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播种五谷始农耕 琴瑟乐舞伏羲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
(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传奇
本书系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今日发表:
第四回播种五谷始农耕琴瑟乐舞伏羲兴
伏羲是一位善于思考、善于观察自然的人。每当他上山打猎时,不但细心观察各种野兽出没的规律,还不断观察一些鸟类和食草动物都喜欢吃些什么。到了天气最热的时候,他看见成群的鸟儿飞进一大片草丛里啄食一种顶部长满颗粒的金黄色果穗,而那些野牛、野猪、野鸡也特别喜欢吃这种果实,心想这些鸟呀、兽呀,都喜爱吃这种果实,我们人为什么不可以吃呢?于是,他就采集了一些,先放进嘴里嚼了嚼,发现甜甜的,味道还真不错,然后又采集了一些,带回部落里,用火把这些果穗烧熟了再吃,哪知烧熟了的果穗又香又容易嚼碎,于是他就发动部落的人都到山上采集这种果实。那些掉了牙的老人和没有长出牙齿的幼童看到别人乐滋滋的吃着这些从未吃到过的食物,一个个嘴馋的流出了口水。伏羲面对此情此景,心中实是不忍,于是就搬来两块比较平滑的石头,将这些烧熟了的果穗揉了揉,吹去外皮,放在两块石头中间,拿起上面的一块石头研磨起来,不一会,就把这些果实磨碎了,使那些没牙的老人和儿童也能分享到这种香喷喷的美食。这种果实,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麦子,而用两块石头将麦子磨碎,后来伏羲又进一步将其完善为石磨,人们称石磨为砻,传说是龙的一种,其实都是对伏羲的一种纪念,因为伏羲是龙的儿子,又生的是人首龙身,伏羲当上国君后又将龙作为部落的图腾标志,所以后人在造字时,就把龙字放在石头的上面,成为一个砻(音龙)字,以纪念是伏羲发明了石磨。
且说伏羲发现麦子可以食用之后,就让人们上山尽量多采,以备人们食用。还留心这些麦子发芽了,第二年又到天气最热的时候成熟了,人们仍然可以采摘,于是就选择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在天气转冷的时候用火烧掉杂草,然后将麦种播下,年年如此,年年收获,就这样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随后,伏羲又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稻、粱、黍(谷)、菽(豆),并让一位名叫阴康氏的人专门负责种植这五种谷物。当伏羲当上国君后,又给这位阴康氏封了一个官职,官名叫做土龙氏,也就是主管农业和土地的官员。
这一天,伏羲又到野外去考察植物,想观察一下有那些植物可以利用。于是,他来到旷野,忽然发现一种植物,长的有一两人高,比大拇指还要粗的方形茎干,皮粗糙而有沟纹,旁无枝桠。他顺手扯下一株,想把它折断,但怎么也折不断。又往附近走了一会,见附近有一个比较大的水坑,这可能是雨水将这些植物淹没了,水坑里有许多这样的植物倒在里面。他从水坑里面捞出了一棵,再用手将它折断,哪知这植物的杆子断了,可它的皮却十分结实,怎么扯也扯不断。再看那植物粗糙的表皮已经沤烂,而里面的皮却是灰白色。他将这些灰白色的皮剥了下来,又试着扯了几扯,仍是扯不断。见此情况,伏羲大喜。他在心中想到:“如果用它作网,那网就可以制作的很轻巧,这可比龙须草结实的太多了。”于是,他就从水中捞出了一大捆,背回家去。伏羲还根据这种植物表皮和种子的特征,为这种植物起了个名字叫做大麻。
伏羲向妻子女娲说起了这种大麻的好处,那女娲原是极为聪明之人,立即与伏羲一起用这种大麻的纤维捻起线来,不到三天,就织成了一个比较大的鱼网,伏羲到湖中一试,这网果然好用,半天工夫,竟捕回了很多鱼。
为了将网制作的更快、更精巧、更结实,伏羲又发明了一个陶纺轮。何谓陶纺轮?即用泥土烧制的捻线工具,是纺锤上的小轮。此轮为圆形,中心有孔,孔中植以两端削尖的直杆,即成为纺锤。捻线时,将纤维一端系紧在直杆的一端,另只手将纺轮用力旋转,在转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即带动纤维使其成为细线,到了一定长度,便将细线缠绕在上端的直杆上,到了一定粗度,再将线团从直杆上取下备用。
据考古研究,这种纺锤多为陶制,也有石制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自有了这种纺锤之后,用麻捻线的工效成数十倍的提高,捻出的线也越来越细,且更加均匀。女娲又用这种麻线缝制皮衣,后来女娲又在织网的基础上,发明了一个极原始的布机,用麻织布,做出了人类第一件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衣服。
