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书房思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后,仔细地想了父亲的话,也回忆了一下自己以前的生活虽然在医院的时候,他真的想过很多,也很透彻。但躺在熟悉的书房兼卧室里,躺在贴着曾经赫赫战功的房间里,他的思绪更深,更远,面对着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杨三昆知道他必须在这里做出一个决定,一个可能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可是他突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又突然觉得自己的路很清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有志者是痛苦的,因为他的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而他必须在这个差距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父亲是一位具备军人一切身体条件和心里素质的却没有成为正式军人的农民。他从十多岁开始就经历着困难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变态的十年浩劫。更是饱尝了人世间的各种苦辣酸甜。他性格暴烈而又温情脉脉。他可以在冬天里二话不说地脱光衣服,钻到结了冰的水库里去抓活鱼来给自己坐月子的妻子补身子,也可以说不上两句就对妻子大喊大叫。他一生在饥饿和灾荒的边沿上走过了大半辈子,直到生活和年轮让他无法再跳跃的时候,他才真正的安定下来,和自己善良的妻子默默的守着子女长大,然后任岁月将自己催老。(读啦网)
杨三昆很怕自己的父亲,又时刻以自己的父亲为荣,可刚烈的性格又让他时刻顶撞着父亲。小的时候,父亲还打他;可是上了初中,父亲就没有再碰过他;上了高中,初中时代的骂也变成了一两句让杨三昆要想很久的话了。杨三昆知道,父亲已经老了,而且他也开始放心自己了,只是年龄的原因让自己在很多的问题上还不知道怎么办,于是,父亲选择了说一两句有哲理的话的方式来提醒自己。杨三昆对有这样的父亲很是高兴和自豪。
想着父亲刚才那句话,他不自觉的想起了他那文武双全的爷爷,他是在文革的时候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打死的,他觉得父亲说的可能就是用爷爷的例子在警示自己一些什么。
十年之后又被平反,家属还得到了抚恤金,可是无耻的政治斗争所遗留下的储痛不是几块大洋就可以弥补了的。中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都是借着各种借口把一个人先打死,然后就用厚葬来安慰,祈求得到屈死之灵魂的原谅,这种可笑的方式让这条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那么多的阴影和羞愧。我们不堪回首,是因为回首之后必然失望,我们无法面对,是因为一旦面对就是淋漓的鲜血!这一切,杨三昆是多么的痛恨而又无奈。

至于为什么说他是反革命,事情是这样的。因为他参加过秋收起义,有了战功,又不贪图权贵,所以革命一结束,他便解甲归田,从县城的大房子里搬到了这个荒芜的小山村。那一年村里人实在是饿的慌,有人便推举德高望重的他去向政府要粮。可怜张富家里已经饿死了一个孩子,第二个儿子也快不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去找保管粮食的村会计商量,可得到的是政府有令不能发粮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无情蔑视。冲动的他凭着军人特有的耿直与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硬是用当年劈敌人的斧头劈开了村保管房,将满仓的公粮一斗一斗的全分给了村里人。他的声望也一下子到了惊动县里领导的地步。那个冬天村里没有再饿死人,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也没有。
大家很感激他,可红卫兵却用和大家的感激一样多的残酷的手段折磨着他。他被写大字报,他被拉到大会场游斗,他在冬天里被强按在冰水里,之后就是被鞭子抽,然后用当时并不多的盐撒遍全身,火烤,再在冷水里泡。折磨累了,就把他吊在村口的树上吹一整夜的凉风。让家属身上绑着带有侮辱性的草绳,站在旁边看着。有一次,实在受不过了,他的拳头叫两个混蛋掉了门牙,还出了点血,于是罪名从偷社会主义公粮到了暴力反抗革命,之后就被活活的打死了。
为什么爷爷会有那样的下场?为什么完全可以参军的父亲坚决放弃当时村里人认为最有前途的机会?这一切说明了什么?父亲刚才说的那话又是什么意思?平民,为什么我的上辈们都喜欢做平民?杨三昆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或许这个问题是他读完大学才应该想的,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才想得明白的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