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Ⅹ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莫须有的“九宗罪”(八)
下面,该论及对袁崇焕斩帅的一些质疑了。
所谓质疑计有三种:“擅杀说”、“谋款说”和“牵制说”。
质疑一:袁崇焕斩毛文龙,罪在“擅杀”。
反驳道:“错!——崇祯皇帝平台召对时已允诺袁崇焕‘战守机宜悉听便宜从事’,且赐尚方宝剑。对袁崇焕而言,五年复辽事大,在其管辖之下的东江一镇若受节制,且与之合力同心复辽,则毛文龙一定‘有生无死’。然而,毛文龙独霸东江、以为奇货、怙恶不悛、死不回头,连袁崇焕的妥协方案也予以拒绝,无疑于复辽百害而无一利。袁崇焕若不如此及早除之,又何以得结五年之局?既然皇上金口玉言在此前,袁崇焕一再劝导无效而果断杀之在其后,也只是“便宜行事”再加“先斩后奏”而已。试问:这所谓‘擅杀’之罪有何根据?”(关于斩帅问题,商羊舞先生和usstedu先生在百度袁崇焕吧追溯历史引经据典有精彩发言;另有usstedu先生、云龙且先生等与剑如秋水之寒先生、断臂残刀疲败兵先生等的关于“尚方剑”的辩论。)
质疑二:袁崇焕复辽无望,只好谋款,借以塞五年复辽之局,然而又惧怕毛文龙掣其肘,从而借口十二罪斩之,欺蒙皇上,实属罪大恶极。”
反驳道:“否!——袁崇焕之与皇太极议款,的确有言有行,这一点袁崇焕自己从来也没有隐讳,何况在其上疏中,还有‘和为旁著’一说。谁都明白,袁崇焕这是将议款作为其五年复辽方略之必不可少的一环,错了吗?没错!这是一;二,在其议款之中,袁崇焕并没有干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一切都光明正大。错了吗?也没错!又何谈“欺蒙”?三,至于复辽无望,谁竟有如此断言?袁崇焕自平台召见到杀毛文龙、还未及一年,此时即能掐会算作算命先生状、料定其不能五年复辽,岂不可笑至极?关于“五年复辽”的问题,前面已经谈了很多,除了一辨中的六个问题之外,这些人难道将袁崇焕崇祯二年五月六日的《为商定恢复之谋疏》也要故意视而不见吗?四,所谓求款以塞五年之局一说,更可以休矣!毛文龙,不过东江镇一总兵,乃袁崇焕之下属,又如何能掣其上司议款之肘呢?持此说者不觉得荒唐么?”
质疑三:“毛文龙之据东江,为朝廷屡建牵制之功,而袁崇焕却杀之,倒为皇太极解除了后顾之忧,用心何其毒也!仅此一罪,也该斩立决了!”
反驳道:“不!——东江其地,形势所在,足成牵制之地;然则文龙其人,只图富贵,并非牵制之人。对此,朝野早就有共识了:天启六年,兵科给事中薛国观指出:‘今岁正月,敌倾巢入犯……文龙一似不知有牵制者。’【118】;崇祯元年,兵部尚书阎鸣泰上疏:认为毛文龙之牵制“终属虚着”,从而提出了移镇的动议【119】;
“工科给事中潘士闻也弹劾毛文龙:‘故智将动有成算,勇将所向无敌。未有翱翔海上八年者,未复一城一池而可以言智,敌来深匿穷岛、敌去仍言牵制而可以言勇。’【120】;山东总兵杨国栋也曾列举文龙十大罪,其二曰:‘设文龙于海外,原为牵制使敌不敢西向也,可敌数次过河,屡犯宁锦,全不知觉,牵制安在?’【121】……瞧瞧吧——这些就是毛文龙所谓的‘牵制’!