而在《路史》等史籍中还有伏羲“化蚕桑为繐(音穗)帛……给其衣服。”的记载。这里的繐乃用丝或线蔟聚而成的穗状装饰物;帛乃丝织物的总称。这说明在伏羲时已知道用桑蚕制作装饰物和丝织品,并且人们已穿上了用布或丝织物制作的衣服。
当上述这些东西发明出来之后,伏羲和女娲就向本方国所有部落的人们进行传授。于是,人们除了在天气寒冷时穿上皮衣之外,在其它季节就可以穿上轻便的衣服。这些衣服穿起来不仅漂亮、舒适,而且还可以减少蚊虫对人们的叮咬。虽然这些织物极其原始,但它必竟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又得到了一次划时代的提高,使人们又步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在伏羲所生活的远古之时,人们过的是饿了就去寻找食物,渴了就去寻找水源;人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歇;或为争食而抢夺,或为争偶而决斗。人们是浑浑沌沌,全然不知礼义。人祖伏羲为了教化民众,就创制了琴、瑟,所以在《世本·作篇》载:“伏羲作琴……琴长七尺二寸,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瑟为二十五弦”。又曰:“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时,五弦象五行,长七尺二寸,以修身养性反(返)天真也,达灵象物昭功也”。
在《世本》中还记载:“女娲作笙簧”。据说这种原始的笙簧是将几支细竹管或苇管按上发音的簧片,固定在一只葫芦里面,吹起来如凤凰鸣叫之音,“以合日月星辰之会”,“以象万物之生。”

伏羲还创作了《驾辩》之曲,使人们懂礼义,知羞耻。同时,为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伏羲还教会人们以歌舞。据史载,他们在歌舞时是在琴、瑟的伴奏下,“三人掺(握)牛尾,投足(即按琴、瑟音律同时用脚击地),边舞边歌,歌名叫“八关”,其内容是歌颂山川大地生民、养民和伏羲的功德。
每到谷物收获之后,人们还要聚集在部落里的一大块空地上,载歌载舞,并且举行盛大的祭祀天地神灵的活动,祈求天地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天不降灾,五谷丰登,万民平安。
每到下湖捕鱼的季节,伏羲还让一个叫做蜚龙氏的人创作了一首“网罟之歌”,歌词大意是感谢上天将鱼赐给了人们为食,并借以舒发劳动时的欢乐心情。
也就在这个时候,人们还发明了最原始的鼓和磬,这种鼓是在地面挖一个圆坑,再将一张干牛皮光面朝上,用竹木固定在土坑周围,用木棒击打牛皮,就发出了咚咚的响声。后来,才逐步演变为用牛皮固定在木桶上面制作的皮鼓。
而此时的磬,其实是选择几块长短宽窄不同的薄石块,用绳子栓起来吊在树杈上,用小石块击打,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此外,史书上还记载,伏羲“灼土为埙”,埙是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是用泥土烧制,有球状和椭圆形等多种,音孔一至三五个不等。
这些极原始的乐器的发明,使最原始的祭祀活动显得极其隆重。为了祭祀天地神灵,伏羲还让人们用土堆了一座上圆下方的高大土台,称为祭坛。坛的上边为圆形,表示天是圆的,下边是方形,则表示大地是方的。然后在伏羲父亲的主持下,祭祀活动就开始了。祭祀活动必须要向天地神灵供奉三牲、五谷和各种山果。这三牲是牛、猪、羊;这五谷是麦、稻、粱、谷、豆。至于各种山果则因季节而异。在献三牲的时候,是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和着人们的舞蹈进行的。第一个过程是宰三牲。因为牛的个头大,劲也大,所以要把牛头割下来作为供品,也非易事。在通常情况下,部落里会推选出五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与牛进行搏斗,也称作斗牛舞。他们两人握住牛的两只犄角,另外三人拽住牛尾巴,首先绕场地三圈,在各种乐器有节奏的伴奏下,喊着统一的号子,用脚同时击地,发出咚、咚、咚和嗨、嗨、嗨的声音,意思是向天地神灵表达他们的勇敢和虔诚,然后还要唱八首歌曲:“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物,四曰奋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归万物之极。”