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忠于职守的脚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与《邮差先生》相会得意外和曲折:周末一家三口到外面用餐,经过新落成的工人文化宫,进去溜达了一下,却迎面扑进了一场旧书处理的现场!大量1980年前后出版的书抡斤出让,每斤三元!(嘿嘿,我刚刚在敲击“每斤”的时候,电脑跳出的是“美金”,不禁哑然失笑!)我挑了20余册,九斤半,交款时心里一直欢呼“太便宜”,但一斤三元还是高于当年的标价,可见如今书价高得离谱当年的书价便宜得令人怀疑!我肚子都挑饿了,“满载而吃”,看来去用华侨大厦的海鲜自助餐正好!
书里有上下两册厚厚的《中国现代散文》,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编选的,师陀先生的散文《邮差先生》就藏在这部文集中!文集中的名家名篇大多耳熟能详,而“邮差”却闻所未闻!文集的点评人写道:师陀先生“通过这么几笔描写,勾抹出中原地区一般小城镇邮政事业的情形。文笔简洁、优雅,饶有生活情趣,象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不过从集邮者的角度,它更是一则揉在散文里的邮史,一帧夹存在字里行间的“老照片”!

过去有文章说,“邮差”是旧社会对邮递员的“贬称”,看来值得怀疑,至少师陀这篇写于1942年的生气勃勃的文字对“邮差”二字是充满了敬意,且尊称“先生”!从散文的描写透露出这个小城的邮局当年可能是“一人邮局”,单枪匹马的!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而我在《第二故乡访邮记》描写1969年闽西山区的帽村“三人邮局”,虽然同样很落后,但毕竟前进了一大步!尽管当年帽村的乡邮员、我们厦门知青心目中最可爱的人——老王同样是“兼任邮务员、售票员”的!
中原小城的阳光和闽西帽村山乡的细雨,都记录了旧世纪忠于职守的邮递员的脚步,其实敬业的螺丝钉总在闪光的,象天上的星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