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原来朝堂并不清明(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佘洪夫妇非常高兴地将袁崇焕接到他的新家——新家就在左安门内东火桥、龙潭湖的岸边,这是佘洪为袁崇焕买的一座小院子。佘洪一家就在这儿等候着他的到来,算算也有两个多月了。
佘洪围着袁崇焕转过来又转过去,将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了一个遍,嘴里不住地念叨:“瘦多了,瘦多了,这才年把的工夫,咋就瘦成这样子?又拖着个病身子,一路上也不悠着点,赶什么急呀,老爷!”
袁崇焕也不答话,只是笑微微地看着佘洪夫妇,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佘洪可不管主人答不答话,依旧唠叨着:“我说老爷呀,还是我去年那句话:‘要不了好久,皇上还会要老爷回来守辽东的!’这不?才过去一年,全都应验了吧?是不是?”
袁崇焕也依旧不答话,依旧微微笑着,只是看着眼前这位淳朴诚实的老人。
佘洪又俯身轻轻地抚摸着黑子,唠叨起来:“黑子,在白马圩过得好吗?那儿的天比这儿要热的多,习惯吗?这一路回去,又一路来的,累坏了吧?这刚到家,可要好好歇息几天,就别到处乱跑了——按老爷那性子,在北京呆不了几天,就又要走喽,他心里记挂着辽东记挂着宁远记挂着他那班弟兄们呢。所以呀,你就要养好身子,记着了吗?”
黑子懂事地“汪汪”叫了两声,惹得袁崇焕、程本直和袁天赦都笑了起来。
佘洪又轻轻地拍拍黑子的头,笑着站起身:“看我们的黑子,别看不会说话,可还是挺懂事的吧?”
袁崇焕到京的次日,内阁次辅钱龙锡就派人找到家里来,请他到钱府一敍——到京的当天,袁崇焕在与叔叔袁玉佩的晤谈中已经了解了不少朝廷中事,当然也包括钱龙锡对他的举荐详情。他觉得也应当去一趟钱府拜访,一来表示自己对钱阁老举荐的感激之情;二来他心里尚且存有一些疑问,也想当面向阁老请教。
袁崇焕心里的疑问有三——
一是他到京之后去吏部报到签押时,见到了吏部尚书王永光,这让他大感意外——王永光,这个当年靠奉送老婆给魏忠贤的外甥傅应星、从而扶摇直上的“王八尚书”,不仅头上戴的绿帽子光鲜无比,而且看着魏忠贤的眼色整起东林党人来也干得极为卖力。不是说新皇登基、除掉客魏、阉党也都尽除了么?可是,王永光这个紧紧跟在魏忠贤**后头的重要人物,如今却又高升吏部尚书,紧紧抓起了朝廷用人的大权。怎么回事?

二是他在吏部还见到了同年梁廷栋,道是升了官来谢恩的。此人当年为高第尽撤关外兵备出了不少的鬼点子,跟着高第倒霉也被罢了官。可舍得花钱不仅年初就官复原职,这还不到五个月就又弄了个从三品的右参政。不是说改元崇祯、政治清明了,难道象梁廷栋这样的人,还能拿银子买官不成?
三是北上进京这一路上的诸多见闻,都让他心里堵得慌:老百姓的日子真是没法过了,乡下农户交夏税、交秋粮,地方官又层层加码、年年加码,正赋之外另有加征,明征之外还有私派,老百姓们已经被逼得锅都揭不开了。所有这些,难道朝廷上下都不知情?听说皇家内帑累积颇多(内帑:指皇家内库的钱),咋就不能拿出一些给百姓聊补无米之炊呢?
也真是冤家路窄!
袁崇焕随钱府家人来到钱府门口时,恰恰就碰到了被钱龙锡赶出来的前御史高捷和袁宏勋,两个人手里还抱着礼物,耷拉着脑袋,神情狼狈就象刚刚被打的两条落水狗,只有眼睛里还隐隐露着凶光——高、袁二人跟着魏忠贤干了不少坏事,天启七年,他们还跳出来和御史曹永祚一道依照魏忠贤的意旨,罗织罪名上疏参劾袁崇焕不救锦州,终于使袁崇焕被罢职。新皇登基,已将他们削职,可王永光升任吏部尚书,又给他们企图复出以希望。
这些日子,由于王永光的极力引荐,在吏部已经顺利通过,复职报告也已呈报到内阁。而在内阁,却被次辅钱龙锡给压下了,不理也不睬。今天,二人带着重礼来钱府,本想请钱阁老高抬贵手,好让他们从容过了此关,却不想被钱龙锡一顿痛斥,弄了个灰头土脸被赶了出来。
仇人相见,并未眼红——袁崇焕只是沉着脸往里走,高捷和袁宏勋却陪着笑脸侧身让路,张张嘴想搭言又怕自讨了没趣,也便闭了嘴巴。
可待袁崇焕刚刚走进大门,二人不约而同地“呸”了一声,一个悄声骂道:“一个广东蛮子,狂什么?咱们走着瞧!”一个更是狠得咬牙切齿:“还有那个老东西,有朝一日犯在我等手里,那就一锅烩了他们……”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