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老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有些不公平,不过在有些事上还真有点像。
八月十九日,吴襄部一上来就与孔有德部大打出手,战场位置在山东掖县城西,孔有德部不堪一击大败而逃。三十日,吴部推进至白马,双方又干了一仗,,孔有德又输了,再次狼狈逃跑,躲到了登州。吴部乘胜追击,九月一日攻到登州城下,将该城迅速包围起来。孔有德抱着打出包围圈的幻想派兵突围,在十一月、二十一日、二十七日两次亲自督战往外冲。结果不但没冲出去,还伤亡惨重。副元帅李九成身上被打成马蜂窝,中弹而亡。此时他们的的处境可以说已经是相当的险恶。
此次因战场形势对吴襄极为有利,所以他也放手一搏,可以说是他有生以来打得最痛快的一次仗。关宁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他奏请朝廷恢复其总兵官职务。朝廷很快应允。
明军围城三个月的时候,城内孔有德部士气极其低落。孔有德见再这么耗下去只能是坐以待毙,逐决定再冲一次,拼个鱼死网破。谁知十二月二日,一名叫洪成训的士卒,乘着夜色逃出城去,投了吴襄,将孔有德决定三日夜从城西门突围的消息作为见面礼送给了吴襄。
吴襄得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忙与监军高起潜、总兵官金国奇等人商议,决定分别埋伏,彻底解决孔有德部。还特地调来一个火器营埋伏于山前,专等孔有德的人马。
三日,天刚微微有些亮,孔有德还还真的偷偷率军倾城而出,骑兵与步兵大约有七八千人,分作三股突围。孔有德此时还傻乎乎的根本不知道突围计划已泄露,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率部而出。等进入埋伏圈,明军一下子涌出,一时间喊杀声四起,枪炮声大作,交战双方士卒拼杀在一起,战场上是血肉横飞。孔有德部知道是中了埋伏,但犹做困兽之斗,虽冲不出吴部的四面堵截,无法突围,但仍然费力的退回城内。吴部杀至城下,本想一举破城,但孔部在这生死关头也是拼了老命,将滚石、雷木、点了火的煤油,凡是能用的一股脑的全抛了下来。吴部久攻不克,伤亡也开始大了起来,吴襄心疼不已,令鸣金收兵。不过孔有德的命是真大,登州北面恰巧临海,吴部无法围堵。趁着吴部暂时收兵的机会,孔有德率余部连同家眷约万余人,搭乘数百艘船只,度海到了辽东,投奔了皇太极。
吴部很快占领了已是一座空城的登州。算起来关外的野战军镇压叛乱,历时将近一年,吴襄在此次战役中,好歹是打出了个样子,让朝廷和他自己的面子上都好看。他不但官复原职,七月还被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袭。当时吴三桂虽然年轻,资望较浅,但此次军事实践,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也奠定了基础。
吴三桂并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会打打杀杀的粗人,他很勤奋也很好学。除了习武勤于练习骑射外,他还酷爱读书。从少年时起,他便养成了闻鸡鸣起床到半夜月亮高高升起才就寝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的晚年。他很爱读史书,不断从古人那里汲取有用的思想与经验教训。他最喜欢史书中的这两句话:“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意思就是说当官应做皇帝身边的官,娶妻应得到像汉代阴丽华那样的美人。在封建时代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无非就是这些了,从吴三桂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一生不但实现了这个梦想,并且还大大超过了。不知在他临终前对自己的一生是否满意,我想很多读者对这个问题也一定很感兴趣,在自己百年以后一定想找吴三桂问一问,只是不知道大家会在天堂还是地狱见到他?
