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人生过错——需要反省(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次过错使我的头脑清醒了许多,觉得任何时候都要忍耐。贝多芬说过:“忍耐,这是多么痛苦的逃避方法,然而对于我却是唯一的办法。”我想,不要总是喜欢光明,忍受一下黑暗吧!它也许正是医治我的一帖良药。我唯一痛心的是由于这次过错,许多事情被颠倒了。我跟校长在“教改”上的争论以我失败告终,我的威信扫地,历来发表的意见成为无稽之谈。校长成为正确的化身。生活就是如此产生不公平的待遇。本质的好的东西被忽略了,只看到表面的枝节的过错,还要据此大造舆论来坑害人。按理说,我的校长应对我的过错负有一定责任,因为一位不好的领导往往使下级心情抑郁,脾气暴躁,导至做出不合情理的事来。可是我的校长不但安然无恙,还从我的过错中捞到好处。
接连几天我闷闷不乐,极度忧郁,甚至害怕忽而欢乐起来,忘了受过的教训同事们在说笑亲热,我会感到受嘲弄和歧视。也许我的力气早在对理想的追逐中耗尽了,只有整天的不言语,极力表现一种学者的昏庸,以示全部精力都花在书本上,无心再去理会生活中的琐事。
我有时也报以微笑,算是说明我还有知觉。不过也真是这样,当我感到孤独和寂寞时,一点也不害怕,满桌的书籍是我的朋友。此时我正热心阅读古散文,想从那里找出几条人生的告诫,生活的格言。我觉得古人立身处世的道理,清静无为的想法,对治疗我的急性病将有一定的效力。我学会一点“中庸”,一点“世故”,在对付别人的挑衅和刺激中,会起到镇静的作用。当然我没有也不会完全地中庸化,、伪君子化,至少我还不够格。但是读着古人的著作,我又往往变得孤芳自赏,十分清高,对旁人视若无睹,似乎得天独厚,唯我至尊。而一接触到生人,一交谈,说了一句多余的话,又即刻象泄了气的皮球,感到懊丧空虚。我的读书总是重在感情,进得去却出不来,防碍了我与人交往。

因为过错,我竟成了一个“落伍”的人。一天晚上,教师们都到中心小学参加“积极分子交流会”。唯独没有让我去,要是以前我会因为没有自己的份儿,感到浑身发烧。那个儿我悠然自得。暗中还庆幸这番“美意”,我又有时间看书了。我不怕因此成为“落后分子”,得到这个称号也无所谓。问题不在眼前,谁也不是历史的法官。一想到将来,我就充满信心。我深信自己做得对,因为感觉得早,难免要受到奚落。也许,总是争先的人,响往着未来;喜欢落后的,沉醉于过去;唯“中游”者最幸运,他们在咀嚼现在。而我是以心中的傲慢来抵御外来的伤害,却使眼前的利益受到损失,我安于这种现状,因为唯有如此,我才能专注于我的努力。
别人也许会说我清高,那些不理睬我的人,我也不理睬他。我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使人人都喜欢的人?尽管教训使我领悟到这样将失去许多利益。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利益并没有失去,我仍然朝着自己的理想在前进,这在当时谁也不知道,谁也猜不着。我只是不愿同别人有太多的接触,喜欢孤独。生活在自造的孤独之中,是我所情愿的,并非别人把我孤立了。就是孤立了也不怎么可怕,不跟大家在一起喜笑,倒更有生路。我本来有点懒散,不这样激励,可能会在安乐中死去。喜笑虽好过日子,可以让人看出于世无求,对政治和旁人不存敌意。可是在言行中,自身失错的机会增多,喜笑之余因感到碌碌无为,内心会变得更加空虚。而沉默,人们会发现你更多的语言,何必去夸夸其谈。我相信只要我愿意,我仍有能力摆脱这种孤独的局面。(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