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咱们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民族习惯,就是自己得不到的,也决不能留给别人,大顺政权在这点上做的很干脆也很彻底。三十日,天刚开始有点亮,大火仍然继续在烧着,李自成、刘宗敏挟明太子、两王仓促的从齐化门离开,撤出北京,降将左光先及谷大成率万名骑兵殿后。
人要倒起霉来,喝口凉水都会呛着。大顺军刚出齐化门,就见烟尘滚滚,眼睛被这么一薰,一下子竟睁不开来。马匹互相冲撞,以致多人摔倒。不远处又传来喊杀声,更是让众人慌乱,一时间,队伍一片大乱。这原来是吴三桂见城中起了火,判断出大顺军将会从西边撤退,便在西山设下伏兵,准备了许多陶缸,在里面装入石灰,乘着夜色埋在齐化门外的大道上,每隔数尺便埋上两个,上面覆盖浮土,大顺军撤退的仓促,未及仔细侦查,当大批骑兵路经此处时,马蹄踩入陶缸,便陷了进去,受惊得马匹自然是乱踢一气,一下子就踢得石灰飞扬,人和马都被石灰弄得睁不开眼。而埋伏在西山的吴三桂部并不急于进攻,只是虚声呐喊,就这么一着,就把大顺军队伍全弄乱啦,可谓高明。吴三桂的伏兵用弓箭及火铳招待狼狈的大顺军,大顺军无心恋战,留下众多尸体与辎重逃去。
以吴三桂的心态来说,他是很想乘大顺军混乱之时,攻进城去的。但多尔衮死活不同意,他命吴三桂率部绕(北京)城而西,随同阿济格、多铎追击大顺军。多尔衮的这个决定其实是很霸道的,因为吴三桂部作为先头部队,先到北京,先进北京城自是合情合理,但多尔衮却不同意,这说明清廷此时已打好了如意算盘,很明显他们是想支走吴三桂。清廷梦想得到北京已不是一天两天了,那是他们几代人的梦想,多尔衮心里很清楚,谁先入北京,谁就会掌握主动。若是吴三桂先入了北京,成了新主人,“建虏将不复纳矣”,即使清兵随后入城,那么他们就处在一个客兵的位置,这与清廷的政治目标是不相符的。吴三桂与多尔衮在山海关威远台谈判时,曾约定吴三桂拥立明太子为帝,划黄河为界,当时迫于形势,多尔衮不便反对,但现在大顺军已被赶跑,此一时,彼一时,清廷可就不那么好说话啦。吴三桂对此无疑是失望的,并且是极其愤慨的。但清廷的这一做法其实也完全在他的预料之内,他可不是什么迂腐的书生,多年的军事生涯,使他具有丰富的经验,清廷所有可能的反复,他皆早已有所预料。虽然明知清廷很可能会反复,但他没有别的选择,他现在所走的这条路也是他唯一能走的。如果他想不接受多尔衮的命令,唯一的办法就是和清军再开打,但他现在的实力绝对是打不赢的,作为一个极为务实的职业军人,他不会一时头脑发热去犯那样的低级错误。留的青山在,还怕没柴烧,他吴三桂比谁都清楚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他要等待,他要观察,他要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他没有与多尔衮争辩,默然的接受了多尔衮的安排。

吴三桂从山海关出发,向京城进军时,曾发布公告,要求京城百姓摆香案、穿素衣,为崇祯发丧。这一消息一传出,便有流言说吴三桂已在山海关大战中夺回太子朱慈烺,一入北京,就要拥立他称帝。基于此,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还忠于明朝的百姓,对他请兵报君父之仇无不怀有感激之情。为报答吴三桂,米巷的商人们集体出资,联手为吴家大办丧事。他们一共购置了三十四口上好的棺木,凡成年的,所用棺木价值白银百余两,未成年的孩子所用棺木每副也值个三四十两。并且还给死者每人置衣衾,穿戴整齐入殓,总计花费白银数千辆之多。在当时兵荒马乱,百业凋零的乱世,这算是很不简单的啦,从中也可看出当时一些百姓对吴三桂的感激与期待。
从大顺政权撤出北京到多尔衮进城之间有三天的权利真空,整个北京城成了无政府、无法度的真空地带。土匪、强盗、小偷凡是所有能够危害社会的,大大小小的臭虫全都涌了出来,北京城几乎又要沦为地狱之城。那些幸免下来的,还有些能力的明朝官员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在新政权入城之前给自己占好坑,以图将来谋得一官半职,纷纷组织壮丁武装起来,保护社区安全。他们经过商议后,决定在朝阳门预备法驾,以迎接太子朱慈烺。
不过五月三日他们等来的可不是什么太子朱慈烺,据史书记载:都中士民出朝阳门外,跪伏道旁,迎接东宫太子。谁料,从辇中出来、换乘肩舆的人,却是“胡服颀身”,根本不是东宫太子。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摄政王多尔衮!“臣民相顾失色”,不胜惊讶时,多尔衮所辖满洲正白旗兵已在部分关、宁兵的引导下,傲然入城,城头各处遍插白旗。这时候北京居民的惊愕与尴尬是可想而知的,有些还要点脸的明朝官员,趁人不备悄悄溜走。而大部分早已被多年官场生涯磨练的脸皮浑厚的官员则将错就错,把多尔衮迎进宫中。是啊,管他谁是主子呢,只要能给自己官做,只要能有好处,就算是条狗,也是可以当皇帝的嘛,无耻啊!无耻!极端的无耻!!!
宫中大火已被昨夜不期而至的一场大雨浇灭,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到处散发着焦煳的刺鼻气味。整个宫城中,只有正阳门楼、大明门及东交民巷尚没有被烧到,而宫内只有太庙和武英殿幸免于难。多尔衮背着手,在部下及明朝官员的陪伴下,四处巡视,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嘴角处时不时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最后他耸了耸肩膀,大步离去。
八月二十日,顺治帝从沈阳出发,九月十九日入北京城,这标志着清廷正式迁都。这为他们统治整个中国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