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成功的预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计划是成功的预言
一个不懂得向计划挖掘效益的企业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家。
——比尔·盖茨
善于制定计划并向计划挖掘效益的比尔·盖茨,为了达到击败对手图像公司的目的,他采取了设疑扰敌的计划。
在微软的新项目“接口管理者”启动之前,老谋深算的他开始散布消息,说微软公司正在搞一个产品,它比图像公司将要完成的任何产品都好。这还不算,他还要求业务员将“接口管理者”程序时时挂在嘴上,并尽量向硬件制造商们推荐。因为他知道,“假话讲一千遍便成了真理”。
比尔·盖茨为了实施他的这一计划,他便开始四处寻找一个爱好交际、善用花言巧语打动人心的推销人才。结果,他终于找到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吉姆·哈里斯,此人原是英特尔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软件销售。
1983年1月10日,哈里斯来到微软公司,他的使命很简单,就是把Ms——DOS销售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当然,能够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首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管理者”的进度,这好比在作战中争夺某个制高点一样。
自从电脑展示会后,比尔·盖茨一直不断地打电话,恳求硬件制造商们再等待一段时间,他保证在他们与图像公司签字交易之前,能看到微软公司提供的更好的东西。
图像公司的东西离成品太接近,这让比尔·盖茨极为不安。因为比尔·盖茨除了一个概念外,手里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拿给人看。其时,还有不少公司也宣称在搞图形显示和开窗口的软件。比尔·盖茨知道,光靠空口许诺已难以让人信服,他必须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给人看。
“接口管理者”的示范产品是由程序员罗·雷马拉匆匆汇编而成的。一位高级程序员看了这个东西说,这简直就是一套麦金托什的翻版。
面对这种情况,微软公司也承认这套软件做得不好,把它称为“烟幕与镜子”。不过,有一个示范品做幌子总比睁眼说瞎话好。这正是微软公司惯用的策略:先有示范品,然后有合同,再然后发展为精细的成品。
整个1983年,微软公司都在公开推销这个概念,并一再宣称这个新图形显示技术代表的是用户接口的革命。
它还宣称这个设备是独立的,将成为所有电脑的一个标准部分。
比尔·盖茨说:“这场革命已经到来。上一次是硬件的革命,这一次是软件革命。”
为了这个“软件革命”,他对硬件贸易业务失去了特殊的兴趣,只有鼠标除外。比尔·盖茨认为鼠标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东西,它对微软公司具有战略意义。
微软公司实施这个战略的步骤,是利用鼠标帮助销售软件与硬件,在用软件挣钱的同时,附带着也挣些硬件的钱。鼠标工作进展得很快,设计方案交由西雅图设计师大卫·斯特朗特负责。
1983年6月,微软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鼠标器,叫做总线鼠标,由一个专门附加卡来驱动。
总体上来说,微软公司形势上虽然显得很严峻,好像稍一松懈就要完蛋一样,但事实上,它的形势一片大好。
1983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达到5500万美元。所以,紧迫感其实是比尔·盖茨追赶的结果。他催促下属马不停蹄地向前冲,以便打败每一个竞争对手。
此时的微软公司已与苹果公司签约,为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电脑设计软件。由于近来微软将工作重点放在“接口管理者”上,对麦金托什就没有那么用心了。
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不停地给比尔·盖茨严重警告。他问比尔·盖茨到底为麦金托什做了一些什么?他还批评比尔·盖茨专门干一些并不是开会定下来的事。他让比尔·盖茨去给微软公司的人布置新的任务,让他们搞麦金托什电脑。
此时的比尔·盖茨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听的份儿。
他被乔布斯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跑到苹果公司去,在白板上勾勒出微软的进度。
在苹果公司做过简要汇报后,比尔·盖茨回到西雅图,忧虑地给苹果公司的销售经理默里打电话,问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为什么苹果公司的人好像不相信他的话。同时比尔·盖茨问,麦金托什战略是不是有了什么变更?
