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感受合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年少时痴迷小说,年轻时喜读诗歌,人到中年时便早早沉浸在散文里。到了读散文的岁月口袋才有宽松的钱,于是书架上的散文集渐渐拥挤了起来,尽管书已贵了好多,尽管家中四壁已书满为患。看散文也好,买散文更是,我偏好多人的合集,虽也爱汪曾琪,也爱余秋雨,但不愿从一而终,(从一而终太累!)哪怕是在一部书里。钻入合集就象遨游超市,悠然穿行于琳琅满目的货架间,尽情地享有丰盛的选择,东瞧瞧西看看,挑剔喜欢的名家,捉拿精彩的篇章,或抓起或丢下全凭感觉;若偶尔一头撞上熟人的佳文,就酸酸甜甜地道一声恭喜恭喜,真是惬意极了。名家的合集走俏之后,曾有过“一窝蜂”的喧哗,将名篇洗扑克牌般地穿插成书出版,幸好近来合集一如变化中的超市,编选的思路和角度脱颖而出:有年度的精华,如《90年代散文选》(上海文艺版);有报家的荟萃,如《掌上烟云》(文汇出版社版);有各地的回顾,如《泉州散文选》;更有冠之以一个世纪或50个春秋的林林总总的汇编,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喜煞多少爱书人。
我对合集情有独钟可能与自己早年的一次幸运有染:第一次写了一首长诗,悼念周总理的,就被收入了一部叫《丰碑颂》(厦门大学学报编印)的合集里。当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对那位伟人的怀想之中,进入合集就象纵身越入夏日的大江,万千男女一同腾越于澄碧的激浪,一同纵情于中流击水!
后来跻身合集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才发现阅读合集与被收入合集的感觉很不相同,且每本各有滋味:比如《八闽邮文精选》(人民邮电出版社版),虽也充满感情也充满期待,但毕竟自己是编委,一切都在把握之中,难免有敝帚自珍或自作多情之嫌。又比如《台湾研究十年》(厦门大学出版社版),是单位的合集,虽也珍爱也感荣光,但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备而入,似乎有虚位以待或自留地的味道。相形之下,心潮荡漾的莫过于不期而遇:那年偶然在福州方友德处随便翻阅一部出版多年的叫《闽潮录》(海峡文艺版)的福建杂文选,居然在里面发现了自己的一篇旧文——《我上电视》。笔者虽然作文很杂,但杂文只是偶尔涉及,这题《我上电视》一直视为随笔,不料却让人家当成杂文提取,受宠若惊和喜出望外的感觉交织而来。这辈子上省城近乎百次,惟有这次象拣了金元宝一般,一题千字的短章,却带给我精神世界如此的富足。

《第一次亮相》(湖南教育出版社版)和《爱情的旋涡》(花城出版社版)各收入了我的小说和译作,两部合集就好象是两张微微发黄的集体合影,茫然在密集的人头中发现了似非而是的自己,左邻右舍上上下下全是陌生的脸。而《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鹭江出版社版)就大不一样,那可是本地文坛师友们的一次难得的团聚,或握手寒暄,或频频举杯,不尽熟人滚滚来;尽管郑朝宗、游斌、林培堂、杨均炜等好几位已先后谢世,却也就这么永远在这套书里与我交头接耳,那简直就是一部鲜活而不老的彩色纪录影片。
《青史流芳话港归》(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精装豪华,入选其中一如享受了一次最高规格的国家政治待遇;而《鹭岛梦》(鼓浪文学社)简装简订,一题《老影迷的浪漫史》让我永远年轻。《同祖同根源远流长》(海峡文艺版)学者云集,版式篇章定格了那次炎黄文化的研讨盛会。而最美的莫过于《山茶花》,这册闽西日报的散文随笔选收入美文短章多达百余,名家毕至,新秀云集,人人凭靠作品说话,我沉浸在自己的音色里不亢不卑。
世纪交替,共和国的同龄人回顾往事的合集(辑)接二连三,我马不停蹄地穿行在《沧桑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版)、《老知青**》(上海文艺版)、《我们曾经歌唱》(红旗出版社版)、《岁月流痕》(福建人民出版社版)、《福建知青散文选》(海潮摄影艺术版)等等。当然,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告诉后代》(厦门大学出版社版),这部150位老三届人空前的合集是一部多声道的大合唱,以深沉的40万字唱响“当我们回忆起年轻的时光,当年的歌声又在荡漾……”刹那间无数的音符在世纪之交的钟声里扬越飘飞:雄浑的、悲沧的、哀怨的、痛楚的、狂想的、宽厚的、**的、热血的、铿锵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