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眼(60分以下汇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心灵是本书——60分
写了几天东西,总感觉自己看书太少,知不渊、词不富,表达出来的总是那些名词和修辞,尤其是不会引经据典。
我到单位抱回一沓子报纸,翻开几张,看了标题,却没有找到一篇我所需要的文字华丽、思想深邃的文章供我“充电”。到图书馆浏览了几本书的目录,就知道里面的内容着眼点不高,要让我花大量时间去阅读这些,总觉价值没这高。
我发现我喜欢阅读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发现我对书、主义、理论已经不再是崇拜,而仅仅是审视和参考。
回想起年青时代,我对书简直就是崇拜如神:凡书上所说的,我都认为是真理。凡咬文嚼字的,我都认为高深。记得有好几次到外地出差,别人都是去逛风景,唯独我孤独地跑到新华书店购书。那时,我走进书店面对那么多的书,第一想法就是恨不得全搬回家——也是贪的特征。
其实,我买的书,没有一本看到底。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对书的需要是对书本身的一种愚昧的,所看的并没有同自己生活和心灵结合起来,为看书而看书。
事实证明,凡是性的东西,都是长久不了。我这种嗜书状态不到两年,就因为脑神经衰弱而自动败北。
现在,不是书选我,而是我选书。我渴望能读到,真正能把人心写明白的书。
2008-4-19
×
送终——60分
今天参加本单位国保大队长英年早逝的葬礼,不足1小时内,我的心变化如幻,活跃的程度使我感叹万千。
起先,我看到别人都穿戴着整齐的警服,而自己穿着作训服,觉得不够庄严和尊重。在隔群心理产生的同时,我警示自己:这是小事,千万不能因此而产生同环境的背离。
在迎像的路上,哀乐声响起,我的心就蠢蠢涌动着悲伤。我对自己说,这是对音乐的反应,不是对死者的追念。因为我同死者7年来只交往过一次。如此认识自己的涌动后,我就转移对音乐的注意。蓦然,我发现近两天总有同死人交往的闪现,当时并没有察觉,以为是过路云烟,现在想起来是我知道逝者死讯后的信息反映。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主持人公布了省公安厅、市委、市局等系列领导到场、慰问和送挽联的情况。我听后感觉死人也这累,还要顾忌送他的人是不是隆重和有级别。
我对这种阶级性的文化颇为反感。它导致人要背负沉重的名誉包袱。回来的路上,二名老民警在车上就说了,他们走的时候因为是个兵,这些领导是不会来的。活着的时候,为死后而伤感,悲不悲?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回归到平等,回归到心灵自然?
想到自己今生的低微,我没有像以前那样自卑,但却有种说不出的清高式地逃避。
“我不要这些风光!”我对自己说。
默哀三分钟,哀乐再次响起,我的心从对文化地感愤中,又回到现场。领导介绍完生平后,死者儿子感人肺腑的悼词使我再也忍不住夺眶的眼泪。看看四周,没人流泪,我便拼命压抑,抬头去看花圈,不敢听死者儿子的发言。
我发现自己是个很容易上感情的人。
向遗体告别开始了,人们静静而缓慢地前行。我害怕再次流泪,便开始把心思用在观照内心上,去摆脱环境的感染。向遗体鞠躬后,我走到家属面前忍不住给他们注目、点头问候。这一细微举动,写满了人心灵从善的本性。
目睹英年生命的归宿,我并没有因此否定生命要积极劳作、奋发,没有灰色感慨。我充分认识到,在生命结束的前一秒,心灵依然要有依托。因为这是它的本质,否则,它就会失落。
这是我以前得到死讯或参加葬礼时所没有的坚定。
这是观照恩赐的!
2007年4月24日
×
赞美善趣和艰辛——60分
近期,我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着:心不落任何一处,训练随意调动不同兴趣的时候。单位组织观看了《禁赌警示》片。
看到哪些高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因为精神空虚而到境外豪赌成性,最终葬送了一生的活生生的例子。使我有种对人性滑向极恶的恐惧。
在观看他们恶果的同时,我在庆幸自己以前的痴迷:
“如果没有这些艰苦和奋斗,我会被染上什么恶习呢?”
