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一劳永逸的好法子(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请发内帑?”老成持重的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刚刚听说袁崇焕上疏请发内帑的事,十分惊讶。
“户部不发饷银,总不能让边关将士饿着肚皮去打仗吧?”接话的是上任不久的兵部尚书。
他叫王洽——宁远因欠饷发生兵变,前任兵部尚书立即被罢职,朱由检灵机一动,想起相貌堂堂犹如“门神”的工部侍郎王洽,“让这个‘门神’给朕看门,不是更牢靠么?”御笔一划,王洽便当上了兵部尚书。可上任这些日子,他也让九边欠饷整得头昏脑胀的。一听说有人出头请发内帑,也觉得是个一劳永逸的好法子,就壮着胆子跟了上来,道:“如果再欠下去,怕又要出事,边关各镇为欠饷而哗变已经闹好过几回。下官以为,眼下也只有请发内帑这一条路了。”
在文华殿东偏殿的一间朝臣休息室里,主持户部事务的右侍郎王家祯、郎中黄立仁,兵部尚书王洽、郎中余大成,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工部尚书张凤翔、郎中许观吉、周长应、朱长世,工科给事中钱家修等围坐在内阁次辅钱龙锡、辅臣刘鸿训旁边,正在议论发内帑的事。
王洽的话音刚落,礼部右侍郎周延儒走了进来,正赶上户部右侍郎王家祯开口说话:“筹措粮饷,乃户部本职,皇上也曾谕知户部不可少了边兵粮饷。然下官无能,多年来,岁岁都入不敷出,以致国库空空。即以今年为例说,田赋、盐课、关税、杂税诸项收入已经用尽无余,这以后的两个月尚不知着落何在,而京支杂项、内供召买及一切不时之需,又恐有出常额外者。兵饷之事,户部也深知其关系重大,虽然极力筹措,但却总是收效微微空劳其力而已。下官以为,解燃眉之急者,莫如请发内帑了。袁督师其人,忠贞为国;其疏,合情合理。这同时也为户部作了开脱,下官与部属更是感激不尽矣。”
“王大人言之有理,下官也赞成请发内帑。”工部尚书张凤翔一边说,一边看了看微微闭着眼细心倾听的钱龙锡道:“钱阁老,首辅李大人身体欠安,许久没有上朝理事了。你老居内阁次辅之位,眼下且又代行首辅之职,在皇上面前说话,份量自然不轻——下官以为,袁督师此疏,皇上准与不准,就看你老一句话了。”

自从接到袁崇焕请发内帑的奏折,钱龙锡便一直忧心忡忡,他是赞成请发内帑的,之所以几次阻止袁崇焕向皇上开口,也是担心袁崇焕惹恼了皇上。可仔细想想,袁崇焕也实在是没有路可走了,这才不管不顾地提出请发内帑。既然袁崇焕已经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那自己也应该责无旁贷地支持他的主张,力促皇上开金口、同意发内帑。
打定主意之后,钱龙锡就向皇上呈上了袁崇焕的这份奏折。
这时候见兵部、户部、工部主官都赞成发内帑,钱龙锡感到是自己说话表态的时候了。于是睁开眼,一字一板认真地说:“边兵屡屡缺饷,事关重大呀,而国库空空,又确实拿不出钱来。袁督师几次请饷,户部都苦于应付,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啦。此种窘况,袁督师想必也了如指掌,所以大着胆子上疏请皇上发内帑,也真真难为他了——老朽不才,虽然知道其中厉害,但也一定会以国事为重,力请皇上发内帑,以救关辽军中燃眉之急。”
“有钱阁老鼎力相助,此事看来已经十有七八了……”王家桢高兴地说,接着又问身旁的刘鸿训:“刘大人,也一定是赞成的喽!”
“当然赞成喽——”刘鸿训心直口快,当即答道,“就目前情形看,也只有请发内帑才是长久之计。”
“成大人呢?”王家桢又转身问成基命。
“唉——事已至此,看来不这样也不行了。”成基命叹了口气,道:“只……只是无此先例,也不知皇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