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红楼牵丝(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个人搜索枯肠,提说了几个名字,吉经理都摇头说不是。大家只好大眼瞪小眼,等他揭开谜底。吉经理有点得意,说道:“就是你们杨行长的岳丈张德昭老先生。”
郑光伟把脑门一拍,说道:“哎呀,光在行里这个圈子里想呢,咋没想到行里亲属这一层呢!”王兰也笑道:“揽存款时就知道‘一人在J行,全家来帮忙’,说到这事怎么就把家人和亲属忘了哪?”郑光伟便连声笑道:“批评的很对,今后纠改,今后纠改。”
众人听到是杨行长的老泰山,甚觉亲切,颇感兴趣,都请吉经理说说老先生起这个街名的意思。吉经理就摆起高谈阔论的架子,欲讲却不知从何说起,忽然笑道:“老余,你还是把张老先生印的那片纸拿出来,让我唸唸。”大家缓口气,也惹笑了。吉经理拿起纸片,说道:“老先生多教了我两遍,还念得下去。”接着念道:
建议新街名:熙和街。
据《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此地开发房地产业,既利于开发商获利,又利于居民改善住房条件,亦希望房产生意兴隆,故取“熙”字。
据《左传子产论证宽猛》:仲尼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可译为:孔夫子引用《诗经》的诗句:“不急不缓,不刚不柔,施政从容不迫,各种福禄聚头。”并评论道:“这是‘和’的最高境界呀!”所以,取“和”字,寄寓民居福禄聚头之意。
又查《现代汉语辞典》,“熙和”注解:和乐,温暖之意,亦宜民居之名也。
他念罢,感叹道:“看人家老先生,办事多么认真,引经据典的,把话一下子说到了我们心坎上,不用都不行啦!现在就等着县上审批呢,听说张县长很满意哩。”
方元闿等人都争着传看这张纸片。郑光伟便吩咐王兰:“你把它多复印几份,发给大家,都欣赏,欣赏。”王兰就拿着复印去了。事情办完,吉经理和老余才笑着与众人告辞。
吉经理透漏的信息太重要了,一下子引起了业务股的重视,大家急忙围在一起商议对策。王兰自告奋勇地说:“拓展建筑公司总经理程拓,是我姑父程三的堂弟。当年他起步时,我姑父还帮过他大忙呢。让我去找我姑父,争取把这一块的户头都开到咱们行里。”
郑光伟接着说:“隆盛建筑公司是家外地公司,我当年帮他们审查过概预算,和老总还有些交情。这一关就让我去攻吧。”方元闿笑道:“最容易的关口留给我们会计股啦,吉经理的话好说呀。不过,电力局只在我行开了个辅助帐户,这两幢楼的集资建房款,要拉到我行开户,还须下点功夫,得努力争取呢!”郑光伟最后说道:“这三大户的攻关任务先这么落实了。韩乐,你这一段时间就守住门户,让我们跑去。”又招呼方元闿道:“走哇,去见见杨行长吧。”

他俩到杨立强办公室,恰好这里刚开完领导班子会,讨论的也是同样议题。杨立强听完他俩汇报,笑道:“不谋而合了,就这么办吧。县政府和城建开发公司,由我去联系。支行集资建家属楼的事,我们三个人刚才大致算了一下,全行应该有二十多户呢,交给朱监察征求大家意见,着手去办。反正是全额集资,钱不够的员工可以申请个住贷款。大家都行动吧!有句话得记住:争取客户,要先送服务,早下手为强啊。”
众人说完正要散去,郑光伟忽然变戏法似的拿出几张纸来,大家一瞧,便争着去抢。
原来,郑光伟拿出的是张老先生建议新街名的复印件。杨立强接过一张看了两眼,方醒悟过来,呵呵笑道:“我知道这回事,但还没见过这段文字呢,这张就留给我吧。”刘义和朱久安也各争一份到手。郑光伟哈哈笑道:“幸亏我多复印了几份。不然的话,还分不匀呢!”
方元闿回到会计股,利用下班前空档时间,把建设熙和街的大略向众人讲了。
听说支行要在那里集资建房,刘丽、李娟等几个年轻人就踊跃报名。方元闿道:“我也想要一套房哩。这事由朱监察分管,都找他说去。”又接着道:“我们会计股的主要任务,是联系吉利建筑公司。其他两家公司由业务股攻关。强调一下,新客户来了,我们的贴心服务必须跟上。攻关不容易,巩固阵地更为重要,别在咱们这个环节上出问题啊!”
停了一下,他又大声说道:“眼下有件紧要事情,得想方设法把电力局的集资建房款争取过来,由我们代收。谁和电力局的局长与会计熟悉呀?”问了一遍,见没有人回答,他只好叹道:“那就另想办法吧,这个关总要攻哇!”
此时,林淑惠忍耐不住,冲口而出:“这两个人都去过我家,我都认识。”方元闿非常高兴,忙说道:“好,认识了就好,先好搭话么。明天我们就去攻关。”李娟、刘丽、张翠青等人相互一望,掩口就笑。方元闿愣了一下,问她们笑什么?李娟一语双关地说:“都祝你好好攻关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