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清军到达山海关前时,已听到“关上炮声,夜深不止”。从远远传来的隆隆炮声及震天的喊杀声,说明吴三桂部已与大顺军交上了火。经验丰富的多尔衮也料到大顺军有可能在清军之前赶到,所以吩咐手下一定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提高警惕,以防遭到大顺军的伏击。
山海关下即将开始一场血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段的起点,居诸关隘之首,所以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此城与长城相连,浑然一体,极其坚固,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海关的主体建筑关城,呈四方形,周长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环以护城河,宽五丈,深二丈五尺。关城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关门:东门名曰“镇东”、西门名曰“迎恩”、南门称作“望洋”、北门号“威远”。东西两门外,与关城紧密相连有两座小城,称罗城。它的作用是加强关门的防御能力。在东门外的,叫东罗城,西门外的,则叫西罗城。东罗城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其城墙高二丈三尺四寸,周长五百四十二丈四尺,东、南、北三面各设一个门,门外有护城河环绕,再有水门两个、角楼两个、敌楼七个。在与东罗城相交接的城墙上,还有两座楼,用以屯兵设防。而西罗城在关城内侧。
在关城南北两侧两里处,长城的内侧,南水关、北水关附近,各有一座小城,称翼城。南侧的,叫南翼城,北侧的,则叫北翼城。城墙高二丈余,周长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设南北两门,南北翼城为屯兵之用。它从南北两个方向拱卫关城。
山海关,依山临海,又与长城连为一体,城外设城,门外设门,环环相连,环环相扣,设计的极为巧妙,形成一整套完备的防卫体系。任何人要攻破此城,都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就拿清军来说,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生前没有一天不在惦记着它。但迫于此雄关的威严雄壮,一向骁勇善战,凶悍无比的八旗将士,从不敢奢望能拿下此城,每次进军关内,都不得不绕道内蒙古,从长城薄弱之处——龙井关等地进入。这帮留着辫子的八旗爷们儿们,望关哀叹已二十年有余。大顺军的战斗力未必强过清军,但如今李自成却带着他的将,带着他的兵来了。他能成功吗?李自成自己不知道,吴三桂不知道,多尔衮也不知道。

当吴三桂确认李自成已率大军开赴山海关时,他一方面派人出关向清廷请兵,一方面为了拖延时间,又派高选、李友松、刘台山、刘泰临、谭邃环、董镇庵六人为谈判代表,前往李自成军营诈降。这六人行至三河(河北三河县)遇到了李自成的大军,拜见李自成后称:吴三桂已愿归降,望闯王不要再进攻。李自成是又喜又疑,表面应允,暗地里做好布置,带着这六人一路浩浩荡荡往山海关方向开进。李自成虽然还是保持着警惕,但这六人的诈降行为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大顺军的前进速度明显的放慢下来。军中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卒麻痹轻敌的思想一下子都抬了头,行军时松松垮垮,晚上宿营时吃酒耍钱者也屡屡可见。
走了九天,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终于率军到达山海关,这时大顺军才傻了眼,等待他们的可不是什么吴三桂派出的和谈代表,而是已做好充分守城准备,准备拼死决战的吴三桂部。而此时清军已只距山海关十五里。大顺军此时从上至下无论是战备上,还是心里上,都没有做好开打的准备。诈降的高选等六人也明白现在是逃命的时候了,不过他们的运气实在是不太好,虽然此时大顺军既无战备也无斗志,但对他们的看守却一直都没放松,最后除一人身中三箭,侥幸逃脱外,其余人等皆备诛杀。
吴三桂事先已与多尔衮约定,派出精锐兵马出关城,在山海关以西,即石河西岸,占据战略要地做好战斗准备。而在龙王庙至谭家颇罗一带,又征召当地乡民三万余人,以作为预备队使用。同时考虑到关城兵少,粮饷不济,又与当地士绅联合,组成地方武装,其中的成员甚至有不少知识分子——生员。这些人共助饷白银7850余两,战马120余匹。
李自成到达山海关后,也许是还心存侥幸,也许是为了显示天恩浩荡,曾派使者最后一次通令吴三桂投降,遭到吴三桂严词拒绝。后李自成迅即部署兵力,一在石河西,以主力作正面进攻,一派唐通率骑兵迅速从九门口出关,绕到关外,至一片石候命,若吴三桂从此处东逃,可与关内一侧的大顺军夹击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