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送错求爱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甄玉德和阮姬正在网上聊天。读…啦他们由阮籍啸台聊起,谈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阮姬给甄玉德发过来正在征求意见建议的碑文草稿。阮姬给甄玉德发邮件里说:阮姓的起源有三:一、以国为姓。阮国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天中国陕西甘肃交界的泾渭流域。周武王灭商之后,阮国的子孙纷纷外逃,为了纪念故国,改姓阮。
二、出自偃姓,属于皋陶后裔。皋陶生于曲阜,偃姓。皋陶后嗣有人以阮为姓。
三、石姓改为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
甄玉德留言:阮姓先祖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被奉为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为中国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五刑”是中国刑法的早期雏形,是皋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阮姬留言:阮姓得姓以后,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到达河南陈留郡(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尉氏)一带定居下来。阮姓族人在陈留郡生息繁衍,魏晋时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阮氏家族的发展在此时期到达了顶峰,连位高权重的司马昭都想跟他们结亲。
甄玉德留言:从阮鄅开始,陈留阮氏家族开始兴盛。阮鄅是东汉大学者蔡邕的门人,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在当时与王粲、孔融等被称为“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与“三曹”(曹操、曹植、曹丕)、蔡琰一起活跃在当时的文坛上,备受瞩目。
阮姬留言:相传阮鄅任职曹操丞相掾的时候,相当于丞相助理,曾经跟随曹操出行。途中曹操让阮鄅写信给部将韩遂,阮鄅立刻在颠簸的马背上一挥而就。曹操看过之后,一字不改。可见,阮鄅才华多么出众。
甄玉德留言:阮鄅的儿子阮籍是陈留阮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他文采出众,放任自由,不拘礼教。他经常和当时的名士嵇康、刘伶等七人在竹林游玩,尽情饮酒作乐,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阮籍年轻的时候,本来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因为出生在魏晋时期,政治的不安和社会的动荡让他壮志难酬。面对严酷的现实,他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来逃避现实。他当过最大的官职是步兵校尉。司马昭曾经想让儿子司马琰迎娶阮籍的女儿。阮籍并不乐意,但又不能与位高权重的司马昭发生正面冲突。于是阮籍干脆大醉六十日,司马昭只好作罢。阮籍的另一癖好,就是经常一人漫无目标的驾车闲逛。短则一天,长则半月,任由马拉着车走,车行到无路可走时,他就停下来放声痛哭,然后驾车返回。这就是“阮籍哭穷途”,是他反现实的一种独特表现。这种“放任自由”成为阮氏世代相袭的门风,自两晋至南朝开始对阮氏家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到了东晋时期,社会稳定,门阀士族纷纷出仕为官。但阮氏家族成员依然我行我素、消极沉沦,缺乏奋发向上的入世精神。这无疑阻碍了家族的振兴发展,从而导致了阮氏后来的衰败。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阮氏家族既得益于“放任”,又失之于“自由”。
西晋灭亡之后,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陈留阮氏中有一批人向建康(今中国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迁移。当时陈留阮氏的迁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江中下游的江浙地区,一个是岭南的广州和交州。经过这次迁移,陈留阮氏大致形成了以河南、江浙和岭南为中心的三个集中分布地区。隋唐以后,阮氏在上述三个地区的基础上继续向四周迁移(主要在长江以南),逐渐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宋朝以后,阮氏在南方的繁荣胜过北方。
阮姬留言:如今的阮姓已经走出了偏居西北的黄沙漫土,走入了小桥流水的江南,走到了遥远的异国它乡。阮姓在台湾排九十三位,在日本、菲律宾和东南亚地区也都有分布。虽然阮氏的重心开始向南偏移,但是“陈留”作为阮氏的郡望,仍然是阮氏宗族意识的寄托。(读啦网网友发布)
甄玉德留言:能告诉我你的真实吗?
