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人生岔口——徘徊选择(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63年春,由于我的出色教学,在学区里已小有名气,上级把我调到一间规模较大的小学里任教但五月份“高考”报名一开始,我还是按计划到县文教科提出参加“高考”的申请。不料,人事股长节外生枝,对我说:“你是在职人员,想考大学必须先申请退职。以后大学录取与否均与我们无关。你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明白,一旦“落取”等于又是失业,好容易才保住工作,怎能轻易放弃。
我一下呆住了,张口结舌,不知该怎么办,仿佛走到命运的悬崖边,前头既有光辉灿烂的理想在召唤,也有充满失业困苦的深渊要吞噬。“考”与“不考”在激烈地争斗。如果我不报考,将一辈子当个默默无闻的教师;如果我不报考,我的专长将付之东流,理想永远得不到实现而如果我去报考,就要冒极大的风险,只要一离开就甭想再找到工作。那时光本街区就有二百多位待业青年。我绝不能再回到过去的日子,那种生活我一想起就害怕。我痛苦极了,在人事股长面前楞了好久好久。一年来我克服了重重学习难关,却没有考虑到还有人为和生活的难关。我颓然地低下头,不敢跨越悬崖朝前走,却悻悻地回头选择了平坦的路,为的是能活下去。就这样,人事股长一句话竟然左右了我的命运。
事后我痛哭一场,恨自己太软弱,没有奋力抗争就白白牺牲掉自己的理想和一年来的心血。我后悔极了,我把活下去看得比追求理想还重要。
我继续留在小学里教书。后来想,不妨在教学工作上拼一拼,争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发表几篇文章,得到上级的认可,兴许会有机会被送去读大学的。我开始阅读大量教育教学书刊,搜集相关资料,我的桌上堆放着各种“教育学”、“心理学”。我写下不少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也给《福建教育》投过几次稿。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仍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我的个性、才智一点不适于干教育工作。我办事一向以速度快,效率高,准确无误见称。教育学生更需要的是耐心和鼓励,有时还必须让步和妥协。我总是太急躁,太认真了,欲速而不达,又不善虚构,常常无辜伤了学生的自尊。我为此苦恼,感到力气花在不当的地方,难有成效。一个人的聪慧本来就是相对的,在一个方面他是天才,在另一方面他可能是苯蛋。能充分发挥他的专长就有成就,勉强从事不适合的工作,就可能徒劳无功。我的特长应该在科研方面。看看过去的同学,有的已分配到科学院,有的在读研究生。我感到自己远远地落在后面,而在中学里我至少也是和他们并驾齐驱的。想到这些,我的心老是不能平静。不管这种想法是不是资产阶级名誉地位,我首先考虑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科学事业贡献青春,我不想浪费自己的智慧。
1964年2月,经历了一学期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我下决心孤注一掷,付出真正的代价和牺牲,如此才是一个有理想有奋斗的青年。我又开始争分夺秒复习功课。为了防止动摇,针对过去的软弱,我在思想上作了充分的准备。估计到“落取”后可能遇到的几种后果,也写出不投考将一生苦恼的警钟。决心之大,以为是不可阻挡的。(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