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宾特洛甫交给墨索里尼信以后,墨索里尼马上仔细地阅读起来,捎后他又把信交给齐亚若,后者也看得很仔细。信的内容很简单,张磊在纸上先大骂英国人自己是侵略者还打击意大利,强烈对意大利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表示同情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德国愿意向意大利出售汽油、煤炭、钢铁和军火;2)德国愿意和意大利在马耳他附近的意大利海域举行联合海军军事演习;3)德国希望在将来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以后,德国商人能在该地区开采矿产和开设工厂;4)意大利尽一切力量保护德国侨民在意大利任何地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墨索里尼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德国在收回莱茵河非军事区以后就退出了国际联盟,墨索里尼指示齐亚若和里宾特洛甫进行会谈,最好马上就拿出成果。于是在当天晚些时候,墨索里尼就趾高气扬地又对意大利民众进行广播,在广播中他言辞刻薄的对英国、FA国大肆攻击,并且号召意大利人民团结起来和英FA作斗争。原来对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没有兴趣的意大利人在“祖国正面临困难!”的口号下纷纷前往征兵站报道-正是英国愚蠢的对意大利政策,让墨索里尼重新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还真是讽刺)。
9月2日,意大利和德国发出联合公告:德意志第三帝国和意大利新罗马帝国将在9月22日,马耳他附近海域举行联合海军军事演习(以进攻马耳他岛屿和切断英FA地中海运输线为目的)。这让人明显感到意大利要和德国联合起来以英国和FA国为假想敌进行军演。加上同时传出的德国对意大利的贸易条约,这等于德国人扇了英国一个大耳光!英国对意大利的经济和封锁沦为一纸空谈。第二天,鲍伯温政府就受到上下议会的联合攻击,议员们猛烈抨击政府对意大利失败的外交政策和决议(他们似乎忘了,对意大利的制裁是由他们自己一手炮制出的)。走投无路的鲍伯温首相只能下台了事,新上任的英国首相就是以绥靖政策出名的内维尔.张伯仑。但他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强硬的回应意大利的挑衅和内阁议员的不满,但在暗地里他试图和墨索里尼通过谈判来化解危机当大家脸上都有面子。张伯仑对意大利驻英国大使保证,只要意大利结束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制裁马上结束;但却没有回音。9月22日德国、意大利联合军事演习开场,德国派出3艘驱逐舰、1艘轻巡洋舰、1艘重巡洋舰;意大利则是把所有的家当统统拿出来,300多艘大小不一的军舰、潜艇对着马耳他岛屿发出震耳欲聋的炮轰声。为了能应对意大利的海上威胁,张伯仑急急忙忙地提前把丘吉尔任命为海军大臣,从而把希特勒的“天敌”“请”回了大英帝国政府。

丘吉尔上任开始就写信给墨索里尼,在信中他大肆吹捧墨索里尼的“丰伟绩”声称:“如果我是意大利人的话,那我一定是领袖的忠实党徒。”墨索里尼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一切似乎都在好转。只是没有人想得到,10月1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生军事政变,大约5000多名奥地利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卫军士兵突然发难,他们攻占政府机关大楼,甚至枪杀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紧接着全奥地利其它地方也发生武装叛变,就连奥地利最大党领袖舒施尼格也在他的休假地被人打死。“祖国阵线”的民兵部队,社会民主党的“党卫队”,自由党的“人民军”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剿灭;这是一次策划很久的行动,而且干净利索,等外国得到消息,已经是4天以后了(政变在2天里就完成了)。奥地利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10月4日宣布成立奥地利新政府、新政府宣布全国实行军管。然后抛出最让人震惊的决定:德奥边境为不设防边境,奥地利政府愿意进行“德奥”合并,奥地利政府和人民“欢迎”德军进入奥地利。
墨索里尼听到以后是怒不可遏,他知道是谁主导了奥地利政变,但对方已经在奥地利搞成了既成事实。墨索里尼感到已经无计可施,况且英国没有对意大利解除制裁,如果意大利再得罪德国的话那就太得不偿失了(而且他也没有多少机动部队可以调动了:25万人在西班牙;50万人在埃塞俄比亚;20万人在利比亚)。10月5日晚上,意大利外交部发出公告,意大利支持奥地利新政府的成立、意大利对奥地利的友好态度不会改变,尊重奥地利政府的决定。远在柏林的张磊听到墨索里尼的决策后马上让已经在巴伐利亚等候多时的德国“南方军团”进入奥地利。出乎德国士兵和军官的期望,奥地利人对他们的到来是欢呼雀跃,拥挤的人群向德队发出真心的祝福,大批的青年学生向德军致敬;在萨尔斯堡,人们自发的站在道路的两旁欢迎德国人。张磊像历史上希特勒本人一样,坐车进入奥地利,当他进入老希的出生地:林茨,这座城市12万居民中的11万人对他荣归故里而欢呼万岁。张磊像模象样的站在市政厅阳台上对欢迎他的居民作演讲,他说:“我一直相信我的工作,我为它而生,并为它而战,现在,你们都可以见证:我成了。”(希特勒演讲截取)
10月11日,哈尔德将军向元首报告,奥地利全境已在掌中;在10月20日举行的公民投票中,446万人支持德奥合并,只有8000多人表示反对。现在,德国可以名正言顺的把奥地利“吃进肚子里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