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解放东北(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44年6月6日,苏军百万大军翻越大兴安岭、对日本关东军实施深远战略突击,拉开了亚洲规模最大的一场“闪击战”。至44年6月,日军在中国东北部署第一方面军、第三、第四独立军团、第1航空军和松花江——黑龙江舰队,总计39个师,84万人。
日军实力最强的是第一方面军,下辖11个步兵师,被关东军司令部部署在满洲东部与苏联滨海地区相邻的边境上。第三军团拥有7个步兵师集中在王爷庙、沈阳、长春等地,依托阿尔山、王爷庙地带的堡垒工事以及大兴安岭、荒漠土地等天然屏障计划阻击苏军进攻;第四军团则有6个师的兵力被部署于海拉尔、哈尔宾、瑷珲三角地带,依托江河障碍和小兴安岭构筑防御工事。
日本关东军总体计划为:依托沿中苏。中蒙边界构筑的20个堡垒群和山脉荒地的有利地形布置少量人马防守,抗击苏军进攻并掩护主力机动军队;主力军团放置在满洲腹地,随时向任何一个受到苏军主力突击的地域实施反突击和增援,如果反突击失利则退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地,坚持持久战以策应本土决战。为此,预留在朝鲜的第20军、7个师、6万人也做好随时随地北上进入中国东北的准备。
苏军方面为全歼消灭关东军,斯大林历时近7个月调集了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太平洋舰队、红色黑龙江舰队,总计290万士兵、4400辆坦克对日军形成绝对战略、战术优势。苏军作战计划是以4个强大重兵集团从西、东、北三面向中国东北进行向心突击,夺取东北重要城市,切断关东军和关内日军、朝鲜日军的一切联系,迅速歼灭关东军主力及机动军团,避免陷入持久作战。
6月6日凌晨,苏军4个方面军先遣军团越过国境线,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人数参与最多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远东战役。苏军在美国空军的全力协助下对日军出动4400架次轰炸机,在近1000架战斗机的护航下对海拉尔、齐齐哈尔、沈阳、长春、哈尔滨、索伦、朝阳等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和机场等重要战略目标猛烈轰炸。日本空军早在43年就已被抽调到中国内地战场,因此,在满洲,苏联空军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苏军轻而易举地获得战区制空权。
上午9点,贝加尔方面军在不进行炮轰准备的情况下抢先对日军发动进攻。第一梯队各个集团军分为10路纵队向敌方纵深推进。方面军将3个集团军从中部进行主要突击,从南侧迂回日军在西部边境的4个堡垒群,在没有遭受日军顽强抵抗的形势下在10上午穿过大沙漠、翻越大兴安岭进攻鲁北;13日、14日,苏军占领突泉、洮南,前锋装甲团突入东北平原,切断日军第3军团和第四军团的联系;方面军左翼消灭日军在阿尔山和满洲里堡垒群的微弱抵抗,占领海拉尔;方面军的Y翼为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在4天的时间里穿过内蒙古大沙漠和辽阔的草原,逼近多伦和张家口,准备切断关内日军同关东军的路上联系。

苏军装甲第6集团军有3个机械化步兵军和2个装甲师组成,担负战役主要突击任务;在战役发起之后,该集团军兵分2路,在左右相距70千米的地段上越过中蒙边境线,随后脱离主力实施深远的战役突击。日军在边境地区抵抗微弱,苏军装甲集团在大兴安岭西部沙漠和草原上向前推进150千米,到第二天中午又向前推进110千米进入大兴安岭山脚下;第6坦克集团军在48小时内挺进300千米,古德里安元帅提出的“装甲突击、分割包围敌军”的理论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6月9日上午,各军都抵达大兴安岭一线;第6装甲集团军胜利前突到鲁北、突泉一线。
10日上午,第6装甲集团军开始翻越大兴安岭;为充分发挥坦克机械化军队的连续性,令日军得不到喘息的机会,集团军命令坦克部队迅速前出到大兴安岭东侧,集团军Y翼纵队利用机械化部队休息的间隙,将负责第二梯队的第5装甲军改为以小单位、多批次、逐点跃进的方式调到机械化军的前面改任战役第一梯队。
下午3点30分,左右两路大军开始通过大兴安岭。大兴安岭道路稀少,森林茂密,地形陡峭,平均坡度为30度,重型装备行动困难。右路军团的坦克用8个小时才爬完40千米的山路,在夜色的掩护下艰难地翻越了大兴安岭。苏军机械化第7军在次日黎明时分开始爬山,该军团准备有较多数量的式车辆,爬山更不如坦克的履带,到天黑时才爬上山顶。下山的困难比起爬山还要多得多:在陡峭地段,后面的坦克用钢丝绳拉着前面的坦克下山,汽车则需要几辆车子用钢丝绳串联在一起慢慢向下滑行。战役开始的第7天,装甲第6集团军全部通过大兴安岭,该集团军第5装甲军在14日占领鲁北、第7军占领突泉。到这时,苏军所有坦克车辆由于在穿越大沙漠、翻越大兴安岭过程中耗油量出乎意外,集团军油料告急;部队在翻越山脉以后不得不在鲁北、突泉地区集结休整;苏军的主要油料补给基地远在400千米以外,苏联空军动用美国援助的大型空中运输机空运燃料补给。值得庆幸,日本关东军没有飞机可以对苏军实施空中打击。
下午还有一更。先年休、再月休、5。1放假、骨头都懒散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