默里告诉比尔·盖茨,苹果公司没有什么变动。他还说,乔布斯有没有多疑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微软公司并非苹果公司的敌人,IBM公司才是。这使比尔·盖茨稍稍有点放心了。
其实乔布斯对比尔·盖茨的疑虑并没有消除,不过他认为如果微软公司真的搞出“接口管理者”的话,对苹果公司也是一个机会,所以不再过多地干预。
而此时的微软公司已是骑在了虎背上,要么搞出“接口管理者”软件,要么制造一个大丑闻,成为全美国的笑柄。因为这个软件已被微软炒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天才的销售青年哈里斯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它找客户,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对他推销的这个产品深信不疑。
微软公司的广告主题是:如果你喜欢DOS,就会喜欢“接口管理者”。如果你喜欢DOS和BASIC,我们就将此交易变成给你“接口管理者”的巧妙方法。你也许还需要鼠标器,我们也有。很简单,请在这里签字。
这就是微软公司推销“接口管理者”的厉害之处,它有BASIC和鼠标器,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人没有的DOS,如果不进一步接受它的“接口管理者”,它到时候卡起脖子来,麻烦就大了。所以说,微软的推销不完全是靠吹牛皮,主要还是靠打击别人的实力。虽然这种方法多少有点恶劣。
然而,IBM公司却不吃这一套。不论比尔·盖茨怎样说尽好话,IBM公司坚决拒绝支持“接口管理者”。相反它倒倾向于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这给比尔·盖茨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比尔·盖茨从来不是一个坚守规则的人。他知道自己掌握的DOS具有什么样的杠杆作用,现在他要用它来帮助“接口管理者”的签约。
“接口管理者”很快就被称为“视窗”(Windows)。
比尔·盖茨推销“视窗”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变相搭售。
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采用搭售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比尔·盖茨必须掩盖这一点。微软公司之所以能避开麻烦,是因为他们活用了这样一个关于“正当防卫”的例子:我在桌子上放着一支枪,声明谁敢侵犯我就用它。我在用枪之后,首先是他不合法,第二是我合法。
那么,谁逼得微软公司“用枪”呢?当然是那些敢不买微软视窗的人。大家都不买,“视窗”的生命不是很危险吗?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合理,那些硬件制造商还是领教了微软公司的厉害。

当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已经上市,而“视窗”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微软公司寄信给它的MS-DOS使用者说,除非你们同意不搞任何竞争产品的开发,否则我们决不给你们第二个视窗1.0。它没有指明竞争产品是什么,但谁都知道指的就是“图像”。
微软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后来回忆说,那是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指搭售),因为他不愿受到法律惩罚。他认为这些事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群没有贸易经验的人试图获胜。
另一个人的说法则比较坦率,他说:我们有这个出色的新产品,我们有19条理由认为它很出色。他们观看产品,谈论着,我们告诉他们计划怎样做,怎样大量生产,它多么重要。他们可能还有疑虑,不知他们拒绝我们会如何影响将来的关系。
总的来说,微软公司采用的是巧妙暗示之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搭售,这使别人抓不到有力的把柄。
到1983年,“视窗”虽然从一个概念已变得可以触摸,但离成功还很遥远。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创新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仍是进展甚微。
在这个时期,其他许多公司也产生了同微软公司一样的构想,正在加紧开发类似的软件。对微软公司最大的威胁来自IBM公司。这家公司打算逐渐摆脱依靠其他公司提供软件的被动局面,成为软件市场上的执牛耳者。
在这条跑道上,有不少强大的对手,谁将夺冠,还是未定之数。比尔·盖茨心急如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他寄予厚望的“视窗”迟迟不能问世,眼看微软公司就要在这新的一轮竞争中败北,不仅将名誉扫地,而且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将面临着化为乌有的危险。
此时的比尔·盖茨决定铤而走险了。