阮姬留言:台湾。
三皇之首伏羲氏继天为王,为百王先画八卦分阴阳,定姓氏,制嫁娶,以龙为纪,开创了华夏远古文明,被尊为人类始祖。阮姓是中华文化的一员。甄玉德似乎看到了阮姬那种在记忆里回味曾经的沧桑、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在记忆挖掘沉淀的千年的精华的执着精神。阮姬说:“我寻找到了因文化激动而积聚的前进的力量。”
甄玉德在阮姬的博客里留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大众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阮氏一族,整个中华民族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和特色,就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
阮姬留言:我们阮氏注重寻根问祖,建立联谊会,就是在保护阮氏文化的DNA。阮籍啸台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阮籍啸台就是阮氏进化发展的固化的“基因”,虽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阮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阮氏的文化身份和性格。
甄玉德留言:我的论文就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更谈不上保护和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在在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使文化遗产鲜活起来。平民视角,就是在“文化回家”中真正使文化大众化、人文化、实用化、生活化。发展眼光,就是去粗取精,发展运用。
阮姬留言: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包括政府的政策自觉、学者的智力自觉、媒体的宣传自觉、传承人的传承自觉、广大民众的参与自觉。如此,这项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事业才会曙光照耀、生机一片。
这时,门铃响了。甄玉德从网上下来,王春花把《啸台文艺》给甄玉德送来了。现在,地方上不允许随意办报纸,所以《啸台文艺》虽以报纸的面目出现,就是不敢叫《啸台文艺报》。
王春花没正形,干啥事都马马虎虎。毕业以后找了个邮差。王春花喜欢干邮差,虽然工资不高,却乐此不疲。
王春花她说:“元旦前要召开三贤文化学术研讨会,需要你的论文呢。”
甄玉德说:“知道。”
王春花:“届时,三贤市四大班子领导要参加,据说还要请一些文化名人,比如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里走红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
甄玉德说:“知道。”
王春花说:“届时,世界各地阮氏后人组成的阮姓宗亲联谊会还要聚集在阮籍啸台下立祖源碑。”
甄玉德说:“立祖源碑?知道。”
王春花的信息很灵。可甄玉德不喜欢她,老觉得她会把人家的信送错。甄玉德想起了大学里王春花送错信的事:校花安澜走过来了!
安澜那形象,简直“拉风”。
只见:安澜高挽着发髻,穿着白色的高跟鞋,身着棉麻混纺面料的短裙,袅袅娜娜地向甄珠走来。短裙下,忽隐忽现地暴露着那甜美的、灵动的、甚至是妙不可言的线条,毫不羞涩地演绎着名摸一般的张扬。特别是搭配着黑色的上衣,实现了复古印象的装饰性效果,两个诱人的馒头颠颠耸耸,绽放着不可抑制的风情。请你注意她亮色的黑色皮手套,很欧化地点化了全身的搭配,也请不要忽视她挽着一个民族感的拎包,它使你马上觉得在这曼妙的秋日,只有安澜才是倩丽风景的代言人。

甄玉德想:安澜是婚姻的增值股票,谁生活中有了她,谁就有用不完的劲、用不完的热情、用不完的自信和力量,谁的人生价值就会增值。
但甄玉德打死也不敢想,安澜马上要赠他花手巾。
在博客里,阮姬说:“我现在还保留着一个方方的花手巾,那是我上小时候一位救命恩人赠给我的。看到了手巾,我就看到了人,无论他在哪里。千山万水挡不住。花手巾有心。花手巾有情。”
要赠甄玉德花手巾的成了甄玉德的妻子。她叫安澜。与杨澜只差一个字。很多时候,差一个字就离题万里。比如:我爱你。我恨你。完全的两极。
漂亮是女人的通行证。颠扑不破的真理。甄玉德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是,他赢得了美人归。作为一个男人,漂亮的老婆,就是你的标签。你几斤几两,看看你背后的老婆就知道了。
墨镜说:“如果有一天我要是当上了有一定量吨位的领导,选拔人才,我不看人才,看谁?看他老婆,老婆漂亮的,留下。”
甄玉德说:“色色。所以,象你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当领导。光操人家老婆的心能行吗?”
墨镜说:“有一个世界级的大作家,是个大官。喜欢上下属的老婆,怎么办?把下属调到很远的外地,然后就有了然后的事。记不准是谁了,不是小仲马就是大仲马,反正是他们爷俩。”
甄玉德说:“真不是东西!”
墨镜说:“真不是东西的有时倒能发迹。你说说:在发迹的混混中,是东西的有几个?瞎胡弄,做朝廷。”
甄玉德说:“墨镜,你真能侃啊!百家讲台王立群咱是河大的。王立群讲了,就该轮你讲了。”
墨镜说:“不敢。我呢,还得上课去。不象你,逃课,官的,没人管。”在大学,甄玉德住混合楼。第二楼是女生楼。在楼胡梯的拐角处,这天下午,甄玉德上晚去了一会。甄玉德是故意的。大部分老师讲得都很好,唯独一个老师的课是穿皮袄放屁-------刺毛得很。“刺毛”就是不好的意思。
哎哟,你不知道他有多刺毛?
一天,他去上课。甄玉德说:“老师,你讲的课真刺毛。”
老师人品好,私下里与甄玉德是朋友。
老师问:“啥是刺毛?”
甄玉德站起来说:“刺毛就是好的意思。VeryGd!”
那老师笑了:“谢谢甄玉德同学!我刺毛的还在后头呢!”
