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集 第三十五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楚云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南岭以北。楚云地域,集中了中华地理的主要特色:地貌基本轮廓呈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山丘隆起,岗、盆珠串,北部平原、湖泊展布,形成朝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盆地。楚西南南岭山地横亘,罗宵山脉高耸,东南山峦起伏,山体、山原高耸,岩溶发育,山峦连绵,河谷深切。楚东北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纯湖区海拔在24―45米之间,滨湖区海拔150米以下,环湖区丘陵区海拔小于250米。每逢长江洪峰陡起,倒灌进洞庭湖中,顺楚江东流,滔滔楚江又承担了为长江分洪的重任。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楚云,既有秀美宜人的山河湖泊,又有鱼米丰腴的广矛良田。农业资源条件较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这里既是全国粮食主产的重要仓库,同时,又是国家防汛重点和洪涝灾害的动感地带。
楚云市党政军领导每年有一道展示官风的黄金段,这就是防汛抗洪,是楚云市党政军领导频频亮相的全盛时期。从防汛工作动员布置,到各阶段水位通报,其间应急会、紧急会、现场会、先前的电话会,如今的电视直播会,一个接一个,副市级以上,乃至各有关部门的头儿们,都有充分露脸的机会,而且都有一番话说,这是楚云头面人物纷纷登场的高峰期。如果说和平时期表现不出领导的有如何非凡的能力,也难以看到高层人物的发亮的风采,那么,每年的防汛抗洪,便是当今的南征北战、将帅呈祥,如同国庆时节领导人接见群众的盛典。某某挂帅,某率某某往某地,某坐镇指挥,某亲临前线,辅之以临战姿态,严防死守、等战时用语,能用的都派上了用场,把个防汛抗洪渲染得黑云压城,战火纷飞,无以复加。党政军领导者的光辉形象频频出现在电视、报刊首页前条,且态度严肃,言类悬河,足以体现出党政领导,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各大媒体紧锣密鼓配合,不厌其烦地反得播报。因此,从城市到农村普通市民与农民,很少有人认不出市委、政府领导尊容的,没有说不出他们的大名,辩不清他们的音容笑貌的。也只有这个时候,领导者们才觉得比金榜提名还韵味,乐此不疲。
历年的洪水泛滥期间,对于党政军领导来说,抗洪是压倒一切的政治。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那是一时半会走不完的万里长征,走了多年或许还才迈开第一步。类似ZHU冶这样迫在眉捷的企业,在楚云并非一家,也不是短期内能解决得了的。既然市委、政府中,还有不少其它悬而未决重大问题,放上个三年五载不碍事,ZHI冶这事又算得了什么。早在特殊年代形成的“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工人们,也都知道,等待观望没啥希望,国有企业改来改去,最终还不是以干部分流,工人下岗,自谋职业打上个句号!物欲横流的当下,真正为群众作想的官儿又有多少?党的三大作风早就改了,这就是理论联系实惠,紧密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于是乎,工人们对谁也不抱什么希望,《国际歌》中不是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么?还是自己解放自己吧!包括ZH冶在内的一些倒闭了的企业,工人们打工的打工,做小生意的做小生意去了。和平年代嘛!随便找点事做就饿不死人,对干部们的那些个做法,工人们都已经麻木、默认了,因为,举起的石头是不可能打破天的。你去上访?上面规定,上访超过六人就是动乱,就可以抓人。再说上访又能咋的?回过头还是打回本单位处理,同类问题非止一家,上面不可能派人来帮你。因为,支部建在了连上、车间、和农村的村上嘛!这一铁桶般的统治格局,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至今已是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好!好就好在它可以把你统死,监督直接到了基层,一地有响动,牵动全国。

近期的楚云高层会议,主要是研究抗洪救灾,这是中心的中心,重点的重点,这个时期,从当官的到老百姓距离最短,想法最一致,关系最那个。对于楚云领导干部来说,抗洪救灾是他们最能体现群众路线、人民利益至上的伟大行动,似乎人民群众对他们一年的评价全集中在这个时段上。
朝旭——也被历史的推到了这个光彩夺目的行列。
朝旭并不分管农业和水电这条线,但在抗洪防汛期间,市委、政府所有领导都全力以赴投入抗洪第一线,市委常委、副市长等主要领导,如同过去华东、西南战区一样,都有各自的管区,象大明末年的袁崇焕守宁远、赵率教守锦州一样,即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政府领导每年这个时候,除了留一名领导值班,基本上都下到了防洪点上。此时的朝旭,领衔楚荆要塞——云溪镇守。这天,朝旭刚把儿子朝斌的事了结,便心事重重地带着秘书林杰,与水利厅副厅长朱江及几名工程师,开两台车前往云溪防洪一线,迎战即将到来的长江第三次洪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