂慷慨借兵自有一番深谋远虑,那就是想让李阳取代燕国皇帝坐镇幽燕,成为渤海国和大唐之间的一道安全屏障,好让渤海国全力以赴发展经济,走向繁荣。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渤海国牺牲了一万人马,赔上了一个副王殿下,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李阳不能在辽西立足,连区区平州也拱手让出。李阳深感愧对渤海国,无颜再见文王。他要在辽河岸边结束自已的生命,让灵魂留下来陪伴渤海国副王大宏临。他有意落在别人后面,在辽河岸边久久地徘徊,向河西张望,心中默默地呼唤着副王大宏临的名字。
洪以文的车队走出五里,还不见李阳赶上来,只怕李阳不肯屈居监军长史,乘机脱离了队伍,这就让钦差无法向代宗皇帝交待。洪以文想到这里,心情紧张起来,立即带了两名亲兵回马向河边奔来。河岸上的悲惨景象展现在眼前。李阳横卧在沙滩上,右手中的宝剑深深地割断了脖颈上的动脉,鲜红的血浆染透了三丈沙滩。那血红的沙滩上清楚地映出十四个大字:
杀贼报国两代空,无颜再扰辽河东。
八年前永王李璘起兵征燕时,李白和大宏临投军效力,李阳就和这一老一少结成忘年之交,成为李璘慕府中的核心人物。永王李璘被肃宗皇帝剿灭时,李阳和李白大宏临结伴逃亡。此后三个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征讨安史叛贼这个大目标又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完了征讨安史之乱的路程,都把性命牺牲在征燕大业上。现在他们可以在阴曹地府会师了。他们的灵魂聚到一起的时候,会为安史的覆亡而欢呼,还是会为自已的不幸而悲哀呢?
洪以文对李阳的死唏嘘慨叹,十分伤情。他让部下打造棺椁,将李阳就地安葬。他还亲笔题了墓铭,请来匠人立碑留记,那碑上写着三行大字:
大唐忽汗州监军长史渤海国征燕大元帅
亲王李阳之墓
钦差大臣鸿胪寺卿洪以文敬立广德元年五月初十日
洪以文安葬了李阳,再向吕德信说道:李阳剿贼三年,杀敌数万,功不可没。如今不肯再烦扰渤海国,选择了自刎之路,实在可惜。现在已经进入渤海境,本钦差不便与渤海军同行,请吕德信将军带领人马先行一步。

吕德信领命,就和张茂林张茂森带着人马向上京奔去。吕德信到了上京,立即向文王禀报了李阳自刎和洪钦差到来。
文王对李阳之死深感痛惜,他命人在镜泊湖边的山崖上造了一座祠堂,把李阳的生前遗物供奉起来,并且在石壁上刻下了李阳的生平事迹,让这位不幸的大唐亲王永远和渤海国的山水相伴。
这时上京龙泉府正是春花烂漫的季节。文王原本是要在这个春天为二王子大宏元纳妃,为二公主大贞惠招驸马。现在二王子的婚期被搁置起来。二公主大贞惠的驸马人选则是现成的。因为按王室祖训,这个二驸马只能是张文休的二儿子张茂森。现在张茂森已经凯旋而归,二公主的婚期就近在眼前了,王室上下都在为这事忙碌。
从庙尔城赶来的大荣华,和山田十五郎欢聚一堂,每天饮酒赋诗,纵论天下,十分开心。两人从长安的国子监同窗之谊,说到跨日本海到庙尔城的历险之情;从大唐国的安史之乱,说到日本国的藤原仲麻吕之祸,对大野勃预见到的天狼星征兆称奇不已。
山田十五郎惊奇地问道为:令尊大人能预测天灾**,真是神奇。不知他生前修练的是何种功法?
大荣华道:是祖父大祚荣传下来的仙功道法,现有两本秘册在我手中。我已研读多年,还是不能入法入道。
山田十五郎道:是否可以让我看一看?