“虽然我没有成就,但同他们有了成就后却找不到边际幸运得多。”
“只要拥有了对心灵的认识和探索的善趣,我就能坦然面对自己。既便不成功事业,也避开了人生的祸端。”
同时,我对哪些仅仅为了生存而艰辛工作的人们怀有一份庆幸:正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而避开了人性空落一面的滋生。从而,能平安的走完虽不安逸却很充实的人生。
赞美艰辛,歌唱劳动吧!
是它给了我们避风港。
*
崇高之缺憾——50分
见到小孩的班主任隋老师,聊了聊,得知她身体欠佳,心脏不好,颈椎也有问题。我心理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她是小孩学校最优秀的老师,责任心、进取心强到无以复加。小孩的初一是新老师带的,班里落后年级14班的最后。学校便叫隋老师临危受命。
隋老师接该班后,对学生管理很严格,每天坐在教室后面,边办公边监督学生。还很善于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给我的小孩谈过几次话。小孩和班里成绩直线上升。我在校务通里给她发了短信称赞她的伟大。
然而,命运总是那么难以完美,像这样一位好老师,满脑子只有小孩的人,居然没有健康给予保障。
虽然我心理知道她并没有把握好生命之道,但她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不得不使我钦佩。也许,她给了我小孩真实的受益,孩子们确实需要这样的老师,使我怎么也无法从生命的角度来评论她的局限。
我只能把她的命运归咎于苍天。归咎于生命的脆弱。
2008-11-7
×
东学为体,西学为用——50分
下午,我在单位从《人民公安报》中看了一篇纪念学者张中行的文章,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文笔,所拥有的知识,让我在羡慕的同时,也产生对写作的动摇。我毕竟不是知识分子,也不喜欢看书,生活层面既平俗也狭窄。我心理产生了:还是先调起看书的兴趣,多读点书再来写作吧。
晚上,从电脑视频新闻中,看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在厦门大学的演讲,从他口中得知,厦门大学是华侨创办的一所“东学为体,西学为用”,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院校。演讲大厅的横幅也写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双文化标语。
看了这个新闻,我下午那点自卑一下子消退殆尽。因为我对东方文化的“体”有很深的体验,原以为传播现在文化的学校是不讲这个“体”的。其实,生活的自在快乐全靠对这个“体”的认识与把握。西方文化的自由、价值、情爱和享乐只是在经营“体”的外部环境而享受充实罢了。
一个人如果认识到了生命“体性”,他就会知道生命快乐的源泉是从那里来,对自己、对世事都有制高的自信。他不会因为羡慕政治家的风光而羞愧,不会因为仰慕学者的知识而自卑,更不会因为贪慕企业家的财富而羞涩。在他眼里,政治家躺在虚荣里、学者躺在思维里、企业家躺在金钱里去享受福气,他们的“体”因不能自由运转而失去了本有的特性。
“体”的根在于灵活运用,而不是在于用在一处有多深。会用是靠智慧的本领,而深在一处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练成的功夫。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仅此而已!
2006-4-14
×
用征服的心征服自己40分
两名喝醉的人不听派出所巡逻车盘问,还辱骂推搡了队员,叫我们去帮忙。我们达到后,所里那位民警情绪激动地指挥在场人员硬拉死拽地把他们按上车,带到派出所。在所里,所长起来问醉酒人时,他们态度强硬,所长也激动起来,便命令给他们带上了背铐。
在整个传唤过程中,我很冷静,插空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解释,警察有依法盘问的权力,公民有接受盘问的义务,如果在警察盘问中辱骂殴打,就是妨碍执行公务。经我一解释,他们就不再叫喊“我没违法”。
人的通病:征服别人,反被别人征服。那位民警和所长的激动是要征服别人,醉酒人激动是反征服。
其实人们所有征服与反征服的行为并不都有现实利益,而是征服与反征服的心在作祟,仅仅为了面子,为了一口气。
如果我们把这种征服与反征服的心用在对自己的内心上,征服那些自己认为是错的言行,反抗自己的心总被外境所征服,那么我们就不再是激动而是惭愧、反思。
2006-4-28
×
想想什么就能想什么——30分
看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走进抑郁症心灵》,患者把自己关在家里4个月不出门,主持人反复问他4个月里脑子里想什么,他说说不清,所以避开不说了。
心灵如电脑,大部分东西都是被储存起来,并不能为我们所用,只有展开的窗口才能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一就是一切,展开的窗口是占满我们所有屏幕视线。
上面那位患者打开的是妄想程序,一任妄想充满自己的心灵而无力退出。
妄想是不自觉的,是看不到的,他当然说不清。
生命实质是想组成的。人生是靠想什么来描绘的。
人们都认为心不可能不想事,把妄想当成一成不变的自然而任其左右。这一错误的自认和放任,就把老虎放回了深山。
人们到底该想什么?这是古今中外无数文化人、心灵探索者、哲学家研究的根。“多元文化”就是多种“想”的不同形态。
其实,我们不管想什么,都不重要,因为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知道想什么?或者说是能不能控制想什么?使我们想想什么就想什么。丰富、自主、选择、摆脱等等都是靠这种对想的控制来完成的。
那我们到底该想什么才能达到想想什么就能想什么呢?
