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筑城,练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认定孙承宗在辽东不会呆长久的人,不只是金国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他们,也不只是象张凤翼这样的王在晋、王象乾式的人物以及朝廷上屡屡反对孙承宗的人,就在辽东、在关外的宁远,领命召集夫役作好筑城前期准备、并于九月初就已开工的游击将军祖大寿就也有这样的想法。
天启三年十月,袁崇焕向孙承宗请求将宁、前道驻地由前屯改往宁远,孙承宗慨然允诺,并派副将满桂与之守。
满桂也很佩报袁崇焕,自然慷慨请行。
袁崇焕又请以守备何可纲为己之中军、谢尚政和宋世英均为把总,孙承宗一一答应。并于即日置酒,亲送他们出关:"宁远之筑城与固守,老夫全都交与袁大人和满将军了。"
袁崇焕当即表示:"老大人放心,卑职此去宁远,一定筑起一座牢不可破的坚城,也一定练就一支敢打能拼的队伍,不辜负老大人的殷切期望!"
然而,当袁崇焕与副将满桂、中军何可纲以及谢尚政、宋世英一起到达宁远时,却见筑城夫役全都懒懒散散,工地上连一点紧张施工的气氛也没有。
显而易见,这是祖大寿耽误了筑城。袁崇焕登时大怒:"混蛋!竟敢违抗督师军令,怠职如此,该当何罪?!"
何可纲劝道:"大人,卑职与祖将军同为辽兵,互相也甚为熟悉。祖将军性情刚直,为将忠勇、为人诚信,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此举虽错,想必其中可能藏有什么隐情?望大人明察后再予以处分。"
袁崇焕冷静下来一想,何可纲言之有理,于是亲自去了祖大寿的住处,耐着性子询问原由。
祖大寿倒也直率,竹筒倒豆子般向这位上司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袁大人,如此筑城是卑职的错,任凭大人处置,卑职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只是,卑职认为,多年来辽东之政令军令,常常朝令夕改。即如督师孙大人和袁大人守宁远的主张,未必就不会不改变--也许过不了多久,朝廷又换了新督师或新经略,此城又不让筑也不让守了!袁大人,与其让士兵夫役们吃苦受累白忙活,倒不如根本就少干甚至不干,让他们也有一个喘喘气活命的时间……"
袁崇焕一愣:"祖将军,难道……你认为在此筑城守城有什么不对吗?"
祖大寿道:"卑职并不认为筑城守城不对,可是……"
袁崇焕更觉着奇怪了:"没有可是,祖将军--既然筑城守城的主张不错,那么,祖将军何以有如此荒唐想法?又何以如此懒散怠工呢?"
祖大寿却苦笑道:"大人,卑职以为,这不是主张对与错的事,而是行得通和行不通的事--主张虽然不错而实际上却行不通的事,卑职经历太多了。"
袁崇焕没有再问,只是默默地看着祖大寿。
祖大寿接着举出了熊廷弼的例子:"大人也知道熊廷弼熊大人两次经略辽东的事吧?熊大人第一次经略辽东,朝廷要他进剿恢复,可在当时的情势下根本行不通。熊大人于是改攻为守,总算将辽东局势支撑了一年多。他的主张对不对?对!可朝廷上许多人说他不对,七嘴八舌地群起而攻之。结果呢?对的主张行不通,熊大人罢职回乡了……熊大人第二次经略辽东,又订了一个《三方布置策》,这主张对不对?也对!可巡抚王化贞说他不对,朝廷上又有许多人也说他不对,他们联起手来和他对着干。结果呢?《三方布置策》照样也行不通,广宁一丢,熊大人落了一个待罪听勘,这一次怕是想回家也不成了……大人,卑职总在想,既然对的主张往往行不通,又会给提出这些主张的人带来伤害,那还要这些主张干什么?即如我们的这次筑城,又何必这么辛辛苦苦、出力不讨好给自己找罪受呢?"
一边听着祖大寿的叙说,袁崇焕一边也回忆着与熊廷弼会面的情景。
突然,熊廷弼所说"前面有气势汹汹的强敌,是将士拼杀、马革裹尸的战场;背后又有布满的陷阱、张好的罗网在等着你,也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啊。"一下子清晰地响在他的耳旁。
"辽东之败,与其说败在王化贞之手,不如说就败在朝廷啊!"--多么可怕呀!袁崇焕心里不由地一阵阵难受,他不敢再想下去了。
半晌,袁崇焕好不容易才想到一句合适话,既是劝祖大寿,也是劝自己:"不过,祖将军,现在不同了--孙大人主持辽东大局……"
不料,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祖大寿便抢着说道:"谁知道孙大人能在辽东呆多久呢?"
是啊,孙大人他……他能在辽东呆多久呢?
