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洛阳反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瑜和蒋干商议了一下后,决定以照看货物为由,让灵儿乖乖地留在客栈里不要出去。之后两个人便出了客栈,决定去洛阳城外的洛水寻找这个白色会飞‘灯笼’的由来。
因为是件未明确又难以把握的事情,两人并没有冲动地去告知官府。而是决定由两人去打探情报后再做决定。
因为周瑜还没学骑马,于是蒋干将自己拉年货用的马取来后,自己当驭手载着周瑜一起以平稳的步伐驶过街市的巷道上。
秋风牵手着几片未黄透的秋叶,在洛阳城的街道上飘零着。周瑜和蒋干都感到了些许的冷意。
才堪堪出了王城,一路上的观察,竟然令周瑜感慨良多。
洛阳之大,在于其是一座城中之城。真正的王城处在洛阳城的正中,占据了整个洛阳城的一大半。
对于洛阳的印象,其实大多来自书里。周瑜以前读书时,书里描绘的洛阳,是怎样的一座奢华富丽的大都城啊。熙熙攘攘的街道,比肩接踵的过往人群,繁华连绵的店面铺张。那堆积如山的器材布锦,琳琅满目的珍奇玉器绝对令过往的游客看得眼花缭乱。而市人们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令王城里热闹非凡。
而王城外街道一尘不染,宽阔的石板巷道上川流不息,人人峨冠博带温文典雅。一声声曼妙清新的歌声从城外荡漾而来,伴着楸楸鸟鸣令人倍感惬意。那是年轻的男女在踏青高歌。看城外那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在散发着稻香,还有勤劳的百姓们那丰收的笑脸,那是一副多么温馨的画卷……
然而这种温馨,却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从小到大,即使是曾经在洛阳生活过一小段时间,但是周瑜不得不承认,他对洛阳是很陌生的。几乎从来都没有好好地看过这洛阳城。
洛阳城老了,在风雨飘摇的历史中,见证了太多的沧桑,太多的无奈……
那年犬戎作乱,周平王被迫东迁,来到了洛阳。在东周初期经过百多年的不断扩建,洛阳成为了可以与西周都镐京相媲美的天下凤毛麟角的大都城。因为其沃野千里沟壑纵横,南面嵩山北依大河的绝佳地理,还有函谷关作为西门的守卫大门,使得洛阳虽然不像镐京那样易守难攻,却广阔富饶而又临近中原,让天下诸侯得以勤王便捷。于是虽然历经了犬戎的再次叛乱,但是依然在历史长河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王权衰落,周室在战国时期经历着各大诸侯国变着法儿的蚕食,洛阳也在风雨飘摇中渐渐衰老。
之后历经秦汉两朝多年的战乱,起起伏伏间,使这座老都城历尽沧桑,变成一个垂暮老人般,在动乱中颤颤巍巍地喘息着。

然而,王城毕竟是王城,在天子的脚下,再怎么衰老它也应该保持着别于其他地方的奢华与威严。这是周瑜一相情愿的想法。
这一路走下来,入目处却让周瑜唏嘘不已。
街道上人迹罕见,听得最多的声音是在头上的天空盘旋的黑鸟那一声声凄厉的长鸣四十里的城头,本该是刀甲林立旌旗招展戈矛生辉。那是王城里本该有的王者风范。然而入目处却让周瑜极其失望。那破败不堪的城墙上,只是偶尔有几个衣甲不齐的老兵晃悠悠地走过,显得懒洋洋地丝毫没有半点戒备的威严。曾经高厚的城墙,巍峨的箭楼,拙朴的女墙,无一不是年久失修破裂不堪。更不用提王城里那些锈迹斑驳朽空颓败的建筑了。
出了洛阳城,那种踏青的浪漫景象,被一幅幅颓败的景象所残忍取代。
护城河边杂草纠结,河面上飘着一层绿色粘稠,隐隐间散发着**的气息,间或能看到有死鱼浮在河面。那座幽森威严的大门早已经不再按时间开启紧闭,而是就这么毫无戒备地终日洞开。护城河上的吊桥,破旧到以至于锈迹斑驳的铁索断了之后深埋在土地里,变成了一条残败的木板桥供人践踏。那门口还站着两排衣衫不整的老兵,兀自打着瞌睡,对出入的人爱理不理漠视异常。
这一切景象的不协调,强烈地纠结着周瑜的心,令他有种窒息感。走出了洛阳,就像是尸体走出了棺材一样,全身竟然散发着**的气息。
这天下,到底是怎么了……
只不过是发生了一场黄巾叛乱而已,为什么连天子居住的洛阳城,都成了这般模样。
如此的话,那天下岂不是更……
不,不要,说什么也不要相信,书里说得那么美好,怎么可能……周瑜感到内心好像伤到了,隐隐有些疼。
“公瑾,你太书生气了。说得好听,你还天真,说难听点,你很幼稚。”
“公瑾啊,没错你书读得比谁都多,可是你太执着于书本,不知道变通,这样不行的。”
鲁肃和蒋干曾经对他说过的话,竟然在此刻他的脑海里重现。
“如果我们都执迷不悟,有一天我们就是这片叶子,当秋去冬来之时,我们将为那棵之前养育着我们的树送葬。那呻吟般的风声,便是我们的葬歌……”还有那个男孩的话,也在脑海里回响。
书本与现实,两种不同的世界,强烈的反差震撼着周瑜的心。
他不得不开始深刻地反思起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