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才用在“刀刃”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8把人才用在“刀刃”上
一个企业的用人观,就决定了它的前途和命运。
——比尔·盖茨
在1981年的时候,比尔·盖茨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决定进军应用软件这个领域。并决定把微软公司变成为不仅开发软件,而且让微软成为一个具有零售营销能力的公司。他打算一边从事产品生产,一边从事产品销售,全面投人市场竞争。
而让比尔·盖茨深感头痛的是:自己对市场营销一窍不通。
当时的微软在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高手云集,而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却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没有营销方面的人才,微软要想进入市场就成了纸上谈兵。
为了找到了这样的人才,比尔·盖茨派人四处打听八方网罗。最后,从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来了一个大人物,公司的营销副总裁罗兰德·汉森。
虽然汉森对软件方面可以说是完全的“大老外”,然而他对市场营销却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盖茨要汉森负责微软公司的广告、公关和产品服务,以及产品的宣传与推销,任命他一上任就当营销方面副总裁。
“品牌会产生光环效应。只有让人们对品牌产生联想,产品才会更容易被接受,”当你用这个品牌推出新产品时,依靠品牌的荣光,它会更容易站住脚,更容易受欢迎。汉森给这群只懂软件不懂市场的“市盲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启蒙教育,在汉森的带动之下,微软公司决定,从今以后所有的微软产品都要以“微软”为商标,所有微软公司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打出“微软”品牌。
不久以后,这一品牌在美国、欧洲及至全球,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这样以来,市场销路,才算是完满解决。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发,微软公司的经营范围日益增大,公司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显得江郎才尽,明显不适应形式的发展。年近半百的汤恩,采用的正规企业古典规范方式进行企业管理的方式与当时的实际状况相差甚远。微软公司的成员都比较年轻,连董事长比尔·盖茨才20多岁,公司具有无拘无束,自由浪漫,又充满创造精神的气氛。汤恩那种古板的管理方式无疑不受欢迎。所以,他主动提出辞掉总裁的职务。
盖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找到了坦迪电脑公司的总裁谢利,直截了当地要他到微软公司接受总裁的职务。
作为坦迪电脑公司总裁的谢利,和盖茨早就是相识了,对微软的历史、人事工作作风了如指掌。尽管知道盖茨个性鲜明且难以共事,但同时他也知道盖茨很平易近人,信任自己,所以爽快地答应了盖茨。
谢利刚一上任,就对微软公司的人事大刀阔斧地重新调整了一遍。他把鲍默尔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裁,把事物用品供应商更换了,削减了20%的日常费用。微软在谢利的管理下,开始飞速发展。
1983年,为了抢在可视公司之前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占领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开始了“视窗”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交货。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直到1984年8月,“视窗”软件还没有开发出来,以致新闻界把“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视窗。正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谢利经过了仔细地调查,发现了存在的根源,除去技术上的难度以外,开发视窗的组织和管理相当混乱。谢利马上动手,进行全面整顿,把研究机构分成几个部分,指定专人负责;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把程序设计的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盖茨则集中力量研究视窗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经过谢利这一番布置,视窗开发立见奇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速度相当快。谢利的杰出管理才能令盖茨欣喜若狂。
1985年临近新年的时候,微软向视窗推出视窗1.0对版,随后是视窗3.0对版,把比尔·盖茨要啃一口“苹果尝尝到底是酸还是甜”的誓言,变成了现实。
汉森和谢利在微软向正规化公司发展的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尔·盖茨在关键时刻用人得当,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不仅使处在危机时刻的微软得到了挽救,同时也使微软公司的实力和声誉得到了空前的扩充。
点滴智慧给人才一个舞台,让其发挥才能,是有眼光的企业家必做的事。〖HJ〗
9淘自己的金