大荣华笑道:你我亲如兄弟,当然可以看。我还正要向你请教。
山田十五郎兴奋道:我来渤海国本是逃难,如能将余生用于研读令尊的仙功秘册,就是因祸得福了。
两人就来向文王禀报道:我二人要潜心研读仙功秘册,从此不出江湖,特来向基下告别。
文王笑道:先祖大祚荣留下来的仙功秘册是天下奇书,值得潜心研读。不过你们要迟几日再走。因为有两件大喜事在等着你们参加。一是征燕的兵马已经返回,孤王要为次女大贞惠招驸马,请你们参加婚礼庆典;二是钦差大臣洪以文和大松花正在向上京赶来,名噪一时的长安国子监四雅士就要重逢了,你们还能走吗?
两人齐声笑道:有这样的好事,我们当然要留下来。
三天后,即渤海国大兴二十七年三月初二日,张茂森和大贞惠喜结良缘。这一对情侣从懂事时起,就知道祖训决定了他们迟早要做夫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相亲相爱,情深意切。
按照渤海国的民间习俗,订婚和结婚都有约定俗成的程序。订婚的形式很特别,小伙子到姑娘家求婚,姑娘如果同意,就让小伙子摸一摸她的**,就算订下终身了。张茂森和大贞惠这一对小恋人早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偷偷地把这件事做完了,而且重复了不知多少次。可是长大后发现文王对张文休有些猜疑,就各自约束起来,不敢过多接触,相思之情就更加强烈。现在终于如愿以偿结成夫妻,欢喜之状自不必说。新婚之夜,两人想起小时候做过的趣事,都禁不住欢笑起来。大贞惠公主突然想要捉弄一下新郎,就说,咱们订婚是按民俗,结婚也要照民俗。张茂森搂着公主笑道,我不知道结婚还有什么民俗,只知道从此可以做夫妻,你快和我上床吧。大贞惠却很认真地说,你先别急,要按规矩来,你揹着我在地上转一百圈,我才能和你做夫妻。张茂森就把公主揹起来,转了十圈,就已经晕头转向,站立不住。张茂森说,不能再转了,再转就要跌倒了。大贞惠说,不准停,还得转。张茂森好不容易转到十八圈,脚下一软,一头栽倒。两人就在地上滚作一团,嬉笑不止。公主笑道,人家都说转一百圈才是百年好合,你才转了十八圈,不够数,还得转。张茂森就跳起来把公主抱上床,嘻笑道,你先和我做十八年夫妻,然后再接着转。这本是小夫妻狂欢之夜的一场游戏,两人玩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可是万万没有料到,十八年后,大贞惠中年早逝,果然只做了十八年夫妻,便阴阳两隔了。
张茂森婚礼之后,又过了十天,洪以文到达上京,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因为洪以文不仅是十几年来第一个来到渤海国的大唐钦差,还是文王大钦茂的姑父。
文王率百官迎出城外十里,相逢之时,文王拉着洪以文的手笑道:十年动乱过去,洪姑父再一次做钦差,这真是天行有常,非人力所能改变。
洪以文笑道:两次出使,意义不同。前番是来册封渤海国王,这次是来同亲人团聚。
文王笑道:这次本王还有特别的礼物献给钦差大人。
洪以文笑道:本钦差不贪财,不收礼。你只要让你的姑妈兄妹早日相逢,就是最好的献礼了。
文王笑道:如果是这样,就称不上大礼了。本王要让长安国子监四雅士喜获重逢。
洪以文惊喜道:难道山田十五郎会来吗?
文王向后招手,笑道:请二位雅士出来相见吧。
洪以文向文王身后望去,只见大荣华和山田十五郎携手而出。
洪以文顿时忘了钦差身份,向车上的大松花叫道:夫人快来看,是谁来了。
大松花从车上跳下来,奔向大荣华,兄妹相拥大笑。
洪以文原本是要以公事为主,颁诏和巡视,都要按例进行。可是出乎意料地见到大荣华和山田十五郎,他就改变了主意。到达上京的第二天,他不再等待文王安排隆重的接诏典礼,在大政殿上匆匆地向文王颁布了大唐代宗皇帝的诏书,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四雅士的欢聚活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