“如果说,对明朝官员的上述弹劾疑有党争成见的话,那么,十分熟悉毛文龙内情的朝鲜的看法,当可作为佐证:一曰‘毛将所为,不思甚矣。贼冲宣川,不过数百骑。不发一只箭,骈首就戮,有同群羊之见猛虎,其无胆勇,据此可想。’【122】;二曰‘以其兵力观之,似无剿胡之势……虽或见小利而动,恐难举大事耳。’【123】;
“三曰‘毛之军势疲甚,其意只欲安座岛中,享其富贵而已’【124】;四曰毛帅‘蛰居孤岛,徒事张皇……今则只享富贵,无意进取。识者皆忧其终不利于中原,且为我国之深患!’【125】无须再列举更多,这些就已经足够说明毛文龙牵制的本质了——不是吗?连朝鲜国都心存忧虑:不仅忧毛文龙之‘终不利于中原’,且忧毛文龙更为其‘深患’——毛文龙的‘牵制’,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虚套罢了。【126】
系统记述并评论毛文龙据皮岛始末者,乃李光涛先生——他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撰写的长篇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堪称六十多年来研究毛文龙、袁崇焕这段历史公案的基石。笔者读之获益非浅,想信有兴趣者读后对袁崇焕之杀毛文龙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今特录其前言于下【127】:

毛文龙明史无传,仅熊廷弼袁崇焕等列传及朝鲜传附记之,又皆略而不详,是非不能明。明制,非五府官不领兵,而弄臣又以总兵官为极品,文龙始以都司虚衔出海,不数月,实授总兵官,**一方。挟朝鲜之势,居东江九年,用牵制之名,遂专利之实。又厚结内党,尊之为父兄,于是无功而爵位益高,至封辽东伯。据天启实录,帝不名文龙,而呼为毛帅,其眷顾可想见已。至兹恃宠而骄,嫚骂一世,顺之则生,逆之者死,如登莱巡抚陶朗先,参政谭昌言、御史夏之令,皆尝劾文龙不法事,或死于狱,或导懑呕血死,(陶朗先之死,见天启实录五年十月己亥,昌言等之死,详后)。又天启六年登抚武之望,因劾文龙为古之“安史”,亦劣处以去。自是终天启朝,东江之事,不惟无人言之,亦无人知之矣。以地理言,东江本朝鲜附近海岛,据鸭绿江口,去辽阳不过五百里,而兵科给事中薛国观疏则云,去奴寨二千余里,去宁远亦如之,诸如此类甚多。因之文龙乃得冒功冒饷,益肆欺罔,抑之“刘豫”,悦之亦“禽兽无异”。朝廷期以“联属国牵奴贼”,而文龙则私通金人,约夹攻中原,且云,朝鲜文弱,可袭而有之,即朝鲜古卯之祸,亦由文龙而起。明廷岁糜无数金钱,转饷海外,结果乃如此,真可嘅已。及文龙被诛,未几,有孔耿之叛,屠山东殆遍。孔耿皆文龙养孙,崇祯六年夏,率叛徒数百艘投金国,金人致朝鲜国王书称孔耿有二万之众。金国之汉人,则有帅众归来王事将成之奏。凡此之类,据天聪七年奏疏册,不胜枚举。所谓金国汗即因此自大,积极进图中原,于是屠旅顺,降朝鲜,取皮岛,以及丙子以后历次“虏变”,并甲申亡明之役,皆此毛众协力之功也。文龙死后之流毒又如此,固明帝之所不料也。凡上所举,据一天启实录、朝鲜实录、崇祯长编、明清史料诸书之记载,为长编以记之。则毛文龙事迹,始可一览了然,而世之妄惜袁经略杀之者,可以杜其口矣。
注:
【101】佚名:《今史》卷四,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一日
【102】《崇祯长编》卷十一,崇祯元年七月乙亥
【103】《崇祯长编》卷二十二,崇祯二年六月戊午
【104】《明清史料》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甲编本第八本第七百一十九至七百
二十一页,崇祯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到覆讫存案行旨讫兵部呈于兵科抄出)
【105】《崇祯长编》卷二十三,崇祯二年六月戊午
【106】《崇祯长编》卷二十三,崇祯二年六月壬申
【107】《明季北略》卷四
【108】《国椎》卷九十
【109】《崇祯实录》卷二
【110】《石匮书后集》卷十
【111】《国榷》卷九十
【112】《明季北略》卷五
【113】《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毛帅东江》
【114】《石匮书后集•毛文龙列传》
【115】《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
【116】刘鹤岩:《〈镇海春秋〉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1卷第6期
【117】《台湾文献丛刊•第255种》《满洲秘档选辑》:
天启年16太宗与袁崇焕书
17袁崇焕复书
18李喇嘛书
19太宗答袁崇焕书
20答李喇嘛书
21太宗又致袁崇焕书
崇祯年30明使喇嘛吊丧
31致书袁崇焕议和
32太宗致书明执政议和
33袁崇焕复议和书
34太宗答袁崇焕议和书
35续致袁崇焕书一
36续致袁崇焕书二
37袁崇焕书覆书二封
38太宗再答袁崇焕书
39袁崇焕再复书
【118】沈国元:《两朝从信录》
【119】《崇祯新政纪略》
【120】《崇祯新政纪略》
【121】《崇祯长编》元年八月庚戌
【122】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五十一
【123】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五十二
【124】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五十四
【125】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五十二
【126】关文发:《袁崇焕诛毛文龙》辨析
【127】李光涛:《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