,这八首歌曲主要是歌颂天、地、日、月、万物、五谷、人君功劳,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边歌边舞,直到这只大公牛筋疲力尽后,再把牛杀死,然后将牛和猪、羊的头割下,由国君雷祖登上天地神坛,恭恭敬敬地将三牲的头祭在坛顶上。再将五谷和干鲜果品,用竹片编的一只只圆筐放在坛顶,然后雷祖便跪在坛上向天地神灵祈祷,求他们保佑来年天不降灾,五谷丰登,万民平安。与此同时,下面的百姓也都跪在地上向天地神灵叩头。祭拜天地神灵的仪式结束后,人们就手拉手跳起了舞蹈,到了天黑,人们又燃烧起篝火,唱呀、跳呀,一直欢庆到深夜。在欢庆的原始舞会上,那些相邻部落的男女青年认识了,于是一对对新的伴侣就走进一个个石洞,去享受他们的爱情生活了。
诸位:书说到此,大家或许会以为这些故事是说书人自己编的。其实这些故事,一是说书的根据古籍而写,二是让我们从近代的一些考古发掘中窥其一斑:
一.让我们首先从河南省的贾湖遗址说起。此遗址位于禹州市以南,距禹州市不足60公里。该遗址于1983年至1987年发掘,发现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个、陶窑1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器和龟甲等遗物数千件。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乐器,经测音,能发出6声或7声音阶。
在2001年春于贾湖又获考古新发现:从这里新出土的大量稻谷、炭化米,以及大量成套的稻作农具证明了考古学家多年来的猜想:九千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已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证明,淮河上游地区曾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二、是裴李岗.莪沟文化。于1977年-1979年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发掘了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77-1978年,位于裴李岗20公里处的密县莪沟,又发掘了另一处与裴李岗同时代的遗址。该两处遗址距禹州市北部约20公里。两遗址共同构成裴李岗.莪沟文化,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距今约8000年,出土文物中有农业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铲、锯齿刃石镰及下面有四个矮足的石磨盘和石棒等,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脱离了初级阶段,显示出农业生产从开垦、播种到收获、加工工具已完全具备。
三、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前。此地距禹州北部约120公里。其后陆续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达一千余处,遍布黄河中游的河南大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出土的文物主要为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器具。
四、是禹州市谷水河文化。其遗址位于禹州市区西北14公里顺店镇谷水河村西,在颍河与谷水河交叉隆起的台地上,面积8万多平方米。1976年在遗址中心试掘,在东西宽4米、南北长7米的深坑中发掘出两个灰坑、一个墓葬,出土器物有骨簇、骨簪、陶球、陶环、蚌饰、石斧、石铲、石凿和陶纺轮等。所有石器、骨器均为磨制。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化遗址均属人祖伏羲时的活动区域。也由此可以看出,在伏羲生活的时代,社会已从游牧向初期的农业社会过渡,各种初期的生产工具及乐器、装饰品的发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划时代的飞跃。
这正是:播种五谷始农耕,琴瑟乐舞伏羲兴。
捻麻做衣始女娲,人类步入新文明。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欢迎书友点评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