挖掘自己,发挥自己的能量。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说:我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挖掘了自己潜在的能量。
W·翟莫西·盖尔卫的经历也充分的证明了比尔·盖茨所说的话。
有一天,W·翟莫西·盖尔卫一人驱车穿过缅因州无边的森林地带。他的车轮突然打滑,车子撞进了路旁的雪堆。20分钟过去了,盖尔卫没有看到一辆车路经此地。看来呆在车里等着是毫无指望了。他认为最好的出路是步行去求援。于是,他身穿便服和一件运动衫,开始向来路跑去。稀薄、寒冷的空气,使他几分钟之后便气喘吁吁了。一阵疲乏感袭来,他觉得浑身麻木,接着是令人瘫软的恐惧。“我会死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的!”他意识到。
盖尔卫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由于他承认了现实,他的恐惧发生了短路,他对自己说:“如果我真的要死了,光发愁也无济于事。”这时,他突然觉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美丽:寂静的夜、闪烁的星星、被雪景衬托得格外分明的树木。盖尔卫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渐渐地恢复了体力。于是,他一口气跑了40分钟,终于找到了一户友善的人家。
比尔·盖茨说:每个人都储藏着巨大的能量,一个善于挖掘自己的人会战胜面对的困难,走出困境。
盖尔卫没有想象到,他突然之间显示出的奇怪的内部能量,竟会成为他后来所从事的事业的基础,并由此创造了他所谓的“内心竞赛”的理论。他作为一名运动员和一位教师的多年实践之后,盖尔卫认识到,在那个严寒的夜晚使他得救的正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巨大的潜能,问题在于人们是否肯使用它。
在过去的10年中,他已经把这种见解变成了几乎能使所有的努力超完善的原则。并且,他通过在讲习会上宣讲、在电视上露面,以及在他的广为畅销的《网球运动员的内心竞赛》等著作中,向人们介绍了这些原则。
盖尔卫是在网球场上逐渐形成他的基本概念的。他以前曾是哈佛大学网球队的队长,在海军服役4年后,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他所在的学校的网球俱乐部缺少有资格的教练,他就又作为专业人员重新回到了网球场上。在寻求提高球技的过程中,他逐渐地觉察到,当他打球的时候,脑子里好像正进行一场持续不断的实况转播——接着来,回拍再早点……来的又是一个反手球,和上次没打中的那个球一样……该死的,又没打中……

“我惊讶的发现,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存在两个自我,”他说,“一个在打网球,另一个在告诉我怎么打法。”盖尔卫把这两种自我分别叫做“一号自我”和“二号自我”。一号自我是空头理论家,它的能力是理解任何比赛或者任务的规则。它还是一个裁判,喜欢判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二号自我则是思维、感官、神经和肌肉的复杂的结合体,没有它任何动作都无法完成。尽管一号自我决定我们是学打球、打字还是出售一台计算机,然而具体完成这一过程、最终付诸实践的还是二号自我。在人们所进行的任何努力中,关键就在于一号自我和二号自我之间保持一种正常的平衡。
盖尔卫注意到,他打球打得最好的时候,脑子里寂然无声;二号自我似乎是自动地应付击球的挑战。我们大家都有过这种出神入化的时刻,这时候我们仿佛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为什么这样的时刻只是偶然发生呢?盖尔卫感到纳闷。为什么不能让它随意产生呢?他开始在球场上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们进行试验。他马上得出结论:要想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关键是让一号自我住口。一号自我发出的一切指示、批评、怀疑、惶恐,只能使二号自我感到困惑不安。当然,要想躲开一号自我不是轻而易举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头脑中出现的喧闹声正是我们自己的想法。然而,如果一号自我能在适当的时候回避,让二号自我单独进行工作,那么就有可能带来奇迹般的结果。我们怎样才能进行这场“内心的竞赛”呢?根据盖尔卫的著述,我们总结了5条基本的规律。
(1)把眼睛盯在球上
按照字面的意思,可以直接应用在像网球、棒球这类运动中。这几个字的意思还可以泛指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上。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盖尔卫认为,这种集中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人选状态。例如,在打网球的时候,他告诫人们“学会爱这个球”,你不要嘱咐人自我去监视它,只要让你的眼睛盯住它看——看它的特征、纹理、形状以及运动的轨道。当我自己尽力这样去做时,我就发现自己像着了魔一样。马上我就能接住我原以为不可能接住的球。
在没有真正的“球”的情况下,第一个问题是判断这个“球”应当是什么。例如,在做生意的时候,售货员可能以为他自己是个球,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表情和风度上。也许,他会认为商品是球,详细介绍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实际上,盖尔卫主张在做生意时,“球”应当是买主。看着顾客就像运动员看着球一样——球的“纹理”就是顾客的一个哈欠、一次目光的移动、一种声音的变化等等。即使你没有做成这笔买卖,你也会从顾客反感的迹象中了解到推销商品的方法有什么地方不妥当。
(2)信任自己
一号自我,这个内部知情者,是很会吹牛的。它经常认为实干家二号自我是不可救药的,并对它说:“你什么事也干不好!”
