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悠长假期(下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半夜,三更。
七八个人骑马出了大军,赵佶拍拍卢俊义的肩膀道:“朕就送到这里了,从这到锦州,可就靠你们自己了。万事小心,性命要紧,记着小不忍则乱大谋,诸事不可在大意了,那酒吗,也别喝了,朕还盼着和你在锦州相见呢。”
卢俊义道:“属下绝不辜负官家所托!我军不到锦州,属下就一口酒也不喝,官家放心吧。”
赵佶点点头,男孩总要变成男人的,是生是死还是交给上天吧,向对面的六人道:“诸位均是我大宋的壮士,可惜出处无酒无茶,就以朕这一拜为各位壮行。”不由分说就拜了下去。
几人见皇上如此太爱,只觉现在马上死了,也是值了。
赵佶道:“各位的家眷自由军中照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大宋的军号各位还记得吗?”
六人齐声道:“只能死,不能输!”声音虽然不大,可自有一番惨烈的气势。
“好,出发吧。”
卢俊义最后看了一眼林冲和周云清,含着眼泪,转身离开,六匹快马,渐行渐远。赵佶看着卢俊义的背影,心潮澎湃,好,你既然没有逃,真的没让朕失望,只是不知这次你能不能带给朕个惊喜呢。
之后虽然搜查了别院,可倾心有赵佶帮忙,哪能找到,倒是找到了一个被打晕的宫女,想来歹徒已经走了,也就作罢。又过了两天,终于到了要回宫的日子,赵佶虽然有心进行推到大计,可惜倾心在旁,无法如愿,那八段锦练了两次也没练出什么,对回宫倒有些期盼了。
这假期的最后一天,终于有好消息传来,金莲的第一封信到了,自然是金莲在潘歧石的引导下口述,潘歧石执笔的。
“小昭姐姐,我和爹娘已经到了杭州,爹爹的粥店也已经开起来了。这里的山水美的很,还有一个很大的湖,我天天都到那去玩。东西不算贵,米是一贯钱一石,盐是…...(关于物价的介绍省略)。这里的人也很随和,差役来要钱的时候比汴梁客气多了。我已经交了好多新朋友了。
不过雨却比汴梁多了,有时整天阴阴的,见不到太阳,好在有特产油伞,爹爹给我买了一把,伞上的美人很像娘亲。听说这伞还是四大富商中沈家出产的,另外三家分别是高,刘,水,不过他们是不卖扇子的。
昨天爹爹带我到钱塘江去看长潮,却认识了一个大哥哥。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当时潮头马上就要来了,别人都不敢去救,这个哥哥自己跳了下去,很快就把她救了上来。那哥哥全身湿了,也不觉得冷,我送水给他,他也不喝,身上冒着热气,一会衣服就干透了,好厉害。听爹爹说他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杭州大侠江若水,难怪这么厉害。
爹爹说过几天就要领我去看大海了,好高兴啊,小昭姐姐什么时候也来看海吧,听说那大海无边无际,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下次我再说给姐姐听吧。
很想念赵哥哥和赵姐姐。
金莲”
赵佶看到大海两字,心有所感,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又有几个皇帝真正见过自己治下的大好河山呢,大海,朕是一定会去看的,可惜现在还不行。
官道,车队,休了个长假的赵佶终于要回宫了。
忽然,车队停了下来,下人来报,有个老农拦住了车队,说有宝物献给皇上。赵佶心说我都搞了一次拒收宝物的戏了,难道要再来一次?
赵佶来到前面见那老农两手满是老茧,脸上晒的黑黑的,显然真是农民,问道:“不知老人家有何宝物要献给朕啊。”
老农哆哆嗦嗦的掏出一张报纸,道:“小的听说官家求支农之法,小的有两件东西想送给官家。”

赵佶和颜悦色的说道:“拿来给朕看看。”
下人将老农的东西和报纸取来,赵佶一看,报纸上正是自己以前发的命令:朕的子民,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饭,朕向大家请教能增加粮食的办法,谁有好办法,报到汴梁城的端王府,受了采纳,朕就给他官做,还有赏钱,而老农献上的居然是两袋子种子,问道:“你怎的不送到端王府去?”
老农听到皇上发问,以为惹了皇帝不快,磕头道:“小的实在打听不到那端王府在哪?能皇上饶命。”原来赵佶已经当了皇上,谁还敢叫那洗冤台作端王府。
赵佶道:“老人家不必担心,还是说说这两袋东西是干什么的吧。”
老农道:“这是小的在洼地和干旱之地种植的东西,一种是蜀黍,一种是可以干旱之地种的水稻。这是小的去年留的一点种子。这些东西不挑地,不容易遭病,好养活,官家试了便知。”
赵佶一听,蜀黍,不就是高粱,虽然在后世的时候没吃过,可高粱酒还是很有名的吗,这东西好,耐旱耐涝,盐碱地都能种,现在又没有玉米土豆,高梁虽然难吃,总比饿死强吧。此时的所谓五谷,乃是稻、黍、稷、麦、菽,分别指的是水稻(大米),小米,麻,小麦(面粉)和豆子,高梁的种植不广,倒是可以发展发展。毕竟这时候可没有什么水库和引水灌溉,种地常常不是旱就是涝,种高梁至少能保证收成。至于那旱水稻虽然产量不高,不过总是细粮,需水又少,要是真不容易生病,也可以搞搞。开怀大笑道:“好,真是天赐我也。”
粮食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粮食产量上不去,什么都是白扯,要增加粮食产量一是增加单产,而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单产靠什么,当然也可以发展点杀虫剂,化肥什么的,可咱还自己毒自己的老路,才真是白活了两辈子了,所以培育优良品种才是王道。不过这良种也不是想想就有的,后世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可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简单,现在开始搞,也得搞到猴年去。中原地大物博,自然又野生的高产品种,关键是能不能找到,这不,有人自己献出来了,这就是制度的重要性,收几个小弟最多解决一时的问题,这才是治国的根本,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这大宋才会越来越好。
赵佶又问道:“不知老人家如何称呼,我大宋之兴,自今日开始,老人家的大名自然也要流芳百世。”
老农一听,激动的话都说不顺了:“小的,小的,没,名字。”他种了一辈子的地,小时候不过是被阿猫阿狗的叫着,老了更是不需要名字了。
赵佶道:“无妨,朕今日就赐你国姓,以后你就性宋,就叫宋兴国吧,朕赏你白银五百两,封你为司农寺讲义,专门给朕种田和推广这两种粮食。”
宋兴国恍如梦中,磕头道:“谢皇上恩点。”
老农不过献了点植物居然得了如此赏赐,人人传为奇谈,对那求策的新闻更加关注,都盼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如此殊荣。赵佶趁热打铁,又在大宋驿报上求解决钱荒之法,驿报的销量再次翻番,几千张一日就卖的脱销了,连闲在家中的蔡京都买了一份,细细研究。
再说赵佶回到宫中,天还没黑。想到天道医馆这几天不知可有什么辣手的病没有,索性换了面具,回到看看。
赵佶才来到门口,正好碰上张柳,被她一把抓住。张柳道:“我的公子啊,你可回来了,快进来,里面可要打起来了。”
继续2k的旅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