我们只有经常看我们在想什么,不必去改变,时间久了,这个“看”的习惯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心灵照得清清楚楚。然后,你就有能力校场点兵。
2006-4-26
×
以生命为本——30分
一名大学生网友发邮件给我说:“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要的是蒸蒸日上,热血沸腾之士。如果处处中庸或明哲保身(不是针对您的言论),又有什么进步和发展。”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举世共识、东西同认。社会文化、管理和制度都要尊重人。那人自己呢?不可辩驳地更应该尊重自己了。而人是以生命为基础的,以心情为表象的,尊重自己首先得尊重生命,尊重心情。
国家和社会固然需要仁人志士地奋不顾身,但并不是要求每个个体都要达到这个精神境界,和每时每刻都要奋不顾身。仁人志士对于他们来讲,奋不顾身已经成为他们心情的需要、当时环境的需要。
对生命地尊重包括对生命健康和归宿的尊重,奋不顾身是志者对生命理解后的精神归宿,也是乐于此的心情归宿。他同我的“情、性和智慧养生”理念没有冲突:他的情是社会大众之情,他的智慧是对生命和精神选择正确归宿的智慧。
2006-5-13
×
借鉴动物——30分

今天,真是巧合。当我有些昏沉,什么都不想干的什么,就随便从书架上打开了尘封很久的《人论》。
看了一小段,喝了杯茶,情绪就来了。不是,却有了力量。
“人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世界,总是朝着‘可能性’行进,而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与的‘事实’,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性’。。。”
卡西尔的思想证明了我今天的的状态:人可以用思维和意志来为自己设定,为自己打造“另一个世界”。我不是用书上的思想来转移了自己的昏沉感觉吗?
同时,问题就出来了:也正是这理想世界,正是这可以改变的习性,使人想入非非,不知何处何从,不知谁对谁错,导致困惑、迷茫。思想多了,选择多了,烦恼也就跟着多了。
人比动物聪明和生活的主动就是这“理想”和“可能”;人比动物痛苦和烦恼的,也是这不安于“事实”和“现实”。吃着碗里想着窝里。而动物则始终很平静地生活在“事实”里,安住“现实”。
我们借鉴动物,树立这样一种理想吧:时时调整自己安住在“事实”里,把处处接受“现实性”当成理想的一部分来追求吧。比如:现实要我动,可我不想动,烦,那就把接受这个“动”并当成理想来追求呀。还有,无事了,寂寞,那就接受这个“静”并当成理想来训练安静呀。
如此,我们就有了人的“理想”和“可能性”,也有了动物的“事实”和“现实性”。
2008-05-13
×
运动和事务的快乐是肤浅的——20分
在参加河滩冬泳时,看到几位健壮的老人,一天游两次,还参加长途自行车队,日行百里,乐此不疲。体力和耐冬都超过了比他年轻的人。
我在赞叹他们意志坚强的背后,也插空提醒了两句:“运动不是健康长寿的唯一指标。会静也是健康,也很重要。”
我不知道在侃大山中的讲话,他们能否听得进去。
把心灵全交给运动,从动中得到安生和体力充沛的快乐,这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只是暂时的安住。如同忙于事务是一样的。
如果身体衰败而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承担心灵的安生,那我们靠什么来安抚心灵呢?以前所形成的习惯靠什么来满足呢?