哄堂大笑。
老师脸红了。说:“真的,我刺毛得很!要多刺毛有多刺毛。”
轰!同学们都笑颠了。
可那老师反认为自己讲得好。
得,那老师有这段光辉的历史,甄玉德不上他的课,他也不会声色俱厉地去批评人了。
人这一辈子不要有污点的历史,有时它影响你一段,有时它影响你一生。
那老师脸开始红得好看。不是后来红到了耳根,红成了两坨,像藏族女孩。是淡淡的红晕,又像一个腼腆而弱小的女孩。
咱就记住那淡淡的羞涩的女孩的红晕。那是男人最爱的颜色。
那天,甄玉德刚走到楼胡梯的拐角处,一个花手巾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飘.......到了甄玉德的头上。
好了。
甄玉德学孙悟空,手打凉棚,往上一看,怪呆:二楼一个女生可能刚洗过澡。因为头发是湿的。脖颈露出了很多。
甄玉德看仔细了:那脖子很美,添一寸则长,去一寸则短。
甄玉德想,如果吻她脖子的话,那儿可能刚好能放下他的头。
甄玉德正在想入非非,她跑下楼来:“喂,同学,你拾到一个花手巾吗?”
说这话时,她脸上呈现出淡淡的羞涩的红晕。就是这种红晕使甄玉德感到她是那么的神秘、甜蜜、温柔、可伶,又有些若即若离,并非遥不可及。
世界上所有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女人为什么要化装?为什么喜欢穿花衣裳?色彩。
但是,什么是最美的色彩?来自心灵深处的。而不是那种外界强加的。
就比如羞色,刚才说那老师的羞涩很美。女人的羞色更美。
羞涩就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花。
它开在了丢花手巾的女孩的脸上。
羞色在她的脸上像纱,像雾,朦朦胧胧;它含蓄、甜蜜地荡漾着;它是动情的信号灯。知道红绿灯吗?红灯过后就是绿灯。绿灯就是通行。立即开始这段感情吧!
所以,甄玉德的热恋是从花手巾开始的。
花手巾上有那女孩写的一首诗《给那个女孩》:那个女孩轻轻地来了/穿着一双白色的高跟鞋/翩翩起舞,象一串欢快的音符/在那高跟鞋的脚印里/注满了阳光/也注满了雨林的目光/那双高跟鞋啊/多么象天空中翱翔的白天鹅那个女孩轻轻地来了/那搅动着秋日安宁的裙装/穿出了大牌明星的效果那个女孩轻轻地来了/挽着一组美丽的发髻/在那勾人心肠的发髻巧盘着亚当对夏娃的思念那个女孩轻轻地走过去了/回眸一笑/啊/那双清澈如湖水一样的眼睛啊/另一双痴情的眼睛遗落进去了 甄玉德一头雾水。这不是和自己写的《给那个男孩》这首诗的呼应吗?甄玉德要向陈凤雅求爱,委婉起见,在口气上,甄玉德一反常规,借陈凤雅的口气给甄玉德说话,甄玉德写成了《给那个男孩》:那个男孩/我看见你了/看见你从我的眼前走过那个男孩/我看见你了/看见你的脸上漾着得意的微笑那个男孩/你笑什么/你是不是看见伊甸园的金苹果了那个男孩/你笑什么/你是不是看见我挽起的黑发那个男孩/你别得意/那花不是给你看的那个男孩/你别神气/那黑发不是为你才插上金簪的那个男孩/你知道吗/花荫下藏着一个小秘密那个男孩/你知道吗/发髻下洋溢着爱的甜蜜那个男孩/你能看到眼前的花/怎么看不到我心里怒放的芬芳那个男孩/你能看到我头上的发髻/怎么不知道那芬芳早已被你掠夺 那个男孩/那个男孩/我恨死你了/那个男孩安澜花手巾上的《给那个女孩》与甄玉德的《给那个男孩》遥相呼应。《给那个女孩》也是女孩借男孩之口说出的话。可真这样,应该是陈凤雅,而不是安澜啊!
花手巾真是个伤脑筋的筋。
原来,甄玉德把生日礼物雕塑白天鹅和《给那个男孩》的诗歌交给同学王春花,说:“帮老乡把这些东西转给你们寝室的......”王春花问:“转给谁啊?”甄玉德不好意思,只说:“校花嘛,还能有谁?”王春花寝室是美女集中营,陈凤雅和安澜都在其中。王春花看安澜最美,甄玉德又经常在王春花面前夸安澜是才情并茂,王春花以为甄玉德指的就是安澜,也没细问,就把东西给了安澜。
甄玉德是风云全校的才子,是女大学生心中的白马王子。安澜自然是不比陈凤雅差的曼妙女郎。
甄玉德和安澜,这两个农民出身的孩子,特别是甄玉德,他需要摆脱的是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要通过自己的打拼来摆脱社会底层生活的屈辱,他的心中只有责任和事业,耳濡目染的农村婚姻的单纯和厮守使他没有更多的象城市婚姻那样复杂变动的男女素材作为资料参考,他还没有来得及更深入地思考婚姻家庭的实际内涵,甄玉德和安澜他们便把成双出对的身影留在了龙亭湖畔,留到了清明上河园里的小船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