有个好爸爸,再加上自己努力,想不春风得意都不行。崇祯八年(1635年),吴三桂23岁,就提为前锋右营参将,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被升为前锋右营副将。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吴三桂由游击到参将再到副将,提升的速度可谓是相当快的。再差一步他就能登上总兵官的宝座。
吴三桂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是他和他父亲、舅舅、亲戚及诸多同事们的挂靠单位——“明朝有限公司”日落西山的时候。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县的一帮农民兄弟因为吃不大饱饭和朝廷玩起了武装游戏。它虽然如同一根小烟头一样不起眼,但却很不幸的点燃了明朝有限公司的危险品仓库,明末农民兄弟全国大造反的序幕拉开了。其实自打崇祯初年起,各地武装起义就没断过,农民军深入到中原各地区,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北等地。后来成为农民起义军主要领袖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就是在这时候拉队伍,扯大旗的,经过多年不断的战斗他们的部队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到了崇祯九年(1636年),各地的农民起义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时候的朝廷几乎是素手无策,各地官军也是疲于奔命。

内部出大乱子,外面也不让人省心。山海关外,满族建立起的政权,由努尔哈赤开创基业,到皇太极这一代,已变得很强大。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在沈阳称帝,国号为“清”他和他的兄弟子侄、文臣武将们野心勃勃的充满了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渴望。明朝此时凭借着宁锦防线,苦苦挣扎着,勉强维持着关外目前的局面。
曾经在关外同清军多年浴血奋战的袁崇焕、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杨镐、杜松、袁应泰、、满桂、赵率教、毛文龙等一批将领统帅不是早已战死疆场就是官场失意而遭排斥,还有更惨的则死于党争,成为丑陋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时关外只剩下祖氏、吴氏两大家族军阀,还始终终坚守着。这两大家族之所以还没倒,不是因为运气,也不是因为皇帝的恩宠,而是因为他们的实力。
崇祯十二年(1638年)吴三贵27岁,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崇祯五年,他还是个游击,而六年后,经游击升到参将,再到副将,最后由副将升到总兵,这个晋升速度,可以说是创造了明朝官场上的一个记录。
自明清战争以来,宁远已成为明朝防御清兵的一大军事重镇,与锦州并重,是宁锦防线的重要一环。袁崇焕、孙承宗,曾两次在此与清军大战并取得大捷,给清军以重创。袁崇焕冤死后,祖大寿继任守此,后又调到锦州驻防。吴三桂则在祖大寿之后,继续驻守宁远,这足以显示出朝廷对吴三桂的倚重。关外八城,以锦州、宁远两城最为重要。监军、巡抚、道台等官都在此城设衙办公,三桂以总兵官驻守于此,这也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
吴三桂升任总兵官要职,等于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这也为他以后事业的飞黄腾达奠定了政治基础。他能有如此地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自己的才能;二是家族方面的原因。连傻子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的前程绝对不取决于自己的才能,而是要看你的后台有多硬。他有一个好爸爸,还有一个好舅舅,自是不断能得到提携与栽培。再加上吴三桂父亲深通官场之道,广交朝廷大员,编织起一张紧密的政治关系网,从而保证了他们父子仕途上的顺利。吴三桂这次之所以能升任总兵,就是由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名,辽东巡抚方一藻推荐,再经总监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同意,并由他向朝廷奏请,最后经崇祯皇帝批准的。这三个人,地位很是显赫。方一藻为辽东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洪承畴为堂堂总督更是大权在握,而高起潜虽然说起来不是太好听,是宫中掌管御马的太监,但他却是由皇帝“钦命”,位列诸将帅之上的“监军”。他们都与吴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方一藻巡抚辽东时,三桂“拜其门下”,与其子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洪承畴以兵部尚书衔出任蓟辽总督,吴三桂“又拜其门下”。洪氏幕僚谢四新博学,深得其信用。吴三桂与之“纳交最厚”。高起潜对于三桂来说,更是一个强有力的后台人物。明朝末期,宦官头子们们往往深得皇帝的信任,凡为官为将的,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支持,是很难在朝廷立足的。整个明朝军队,将领们的一言一行都处于“监军”严密监视之下,吴三桂拜高起潜为“义父”不可不谓是一次高明的政治投机,自己本身能力出众,再加上这些靠山。吴三桂的晋升自是板上钉钉的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