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王元雅:遵化固若金汤(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邓桢和李云龙刚刚离开宁远,山海关赵率教派人带着十万火急的军情报告又到了。
赵率教报告说,他派往蓟州巡视防务的几个小组陆续回到了山海关,情况和过去几次巡视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其中两个组在回来的路上都抓到了鞑子的探子,虽然依旧没有从探子们的嘴里掏出什么,但鞑子在蓟州防区频繁活动的本身就足以让他们忧上加忧了。
蓟州防务薄弱一直是袁崇焕的一大心病,但又莫可奈何:蓟州总督刘策和驻守遵化的顺天巡抚王元雅以及他们属下的十路总兵根本就不听他的!虽然几次上疏直言其中利害,却全都石沉大海,没有了下文。
更何况:在争取喀喇沁三十六家部落这件事上,袁崇焕虽然曾经走在了皇太极的前头,但皇上对他的掣肘又让他落在了皇太极的后面。这一招,袁崇焕不情愿地输给了皇太极,他以喀喇沁三十六家部落为蓟州屏藩的设想落空了——朱由检既绝喀喇沁三十六家部落活命之方,可人家又岂肯坐以待毙?皇太极软硬兼施的手段无疑又狠狠地赚了一大笔!
事情的发展也果如袁崇焕所预言的那样:“我不能为各夷之依,夷遂依奴以自固。”——崇祯二年(金天聪三年)六月,喀喇沁三十六家部落台吉布尔噶都、卓尔毕等首先向皇太极表示了归附之意;八月,又有台吉苏布地归附了大金……
袁崇焕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曾经说过:人归我而不收,委以资敌,臣不敢也。
袁崇焕不敢,可年轻的皇帝朱由检却敢!
只因为这位自命为中兴之君、自以为天纵英明、并且常常自鸣得意的年轻皇帝这种决绝的态度,为大明、为他自己、也为袁崇焕埋下了难以自拔的祸根!
九月中,袁崇焕关于蓟州防务薄弱的第三道奏折送到了内阁,内阁不敢怠慢,马上就呈送给了皇上。
朱由检不耐烦了:这个蛮子,辽东的事还没办好,就擅自杀了毛文龙;又说要东江出奇收复失土,却为何动静全无,偏扯起了蓟州防务?其奏折甚至一上再上又三上?是不是还想把手伸到朕这京畿重地来?
他想了好几天,还是想不出眉目来,只好又召周延儒和温体仁来为他释疑。

这问题也难住了老奸巨滑的周、温二人,他们俩整天把精力都放在揣摸帝意、营私谋利上,哪还关心八竿子也打不着的蓟州防务?
既然不知蓟州虚实,他们俩就一起跟朱由检玩起了大巧若拙的把戏:“臣等本是文臣,防务亦非臣等之所长,是以不敢妄加议论而欺蒙皇上,请皇上治臣等愚昧之罪……”
想不到朱由检由此更加认定周、温二人本分老实,这实话实说更显其对自己的一番忠心——“对朕如此毫无欺诳之臣,要比现在内阁的那几个狗屁大学士,不知要强千百倍!”
朱由检这样一边想着,一边又看了看眼前低眉顺眼的两个人,道:“朕也知难为二位爱卿了,但由此却也更见二位爱卿对朕的一片忠心。好吧,朕将此事发兵部去议——周爱卿,你且来代朕拟旨……”
周延儒又一次受宠若惊,拟旨之后,两眼一眨巴,又试探道:“袁督师日夜操劳辽事,对蓟镇防务也如此牵挂,可见对皇上的耿耿忠心——皇上,应该对袁督师大加褒奖才是……”
温体仁也随声附和道:“是啊,是啊,皇上应该褒奖袁督师。”
朱由检一听,先是一怔,随即便反应过来,呵呵一笑道:“二位爱卿说的是,朕也早有此意,很快就要下旨:加袁崇焕太子太保。如何?朕待袁崇焕不薄吧?他也该满意吧?”
周延儒、温体仁互相看了一眼,跟着也笑道:“太子太保——可是从一品的官了!皇上如此加恩于臣下,臣下更应该競競业业为皇上尽力尽心。袁督师一定非常满意,也一定为皇上办好辽事,让皇上放心的。”
再说兵部尚书王洽接旨,却也为此大发其愁:加强蓟州防务,一是要钱、二是要兵。可是,红口白牙说说空话可以,正儿八经要落实,又谈何容易?就说要钱吧,国库空空,户部就是一个巧媳妇,也难做这无米之炊呀!皇上倒有银子,却又死死抱住他那些内帑银不愿拿出一个子儿,这让他到哪里去讨要?再说要兵吧,为征剿陕西那些贼寇,皇上已经让他从各边镇抽调了为数众多的兵马,如今再行抽调已是难上加难了,现在又能让他从哪里变些兵马出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