1983年11月10日,微软公司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DOS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电脑都能够使用“视窗”。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电脑上而无须担心兼容的问题。
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多计划软件包”和“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而如此庞大的计划,绝非动动嘴巴就能完成的。因此,微软公司的开发者们又开始了一轮夜以继日的疯狂工作。
转眼就到了1983年底,“视窗”还在“娘肚子里”,微软公司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到了1984年2月,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300余名代表,按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人们满以为可以一睹“视窗”的风采,不料却叫人们大失所望——微软公司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而且宣布供货时间还得推迟到5月份。
到了5月,微软公司的销售经理们终于露面了。他们一一拜访了各家用户公司,向他们诚恳地道歉,并许诺说:“请诸位再等一等,最迟8月吧,我们一定把软件装在你们的机器上。”微软公司三番五次食言,使人们对“视窗”失去了信心,反倒不那么着急了。
幸亏微软公司的竞争者们并没有领先一步,他们有的像微软公司一样正在快马加鞭地赶活;有的为了抢先一步,急急忙忙推出尚未成熟的产品,因缺陷太多,市场反应不佳。否则,人们愿意不愿为微软公司等到8月,还很成问题。
微软公司许诺的8月很快到了,比尔·盖茨仍旧拿不出他的“视窗”。面对新闻记者们的追踪质询,他只好无可奉告。于是,传媒给“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泡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在许诺上的胆大妄为。记者们写出一篇篇极尽揶揄嘲讽的文章,对比尔·盖茨大加谴责。
对此,比尔·盖茨装聋作哑,毫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现在如何不重要,关键看“视窗”最终能否成功。
为了堵塞管理漏洞,尽快把“视窗”抓上去,微软公司决定由刚聘用不久的琼·谢利出任第二任总裁。
很快,微软公司许诺的10月又过去了,只好将这个软件的上市日期再次推迟到1985年6月。
对此,新闻界一片哗然,对微软的攻击比上次更为猛烈。
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比尔·盖茨再也不许什么愿了,只是带着研制组的人员埋头干活。他们全力以赴,将潜力发挥到极限。有一个程序员甚至将睡袋搬到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人们也特能理解比尔·盖茨的发火,因为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急迫,恨不得马上把这项工作完成。
一天早上,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顿时勃然大怒,一拍桌子,尖声嚷道:
“鲍尔默!鲍尔默在哪里?”
鲍尔默应声来到,他手里正端着盘子,在吃早餐。
“你还吃得下饭吗?”比尔·盖茨指着他的鼻子大声骂道,“我得警告你,年底前不能完成工作,你们通通卷起铺盖滚蛋!”
鲍尔默二话没说,赶紧把早餐放到一边,将刚刚睡下的程序员们叫醒,重新检测。
尽管工作压力如此之大,微软的精英们并未被压垮。为了短暂地放松紧张的心情,他们还会苦中作乐。有时候,他们到厨房去做两个化学实验;有时候又用砂糖硝石混合起来制造小型炸弹和火箭,向窗外投掷;有一次,他们为了制造一枚“重磅炸弹”,把厨房炸得烟雾弥漫;有时候,他们把吉他偷偷带进实验室,在午夜时分高声演奏爵士乐,甚至把警察也招惹来了。
在花去了大约11万个工时后,“视窗”终于艰难问世了。
在1985年5月的春季电脑博览会上,“视窗”软件的精彩演示引来一片惊讶和赞叹声,而它的标价仅95美元,更让人称羡不已。
1985年11月,这套软件正式上市。11月21日,公司举行盛大的集会,庆祝这个漫长的胜利。许多记者也应邀到场,包括许多曾挖苦讽刺过微软公司的记者。不过,他们现在已改口说赞美的话,写赞美的文章。人们确确实实明白了“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美”这句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打败对手,是每一个竞争者的最终目的。在与对手的“作战”中,比尔·盖茨把中国的《孙子兵法》里的虚张声势和缓兵之计运用得恰到好处。
向计划要发展,向计划要市场,向计划要效益。在这一方面,比尔·盖茨可以说是做出了榜样。
点滴智慧[CD=8]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计划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它有什么未来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