所以,执着于运动或被事务所羁绊的人,最经受不住衰败、病痛和失去事务地折磨。
现实实例中,往往特健康的人,只要得病,就很快死亡,而病恹恹的人却能熬很长时间。特忙的人,忙中想休息,可一旦让他休息却又不舒服,心灵空虚。这些原因都是因为先前的行为带来的心灵惯性。
我们要成就完美的人生就必须先学会富有自己的心灵,而心灵的富有就从思想上不执着于某一观念,行为不执着于某一种态势,感情上不执着于某一人物。
如此,我们就有了广阔的天地来选择随境的安住。
×
给大人物挑错——20分
前期,听完于丹的《庄子心得》,我扭扭捏捏地在自己的博客里对她“用发达的思维和渊博的学识来臆测圣境”进行了指责。
今天,在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的博客里,我一介凡夫居然对他发表了非崇拜的评论:
“周老师,网友阿斯匹林向我推荐您,叫我把我写的东西发给您,让评价一下价值。我便进到这里随意读了点。说句傲慢的话,我没有被你的文章倾倒。您所表述的依然摆脱不了文人的绵绵情怀和‘小天地’。没有彻悟本性的豁达与超越。‘真性情’篇寄托于狭隘的爱好,‘酒醉’篇寄托于酒和山水……我不想一一解剖,只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想让您和您的崇拜者同样的去解剖我。”
写完这段留言,虽然对自己的思想表达不尽人意,但绝对不心虚。我本来是想通过周老师来纠正自己,获得思想上的新生。但他文字里透露出的书生气息,使我失去了耐心。
也许是我无法平静的阅读而没进入周老师的世界,也许是我的傲慢,亦或信念的坚定。反正,我没有哪些评论者般:跪着去看名人、伟人。
“这种态度又如何能得到他们的指教呢?”
对自己,我反问了几次。
“那就来场革命吧!把自己推向敌对面。等待他们的匕首。”
正面思维无法做到,我就来个反向行为。用文艺批评的方式来获得反批评。
一个计划、一刺激点在脑海形成:以啄木鸟的姿态去涉猎大人物,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找出他们的局限。以此为突破口来完善自己。
2008-2-3
×
快乐是短暂的——20分
每次写完一段文字,或明白一个道理而从心思里走出来时,快乐就像潮水般涌满我的全身。然而,它从来没有长时间驻扎过。它如天上的彩云,飘荡着让我们无法捕捉。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在观赏音乐喷泉时,同许多人一样,为了能占到好位置早早就开始焦急地等待。随悦耳音乐响起,清澈湖面喷射出各种高低粗细不等的水柱,组成各类图形,在四周不断变化的五光十色灯光地辉映下,显得特别壮观美丽。我很感叹人类能充分利用现在科技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娱乐,来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地刺激。
可是人心,它装得满吗?所有外部条件的改善能满足得了人心的欲求,而使人不再回到空落吗?
第一曲现场一片惊叹和零星的掌声,第二曲有些称赞的评论,第三曲开始企盼新花样,第四曲就有厌烦的声音,下来就开始陆续有人离开了。
快乐和满足就这么短暂地在我们生活中掠过。
2006-4-30
×
警惕对爱情的渴望——15分
虽然我对爱情地渴求从没有停止过,但由于社会成就的低微和不堪承受家庭破裂的压力,使我一直压抑着这份欲求。每次遇到亲密情侣地诱惑而使我对自己的爱情产生遗憾时,心情总会低落一程。我企盼小孩长大,企盼自己早点退休,设计回老家盖房子,这些都是爱情渴望地指使。
可我在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像年青时那样对漂亮女性都会产生求爱地想法,没有那种拥有她该多幸福地奢望。
如今看到漂亮女性内心总有种审问:这是她美丽的躯壳,不知她的灵魂怎样?
