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孔子的孤独 99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平安夜爱人定要我陪她到教堂。在庄严盛大的圣诞庆典礼拜上,人山人海。身着白袍举着红蜡烛的唱词班分两排从后门,穿过人群,虔诚地走到前台两侧,神圣肃敬地站立着。
我凝视着台上后墙的巨副十字架,就读着满是“爱人”的标语,打量着一个个渴望的面孔,有种说不出的悲悯。
“基督以十字架的方式告诉信徒,人生是要来替人受罪受苦的。基于这种理念来学会爱世人讲仁义。”
“仁爱没有错。可听听《使信徒经》唱词‘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升天……’,我又怎能不为这种目的去仁爱而惋惜呢?”
唱歌、祈祷、读经、讲经。我在静静地观察着他们熏修的仪式中,翻看了爱人手中的圣经。蓦然发觉,一向以细致的逻辑分析而著称的西方文化,在圣经中居然没有体现。除了一些神秘故事就是空洞的说教。我向爱人说了一句对神不敬的话:圣经写得不好。爱人白我一眼,还警告我不能胡说。之后,我就离开了教堂。
在街上,望着匆忙的行人,亲昵的情侣,成伙的酒友……我像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茫茫人生,何是正途?”
我内心发出了对人类跌跌撞撞、飘渺游荡的“无归”、“无目的”的济世之感。
“然而,我自己呢?不也是在这平安夜孤寂地在街上遛达吗?”
反思的意念使自己意识到,今天已经落入到:对圣贤的执迷,对究竟的执迷。
“神和欲,天上和人间,虚妄和现实……哪一个不都是存在的过程,度生的手段?”
“没有平等地对待万象,就注定有你现在的孤独。”

于是,我开始寻觅世俗,寻觅安顿。
逛夜市,看灯景,视察新开的一家浴池。跑到健身房,意外遇到了相识,就邀请他一起打乒乓球,左扣右杀,满头大汗,痛快淋漓,终于把自己所有的孤寂消散殆尽。
回家后,爱人还没回来,我暖在被窝里等她,顺手拿起了《论语》,就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看完这段熟透的文字,我第一次深深地读出了孔子的孤独,而不是知识,并为之动心。
是呀,孔子为何要经常温习旧课呢?为何从温习中得到愉悦呢?因为现实生活环境不能带给他清静思维,只有走进圣典的思想才能让他回归,让他安静。他要用不断回味圣典来调整自己在世俗里的影响。他的温习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复习巩固,而是修养自己,净化自己,是持诵。他在反复持诵中,结合现实体验,往往会得到更新更深的领悟,因而就有“温故而知新”的成就感、深入感。
还有,孔子对远方知己朋友来访,之所以这么高兴,就是因为身边没有能说上话的人。“人不知而不愠”,更是他警戒自己:千万不能因为身边人说自己怪而产生不满。他把自己的孤独用君子的头衔来深深埋葬。
今天,我很庆幸,在这个举世平安的夜晚,不仅让我体验到了圣贤的孤独,树立了超越圣贤的目标,同时,让我读到了中华圣人的内心世界,并发扬深化他的理论,用凡圣同居来消化圣贤的孤独。
感谢上帝!感谢孔子!感谢生活!
2008年12月25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