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袁崇焕虔诚地点燃了香烛(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福寺,位于宣武门外,在菜市口南面的西砖胡同内。它是京城内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忠烈祠,并由此而闻名京师内外--相传,这座古刹是唐太宗李世民征辽失利后为悼念阵亡将士所建,当时名为悯忠寺。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改其名为顺天寺。唐末曾遭灾被毁,到景福年间才修复。这次修复中又建了悯忠阁,阁甚巍峨,曾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说。到了元末,悯忠阁突然倒塌,留下了一片废墟。明正统二年,几经磨难的悯忠寺再次重修,并改名为崇福寺。
崇福寺的大门并排有三座,每座门都对开两扇,中间的那座门最大,门前左右各有一只石狮子守护在那里,使得大门显得更加肃穆庄严。三座门顶同样都是宫殿式建筑,门与门之间以墙相连,墙上也都铺着琉璃瓦。这一排三门并立的大门,给人一种厚实却又特别沉重的感觉。
袁崇焕三人来到崇福寺的时候,寺内寺外已经有不少香客游人了。他们急匆匆走进大门,碰巧遇到了一个叫作智信的小和尚。在小和尚的引领下,他们首先到了悯忠阁的遗址。在那里,袁崇焕虔诚地点燃了香烛,三人一起肃立默哀,毕恭毕敬地祷告着。不知何时,身后来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满面红光、慈眉善眼,胸前飘着长长的银白色的胡须,好奇地端详着他们。
就在他们礼毕转身就要去找主持之际,老和尚合什致意道:"阿弥陀佛。老纳乃本寺主持,法号玄通。请三位施主到西院方丈室小坐一晤,如何?"
袁崇焕同样合什为礼并说明来意:"大师,在下袁崇焕,为求贵寺为辽东死难将士做法事而来,正想拜见大师呢。"
玄通大师点点头,侧过身伸出右臂:"施主请--"
袁崇焕再次向大师致礼,接着就和谢尚政、佘洪一道随玄通大师向后院的方丈室走去。院内到处都种着丁香,棵棵树上还都挂着花,正散发着阵阵清香。
三人随玄通大师来到方丈室,刚落座,一直跟在大师左右的智信就献上茶来。
"大师,在下第一次来,听人说本寺原名乃悯忠寺?"袁崇焕呷了一口茶,问道。
"是。改为崇福寺是正统年间的事。"玄通大师一边答,一边取过两只铁球,置于左掌中不紧不慢地转动着。
"在下以为这寺名还是悯忠合适些。尽管它听起来就象贵寺的山门那样有些沉重,但终究还是符合建寺时的初衷。"
"袁施主所言极是,悯忠寺一开始就表露出了它的阴郁、悲哀和沉痛。到后来也一再和这种沉重的气氛相伴走过了一朝又一朝。北宋的末代皇帝钦宗就被关在这里;南宋灭亡后,一位因抗元而被俘的江西进士谢枋得,也在这里绝食而死……"

"如此说来,还是改回原来的名字更合适些。"
"听袁施主的口音,不象是北方人?"玄通大师没有作答,一直转动着手中的铁球。过了半晌,才又问道。
"大师说的是,在下广西滕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来京也只有几个月时间。"
"哦,施主可是请缨戎边去守辽东的袁大人?"
"正是崇焕。"
"袁大人,老纳十五岁入本寺为僧,至今已有六十年--"玄通大师放慢了手中铁球转动的速度,静静地看了袁崇焕一番,而后才又缓缓说道:"然而,却很少见到像袁大人这样来悯忠阁致哀悼念的人,确切地说,在袁大人之前,也只有一位熊廷弼熊大人在去年六月中来过。说来也巧,也是智信的引领,也是在袁大人刚才默哀的位置点香燃烛,老纳也是在这间方丈室会见熊大人。只不过为辽东亡魂求做法事的,袁大人乃本寺六十年来第一人。善哉此举,奇哉此举,阿弥陀佛。"
"大师,如此之举并不奇。唐太宗建寺时,即缘于追念当时随他征东而死的将士。在这里特别是在悯忠阁的遗址为大明守辽东而死的将士们致哀做法事,也可谓名副其实啊。至于善,在下还未曾想过,只是觉得:在这个偌大的京师里,应该有一处悼念为守边而死的将士们的地方。不论是为活着的还是为死去的,朝廷都不该忘记他们……"
"袁大人说的是。每遇辽东战事,老纳都和本寺僧众念经祈福,为辽东,为百姓,为在那里浴血拼战的将士;在战后,也为亡魂念经超度。在京师这片天地里,至少还有老纳和本寺僧众没有忘记辽东,没有忘记辽东的百姓,没有忘记那些为守辽东而死难的将士。难得袁大人为他们求做法事,老纳更是铭记在心,替那些亡魂感激袁大人。阿弥陀佛。"
"大师,这是做法事的一点银子,请大师收下。"
"不,袁大人,这是本寺应该做的,何况……何况老纳也是辽东人。"
"大师是辽东人?"
"是,老纳出家之前的家就在辽阳,父亲早已亡故,家中只有我母子二人。十五岁那年辽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人凡是能跑得动的大都逃荒在外。母亲千辛万苦带着我辗转来到了京师,可就在这灯红酒绿的偌大京师里,母亲却饿死了。幸亏这寺里的和尚收留了我,教我习字学文,参惮拜佛。于是,我也便作了这寺里的和尚……六十年啦,我也从没有忘记辽东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