我开始从心灵角度观察人。
于此,虽然我的爱人经常对我说,只要我看中了比她好的,她立马让路。但我始终也没有对哪个女孩动过心。
近期写作,总想找一些感受,便在网络上玩起交友。觅爱的再一次激活。
几天前,当我闲家里网速太慢,急不可待地跑到网吧同绿叶子开视频聊天时,那份冲动使我至今难以忘怀。直到她对我说,她很忙,要应付很多聊友,我那颗激动的心便倾刻滑落:原来我自作多情!后来想想是我没有网恋经历,同她是“初恋”。
我对自己的单纯搞笑了一阵。
昨天,特年青而漂亮的妩于发来加我的信息,我在等待她的图标出现时如隔三秋,还有团火在胸膛燃烧。
我给她发的第一话:“很兴奋地认识你!好久没有这感觉了。”
妩于说:“兴奋这个词不恰当,我从来没有因为认识一个人而感到兴奋。”
我回答:“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但我是真的。我想,这是一种期待。”
妩于说:“我觉得你有些沉迷其中。”
她说中了。我真不知该如何处理我这份渴望。
说真的,绿叶子现在在我心理像小学生一样听我训导,她又信佛,又是单身,如果她专心保持同我交流学习几年,她能在心灵上成就一定的果实。我退休后很希望有这种学徒般的精进女孩相伴左右而从事我的事业和修行。
妩于年青,很聪明,学识基础很好,悟到我这个境界不是难事,但她观念地固执会使她走向悟道的反面,心灵上她走向世俗,可能还不如绿叶子。但她是小姑娘,一旦动情来真的,凭她的学识,以情带领她走向心灵的自由不是很费劲的事。
我不知用这种方式表白我的渴望,她们会不会骂我花心。
我也在反思和警惕我这份渴望该如何驾驭,如何导向,如何湮灭。
那就发给她们,接受她们地批判吧!
2006-5-16
×
小灵通—通情——10分
不怕笑话,到了不惑之年,我才领悟到人情对生命的生存作用;并开始品尝亲情的乳酪,享受被爱的甜蜜,和友情的珍贵。
我6岁入学,11岁就离家,从学校的大门出来就跨入军营,从军营出来就跨入警队。单调而独立生活的成长经历养成了我“独来独往”的行为习惯。一路理想主义也把自己的生活嫁给了事业和追求。我很少认真体会亲人相处中获得的充实和快乐。
南南,是小孩南南小小心灵的成熟,在我们相互依赖中有了源源不断地相通,使我慢慢地发现我的生活在变:我不再把寂寞和孤独的责任推给“意志和理想”。我会拉着小孩的手,围绕洛浦公园进行生命体验。我会在值班的夜晚用小灵通的亲情号码同小孩进行聊天教育,一谈就是个把小时。终于,我发现生活原来没有这么狭隘、劳顿和辛苦。同人那份乐融融地相处、相依和相恋,不仅能冲断在追求理想中那种苦苦挣扎的疲乏和落寞,而且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和力量不亚于意志呀!
于是乎,我就开始珍惜爱人对我的那份一厢痴情。我不再对她说:“我们的结合只是婚姻。”繁忙时我不能回家,通电话不再是告假,而是长时间的嬉戏闲聊;在枯燥工作的间隙,因为贪便宜,包月不打白不打,有事没事也同她胡侃一通。这种顾不上家的工作,给我们创造了距离美,亲情号码给了我们交流平台。不久,她说我变了,说她好幸福。
是呀。幸福原本就在我们身边。许多烦恼和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我们不会珍惜和利用我们身边的人的生活资源;而是一味地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设定个人狭隘的生活内容,从而自我走向封闭、孤独,甚至自私。
由此,我就知道真诚同人相处,用心接待每一位群众的报警求助,关心体贴他人。激活人情的软件:让生活、工作和身心变得灿烂、富有和健康。
2008年2月《小说阅读网》审核发表。
×
官迷——4分
郊区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我们奉命执行保卫任务。
中午,在开票间隙,我们大队的几个同志溜到村商店,想弄点吃的,垫垫饥。谁知,该店的主人竟然是候选人。如是,我们就免费获得了开水、面包和烤红薯。
店主今年65岁了,5年前从市里退休回来后,就任村副书记,带领村民开发了商业街。威望可高,今年想竞争村长。
从不断进出商店的村民,从微波炉里不断烤出来的红薯里,我就能看出店主所下的本钱。
队里副队长同店主闲聊着,我从一旁看出店主的得意和沉迷。
回来的车上,副队长说:
“老游,你不是一直想回老家吗,同这位退休工人学习,回家也弄个村长干干。”
副队长是个官迷,想向上提升都快想疯了。看到同他相合的环境,就自然连休息的生活都要用上。
真是:什么样的人,到哪里都说什么样的话。
“我回老家是为了抛弃这些,还去寻这烦恼?”
尽管我用这不轻不重的话打发了副队长,但,一个人的观念对他行为所发生的作用,又一次给了我很深的体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