这是错误的。一号自我不仅不应当批评二号自我,还应当对人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二号自我在完成诸如穿针引线、系鞋带或者开汽车这种配合巧妙的日常工作时,我们都会无意识地去信任它。然而当接受较大的、涉及自己成就在内的任务时,由于与我们自己的形象利害攸关,我们就不敢让无意识的二号自我独自去干了。
我们怎样才能学会信任二号自我呢?当然是通过实践!“管它三七二十一!”盖尔卫劝告人们。在特殊的竞赛场合,比如说滑雪拐弯的时候,向高尔夫球轻轻一击的时刻,或者是演奏贝多芬奏鸣曲的高难度章节时,不管干得正确与否,都要让一号自我的判决暂停下来。举例说,在网球场上,盖尔卫让学生们对准一个罐头盒击球,而不在意是否能击中它。他要求他们首先想象这个球击中罐头盒,然后再观察它实际上落在哪里。随着球一个接一个地打出去,二号自我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了纠正,球离目标越来越近。
(3)集中注意力于正在发生的事
一号自我是不会相安无事的,除非让它干点有用的事——可以让它观察和监视二号自我的工作。然而,这种关注应当集中于正发生的事情上,而不是集中在你担心或者希望发生的事情。比方说你正在滑雪,当雪撬**雪坡的时候,去体会脚的感觉而不要想到摔跤。“担忧往往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提心吊胆,”盖尔卫写道,“但是,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需要完成的动作上,成功的希望往往是最大的。”
清醒的认识应当包括对你面临的所有情况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当你看到下面一个雪坡时,一号自我可能说:“那个坡不妙,昨天查理就是在那儿摔的”。事实上,雪坡并没有什么“言”、“凶”之分,只是具有不同的特点罢了。如果没有一号自我提出的担忧,二号自我会以更加敏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特点。
(4)不要担心输赢
盖尔卫确信,担忧是一号自我对二号自我采取的危害最大的一个花招。它使肌肉和神经高度紧张,这是造成误差最常见的原因。盖尔卫断定,只有当一号自我停止让人受不了的发号施令的时候,二号自我才能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如果你停止了有意识的争取,你就能够用盖尔卫所谓的“运用自如”的方式完成任务。二号自我不会辜负潜能,这种能力是它天生的本领加上从实践中所学到的东西总和在一起形成的。盖尔卫发现,人们愈不为结局担忧,他们多半就干得愈漂亮。“´放得开´是对网球运动员或任何其他运动员最好的评价,这说明他觉得自己不会损失什么,”盖尔卫说,“他不为后果担心,只是一心一意地把比赛进行到底。出乎意料的是,当一个人达到这种境界时,结果却往往是最好的。”
(5)不要怀疑自己的潜能
自我怀疑几乎总是把怀疑变成现实。当一位打高尔夫球的人一踏上草场心里就开始嘀咕,他准会输4个球,结果真是这样。只有当你制止一号自我发言,把精力集中在眼前发生的事情上,才能排除这种缺乏自信的心理。在盖尔卫举办的学习班上,一位女子声称自己一当众发言就“吓得要死”。她怎么会知道自己害怕呢?盖尔卫问道。这是因为,她说,她的膝盖抖个不停。盖尔卫画了一段从0到9的尺度,让她测一下膝盖抖动的幅度多大。“大概在9的位置上。”她说。她的声音已经平静了一些了。然后,盖尔卫说服她面对全班同学,这位女子竟然摆脱了恐慌。当她膝盖的抖动降低到接近零时,她已经能对班上的同学谈她自己的体会了——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当众发言。从那以后,这位女子终于成为一名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点滴智慧只有懂得向自己不断挖掘的人,才能战胜种种艰难困苦,一步步踏上成功之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