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展宏图(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叫什么名字好呢?藏书阁相当于后世的图书馆,赵佶是希望大宋的书籍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说道:“那藏书阁叫百花阁如何?”。
李诫痛苦的道:“官家,城中已有一家名叫百花阁的青楼,藏书阁再叫此名只怕不妥。”
赵佶一听,要不叫争鸣阁,想想又觉得有点像养鸡场,一时也没了主意。
新元元年四月初八,黄道吉日。
城外,一对人马正向西奔行而去,正中一人正是西军大将种师中。他此时正机械的操纵着马匹,一脸的思索,想着如何才能完成赵佶的命令,竟连几位监军脸上痛苦的表情都没注意到。小东子忐忑不安的跟着种师中,感受着传来的阵阵痛觉,思绪却莫名的回到了小时候和郑妃在一起的时候,只盼着快点抓到倒卖军火的,好早日回宫,可自己不过一人,到底要怎么查呢?
“大帅,大帅!”种师中听到亲兵的叫喊才回过神来,看到亲兵的眼色,暗骂自己糊涂。宦官没了底下的东西,骑马的时候常常被磨的血肉模糊,一勒缰绳道:“现在已经出了京城,几位大人不如改为坐车如何。”
几人进了车去,车轮缓缓转动,史上第一次经济侵略的大幕终于缓缓拉开。
城外相反的方向,张三也带着一百人走上了运镖的征途,车队中间是十多个大箱子,绝对不要打开箱子,张三反复叮嘱着手下。
城内,一项惠及后世的盛事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每一个读书人今天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圣贤书,因为大宋第一家向所有宋人免费开放的藏书阁落成了。宋人爱书,爱读书,更爱藏书,可有些书只有皇家才有收藏,普通人是永远没有机会看到的。此时听说赵佶居然要开放藏书阁,如何能不激动,有些老人本以为此生再没机会见到相看的书,此时更是激动的落泪。赵佶一身儒装,先拜了大厅中的孔子像,来到外面,朗声道:“我大宋以文治国,教化四方。书以言志,文以载道,朕就将这座藏书阁称为文道阁。从今以后,任何一个大宋子民,只要年满十四岁,不论贫富,出身,都可以到这藏书阁中读书,不需要一文钱。”众人高呼官家万岁,赵佶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行动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此后,许多贫民和学者整日泡在这文道阁中,更有甚者不远千里前来,白天看书,晚上露宿街头,竟连家都不回了
同一刻,在汴梁城一个稍微有点偏僻的地方,也发生着一件小事。这件事对后世的影响和藏书阁相比到底哪个更大,自然是个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当时这确实是一件小事。一家小小的叫做隆兴的钱庄开张了,开张的时候既没有鞭炮也没有观众,不过是在大宋驿报一个小小的角落发了几行字。经营的业务是钱财的保管和不同地方的兑换。统一费用都是百分之一。比如存入一百贯,就会得到九十九贯的票据,以后到任意一家隆兴钱庄都可以凭票据直接换钱。由于当时的铜钱实在太不方便了,这小小的钱庄又是由巨富沈家开的,连那票据印的都是神乎其技,再加上用这票据可以直接在沈家的商铺买东西,这种彩色的纸币开始慢慢走进大宋的千家万户。一些大胆的商家开始收取隆兴纸币,起初是收到就马上去换成金银,铜钱到后来的干脆用纸币进货,隆兴纸币终于正是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日的下午,在文道馆对面的一座建筑中,沈浪和沈家的四大掌柜正正襟危坐,听着赵佶讲解着货币的本质,纸币的防伪,通货膨胀的出现等一系列经济问题。赵佶讲的挥洒自如,下面听课的五人已经个个精的满头大汗。
沈浪第一个问到:“先生的意思是我等只要两千万的本金,却可以发出四千万的纸币?一下多出两千万?”声音激荡,眼睛都要冒出绿光了。
赵佶此时带了一张老者的面具,看到沈浪激动的样子,心说好在我不是搞传销的,不然你肯定是第一个上钩的,解释道:“其实你要发六千万也是可以的,道理很简单,只有能保证到我们钱庄用纸币可以兑换到金银铜钱,我们纸币的信用就有保障。我们的信用有保障,纸币在市面上就会流通。比如现在有一百人共在我们钱庄存了一百贯,其中四十又换成了铜钱,三十贯被存在了百姓手里,三十贯被花了出去,一直在流通,这后六十贯就暂时不会被换回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这六十贯的纸币去买东西,反正得了纸币的人若是要换成铜钱,我们是能换的起的。”这就是后世常听到的存款准备金。每个银行吸纳了客户的存款都不会把钱放着等长毛的,一定会用来投资和消费,剩下用来保证支付客户取款就是准备金了。要是所有的客户一起去取钱,没有哪一家私人银行不黄的。
沈浪想到自己辛苦经商多年,所获也不过如此,惊叹道:“几千万居然转眼就到手了,先生真是神人啊。”

