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家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瑾家产最早是从吴思先生的“刘瑾潜流”中看到的。吴思先生提到《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过去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就有刘瑾。《亚洲华尔街日报》说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被处死后,人们从他家中搜出黄金3360公斤、白银725万公斤。明末国库仅得200万公斤白银。吴思先生写道:“我恰好留心过刘瑾的家当,也抄录过与明朝国库有关的一些数字,看了刘瑾家的金银数目便感觉疑惑,似乎数字太大了。至于明末国库的白银存量,更是错得离谱,张居正改革十年,国库丰盈,太仓(专门存银子的国库,又称银库)的白银储备不过600万两,亚洲华尔街日报却说刘瑾一家就有725万公斤,竟敢说明朝破败时还有200万公斤,其误差恐怕要有十倍百倍。如果崇祯真有这笔相当于二十年中央财政现金收入的白银储备,何至于上吊?李自成要是能缴获这一大笔银子,何必在京城以至全国大举搜刮,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我隐约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数字,李自成打下北京,发现太仓里只剩下二十多万两白银,不禁感叹道:这么个大国,只有这么点银子,岂能不亡?”吴思先生一番追查。发现了刘瑾家产的三组数字。第一组是最大的,黄金1205.78万两,白银2.59亿两。来源是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十三,陈洪谟的《继世纪闻》卷三。《明通鉴》说王世贞也引用过这个数字。第二组是黄金250万两,银5千余万两,他珍宝无算。来源是清代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吴思先生特意提到“赵翼也是大名鼎鼎的史家,这本书又以挑前代史家的毛病着称,考证详实,我等晚辈也不敢不重视。”第三组,吴思先生认为是滑头的数字。来自于《明通鉴》,据说是列举了第一组数字后,对比了汉朝董贤的42亿钱家产,梁冀的30亿钱家产,都比刘瑾差了一个数量级,作者夏燮因此怀疑对刘瑾的家产高估了。于是《明通鉴》宣布与正史保持一致,给了个“金银累数百万”的说法。吴思先生经过谨慎判断,决定采取第二组数据(文中写道:根据会计工作的谨慎原则,我这里采纳第二组数字),并且将其私产折合**民币,引用大量明史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政阴史”的分析,得出抽水机和财政潜流的结论。这些也大概是构成潜规则的基础吧。我无意质疑吴思先生的分析和结论,只是感觉吴思先生没有说透刘瑾的家产。吴思先生认为可信程度比较高的第二组数据,我查了一下《廿二史札记》原文。“瑾败后,籍没之数,据王鏊笔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计瑾窃柄不过六、七年,而所积已如此。”看到这句话。我想,赵翼这个说法也并非严格考证的,《廿二史札记》固然是以挑前代史家的毛病着称,考证祥实。但引用“王鏊笔记”的数据却未必是详实考证得来的。正德初年,太仓库的岁收入还不到两百万两白银,刘瑾怎么可能在六、七年内搜刮到二十倍岁收入的白银?不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即算是引用清代和绅十倍国库的家产为例说明(和绅的财产也值得质疑,这又是另外话题了),也难以令人信服。关于这个疑问,吴思先生认为在赵翼那儿得到了解释,他的兴趣显然已经转移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始终也没有说清楚明代财政税收的结构组成。所谓岁收入,即每年太仓库的白银收入,并不代表明代全部中央财政收入。按照黄仁宇的计算,太仓库的收入只是明代全部赋税的12%。而明代有国库与内库的区别,国库空虚,内库堆积如山,也是屡见不鲜的。关于明代财政收入情况请见“明代财政浅析”。从太仓库白银只占中央财政收入12%,刘瑾的家产不过全部中央财政两年的总收入,也许可以相信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只从白银收入来看,刘瑾的家产又有些骇人听闻了。黄仁宇提到过:“从1390年到1486年,国内的白银产量总计达3000万两以上。”“在明朝灭亡的72年间,海外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在元代,白银持续从中国流入中亚,到了明代,官方进行交易时,白银供应不足。彭信威引用一份十七世纪的资料指出,一直到明朝灭亡,民众手上仅有25000万两白银,这一数字还包括随时能换成现银的银器和银首饰。”黄仁宇分析,明代白银流通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货币供应不足很可能是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变动,国家赋税的中大约500万两白银从南方流向北方,再从北方流向南方。在白银流通之外的地域,白银作为一种货币极其短缺。关于明代白银的数量及流通领域的数量,手头上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来详细说明。不过,就目前的证据来看,在1506年,海外白银尚且没有大量流入,流通领域的白银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刘瑾个人囤积5000万两白银,占到明亡之前全国的1/5存量,简直有些匪夷所思。就目前的资料来说,刘瑾的家产仍然是一个谜。吴思先生提到的三个数字来源,都是很靠不住的。不是不负责任的任意夸大,就是凭借想象力草率得出结论。刘瑾的家产无疑是数量巨大,但具体数值好象没有正确的说法,某些被一直认可的巨大数据,在经过整理明代财政史及货币史后,神话被否决了。关于刘瑾的家产,我的思考只能到这里,基本上是给我带来更多的困惑。可是,对于不能弄清楚的问题,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继续存疑,总比轻易相信某些说法,还在这个虚无缥缈的基础上作出不负责任的结论要好。当然,吴思先生是谨慎的,他提到:“当然,我们也可以取最保守的态度,一概选择小头,说刘瑾至少有几百万两银子。几百万呢?就选个最少的二百万吧。”这个数据虽然没有来源,却不可轻易否认,也不会妨碍吴思先生的分析。而我前面也说过了,我只是对刘瑾家产的具体数据感兴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