"不管孙大人能呆多久,也不管再来什么人,我们可都是七尺男儿,应当以守辽复辽为己任哪--"不知道什么时候,何可纲也来了,他对祖大寿慷慨直言:"祖将军,你我都是辽人,更应如此!袁大人在山海关曾对我说:‘城堡虽然已经被毁,总还有再建再筑之时;可是,勇气和精神若失,那才是无可救药的呀!‘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丢了精神、丢了勇气,就是倒下了,也要倒在与鞑子拼杀的战场上……"
"何中军说得好啊!"袁崇焕看到祖大寿面带愧色,知道何可纲的一番话打动了他,便接了何可纲的话继续说道:"祖将军,我也曾有过你那样的想法。可琢磨起来不大对头啊!反过来想想吧,堂堂七尺男儿,既然身在辽东,我们不干,谁干?因为行不通就不干,那男儿的胆气何在?当此辽东危难之际,‘知其不可而为‘应为我们的立心处世之本;‘尽其在我‘也当成为我们的无愧之源。朝廷上的事我们管不着,就不去管了;可辽东的事近在眼前,我们就不能不管。即使事不可为,我们也要竭尽自己全力;即使去死,也要与敌最后一拼,死得轰轰烈烈--这才是英雄本色啊!"

"大人,卑职,卑职--"祖大寿慢慢地低下了头,声音有些颤抖,而且也越来越小:"卑职知错了……"
于是,宁远新城的筑城工程雷厉风行地进行着,袁崇焕将工程分段包干给各营将士和夫役,要求按质按时认真施工,提前完成者奖、滞后者罚;合乎标准者奖,不合乎者罚。
就这样,在种种困难的条件下,袁崇焕和将士夫役们同甘共苦,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竭尽全力筑城守城,保卫河西,收复河东!
加紧筑城的同时,袁崇焕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练兵。
在何可纲等人协助下,袁崇焕制定出了严格的营规:每日寅时三刻放炮,将士闻声即起;卯时集合,点卯后立即早操,各营营官哨官哨长必须亲自到场;白日轮番操练,夜晚派员巡逻。每逢三、六、九日,袁崇焕还亲自到各营给将士训话,并监督训练。
孙承宗非常支持袁崇焕--尽管兵部、户部发来的粮饷时断时续,马匹、武器和各种装备的供给也很困难,他还是想尽办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袁崇焕。宁远有一万二千多名将士,但马匹还不到三千,还不够当时规定边兵"马三步七"的配备比例。至于将士们的甲胄与兵器,更是差了许多。但袁崇焕心里清楚:能有这样的配备,也已经很不错了。
刚到宁远,袁崇焕就组建了火炮营,并给予特别的关注。
小时候,袁崇焕就认识了火炮,知道火炮的威力--在他的老家东莞,早在正德和嘉靖年间,人们就已见识过佛朗机(注:即葡萄牙)的火炮--在他任宁前兵备佥事的时候,他就有了组建一支火炮营的初步构想。如今将驻地改往宁远,他有了发挥才智的用武之地,便将当时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使欧州在制造火器方面迅速发展,很快便出现了威力很强的火炮:铜制,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藏腹中,发及百余丈,所向无敌。随着西、葡在海上的扩张,其配有火炮的船舰进入广东海岸停舶,遂为人们所知。那时候,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曾到佛郎机船上,见了使火炮者杨三等人。杨三也是汉人,住佛朗机国年久,深知造船、铳以及制火药之法。何儒买通了杨三,并令其如式仿制,佛朗机火炮就这样在东莞被引入到了中国。
到了万历年间,又有配有**的大西洋船到广东,其炮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因此射程远、威力大,能洞裂石城,声震十数里。不仅如此,它在炮身重心处的两侧还有圆柱型的炮耳,大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而且设有准星和照门,精度很高。这种大炮之所以很为朝廷所重,还在于它能施放开花弹。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而得名。这也是红夷大炮比只能施放实心弹和霰弹的铳炮威力大的一个关鍵――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这种弹射程虽远但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并不十分大,除非直接命中,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其杀伤范围小;霰弹则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要比实心弹大多了,但射程太近又是它的致命弱点--开花弹兼有实心弹和霰弹的长处,因此而使红夷大炮成为当时火炮中的新宠。
天启初,朝廷即购红夷大炮三十多尊,并请了西洋人教习施放之法。茅元仪就是向西洋人学习过的一个,他后来又先后教会了孙元化、金启倧、罗立等,其中的金启倧,还学会了火药的配制与制造了呢。宁远火炮营组建之后,孙承宗特地派了茅元仪、孙元化、金启倧等送了两门红夷大炮到宁远,并让他们留在宁远军中作了一段时间的教习。
袁崇焕的仆人罗立,就是在这时候加入火炮营的。
他亲自送罗立到火炮营,又嘱咐他遵守营规,刻苦演练,将来为守辽复辽立大功。罗立也表示:一定要练好杀敌本领、当一个好兵,守住宁远,收复失土,决不会给主人丢脸!
练兵大张旗鼓地开始了:兵营里、校场上从早到晚尘土飞扬,到处都能听到步兵训练的喊杀声;城外广阔的野地里,战马在狂风中嘶鸣,骑兵在呐喊中冲锋;远处的山坡上,火炮营的士兵们正跟着茅元仪、孙元化和金启倧他们练习火炮的施放之法。
"轰隆""轰隆"的一阵阵巨响,震撼着正在筑城的士兵夫役们、正在训练的步骑将士们和宁远城内外的百姓们的心,更给了他们以莫大的鼓舞。一种从未有过的振奋与自信,在他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