赵佶一听,误会了不是,摸摸沈浪的头道(谁叫咱现装的是老头呢):“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你还是醒醒吧。这些钱说穿了其实是我们借来的,多少还带点骗的性子,靠的是沈家和隆兴纸币的信誉。比如我们用纸币消费了两千万贯,这些纸币就会落到不同的人说中,如果到时我们不能保证兑换,纸币就会变得一文不值,我们得到的其实是这些人的血汗钱,所以这纸币是不能胡乱花的,明白吗。”其实什么股票,传销,非法集资等原理跟着都差不多,不过赵佶可不准备在自己的国家搞那一套。
四个掌柜见赵佶居然用命令的口吻和沈浪说话,越发相信了方才沈浪所说的这位以后才是沈家的主人的说法,虽然觉得赵佶的来历不明,可四人原本并非沈家的高层,只是本分老实做帐的,自然管不了那么多。对赵佶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帐了,到今天才总算明白了钱到底是什么。
赵佶见沈浪有些失望,又道:“其实靠兑换赚的钱也不少,不过这钱庄更大的作用是放贷。别人要十分的利我们就要八分,他要八分我们就要六分,这才是真正的利润。只要放贷时注意抵押的土地,绝没有赔钱的道理。”
这年头存款不给利息,还收钱,贷款的利息又这么高,开钱庄绝对是暴利。
赵佶见沈浪似乎有些欲言又止,对四个掌柜道:“这节课先上到这吧,你们去忙吧。”
四人看着沈浪不知该不该听赵佶的,沈浪脸一沉道:“都说了以后赵先生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还不快出去。”
四人走了,沈浪才不无疑惑的问道:“官家为何不重行青苗法,却要通过这钱庄放贷,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纸币既有如此多的好处,何不通令全国实行?”
赵佶仍不住叹道:“以三姑娘所见,这青苗法乃是良法?却不知有官员强迫百姓借贷,私自提高利钱。强迫所为,怎如让民自愿从之。水之道,润物无声,朕不需一官一策,这纸币自然通行全国,岂不是皆大欢喜。”
其实有一点赵佶藏在心中那个,没有说出,自来任何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朝廷的官员,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的政策到了下边往往就变样了,所以才有治国先治吏的说法,绕开整个朝廷有是迫不得已。
直接治吏当然好,可难免伤筋动骨,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自己还有太多事要办,等不了啊。
赵佶又想到自己上次买东西,东逛西逛太费事了,而且没见到后世最常见的棉衣,跟沈浪商议后,派沈家的四个掌柜冯陈楮卫中冯掌柜到南方寻找棉花在自己的荒地上种植,派陈掌柜开始组建百货公司。
是日,大宋商学院速成班开课,第一批学员五人,仅两天就结业了,创了这以后以严格著称的学院的记录。
几日后郑居中在朝廷上建议朝廷可直接收取隆兴纸币作为税款,运到汴梁城再换成铜钱。当时铜钱沉重,运输不便,朝廷每年要将一万万贯的钱收上来在花出去,仅是运费就是天文数字,用纸币就方便的多,之后干脆直接将纸币直接发给朝廷官员,让其自行到隆兴钱庄去兑换,等于变相承认了隆兴钱庄的地位。而纸币的发行量一直被赵佶严格的控制在手中,困扰大宋近百年的钱荒问题终于渐趋好转。
最在赵佶心情大好,准备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冗军问题上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沈家失踪商队的尸体被找到,除了一个小伙计不见以外,三十多人无一幸免。沈浪知道后痛不欲生,无心打理生意,赵佶不得不越俎代庖,暂时接手了沈家。又过了快十天,才脱出身。
这一日,赵佶好不容易得了空,正在陪着小昭,赵柔和梁红玉却闯了进来,说道那女兵已经招的不少,让赵佶去看。赵佶很是奇怪这时代能参军的女子都是什么样的,跟着去了。路上赵柔随口道:“好多天没见到似哥哥了,母后也总是不见我,都不知道在忙什么,还是佶哥哥好。”赵佶才想起自己的这个弟弟,算算日子也差不多了,派了刘公公去探察,哪知得到的消息居然是赵似不见了。
看着眼前的女兵,赵佶的心思却早飞到了天边:到底是谁救了赵似呢,难道是金钱帮,这还了得。赵佶本来并不把金钱帮放在眼里,自己兵权,财权,人事权全都抓在手里,他去去一个江湖帮派又能如何,可要是加上赵似可就不同了。难道金钱帮还有谋反之心不成,不可不防啊,人的就是这样,一开始可能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后来就是为了钱,有了钱之后,自信心膨胀就开始幻想夺权了,后世有个修自行车的不就搞了个什么转轮子的吗,看来不搞个锦衣卫是不行了。赵佶一转马身,道:“来人,传诸葛淡如到军中相见。”
为了加快情节,开始大纲式的写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