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出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出行
燕国的督亢地区位于现在的涿州附近,是燕国土地最肥沃的地方,姬丹的封地丹地就在督亢地区境内,距离下都城以东大约四十公里。
王亮带着姬兰,聂隐娘,赵申三人,以及四个甲士出下都城,纵马狂奔,于当天黄昏时分抵达丹地。
丹地因太子丹得名,长约三十公里,宽约十四五公里,北侧有一座低矮的山坡与太行山脉相连,南侧有一条小河蜿蜒向东注入易水,其间有肥田三万余亩,薄田六万余亩,荒地三十多万亩。这里地处督亢地区的核心地带,本来是一个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的地方。当初燕王喜把这块土地赏赐给姬丹的时候,这一带的农民大约一千多户。姬丹就是靠着这一千多户农民上缴的地租,曾经养活了两千多名食客。
一行人一路走来,所能看到的只有荒凉的野草,倒塌的茅屋,深入丹地三四公里,竟然连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这就是我的封地吗,怎么如此荒凉?
“兰兰,这是怎么回事?”王亮怀疑是不是姬兰带错了地方。
“奇怪,才五年没来这个地方,怎么变得如此荒废?”姬兰也是一头雾水:“我记得五年前你带我来的时候,这一带是一个四五百人的小村子呢。”
这里即没有发生战争,太子丹又已经连续四年没有收租了,按道理应该人丁兴旺,一片繁荣的景象才对。可是看现在的样子,大多数田地好几年没有耕种了。刚才路过几间茅屋,院子里的野草竟然有一人多高,爬山虎把茅屋全部遮盖起来,要不是有一个烟囱的话,人们还以为那是几个小土包呢。
“太子殿下,那里有人。”赵申指着一公里开外的一缕青烟说道:“我们过去问问便知。”
几个人打马狂奔,十分钟不到就到了青烟冒起的地方。和最初想象的不一样,那不是农民做饭的炊烟,而是一个小型土窑正在烧造陶器。七八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陶工有的在填火,有的在以纯手工的方法捏制各种器皿。这些人突然看到来了一辆马车和五六个携带武器的人,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来,唯唯诺诺的看着王亮等人。
王亮简单看了一下陶工们使用的工具和烧陶的陶窑,不由连连摇头,脸上露出鄙夷的神色。作为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陶瓷工作者,王亮对于制造陶瓷的工具和工艺有着很深的造诣。因此对于这种古代的陶瓷作坊一点也看不上眼。
陶瓷作坊一共有料场一处,坯房三间,砌窑一座。
料场里堆放着十来方乳白色的土料,仅凭目测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优质高岭土,是上好的陶瓷原料土。可是这些泥土就那样随便堆放着,使用的时候就运过一点来,除了用一个麻绳编织的筛子筛除杂质之外,连沉淀池也没有。用这样的高岭土制坯,胎质粗糙而且粘性不够,很容易开裂。
坯房内摆放着几块木板,这里就是陶工们制造陶器的地方。很显然,他们只是靠双手捏,连一个旋转台都没有。他们制造的器皿有陶盆,陶罐,陶碗等。看上去不但厚薄不均,不太园,而且上面还有很多手指印。
最让王亮看不上眼的是那个简陋的砌窑,那只不过是一个用粘土黏合石块垒砌起来的一个高三米,直径五米左右,顶端有一个出烟孔,下面有三个风口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陶窑。烧制陶器所使用的燃料,也是从附近山林内砍伐下来的树枝。这样的陶窑,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绝对不高于八百度,远远达不到制瓷所需要的温度。
上好的高岭土,竟然烧出一大堆乌黑丑陋的陶器,简直是暴殄天物!
赵申骑在马上,用马鞭指着其中年纪最长的陶工问道:“喂,你们是哪里人,在这里干什么,附近的村民哪里去了?”
“启禀各位老爷,我们是白陶村人,在这里制陶。”老陶工毕恭毕敬的回答:“我们村里就我们八个男丁,老人,妇女和孩子都在前面的村子里。”
只有八个男丁,也就是说这一带最多只有八户人家,其他的人都哪里去了呢?
“我们问的不是白陶村,而是丹地内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姬兰道:“五年前我曾经来过这里,曾经见到过很多人,他们为什么都不见了?”
“哎……都迁走了。”老陶工长叹一声。
“迁走了,迁到哪里去了,是谁让他们迁走的?”

“听说迁往蓟城去了”老陶工说道:“三年前,这里来了一个射鹿公子,说大王有令,这一带土地弃耕,所有农民迁往蓟城。本来我们也在迁移之列,但是因为我们会制陶,蓟城又没有白陶土,因此射鹿公子格外开恩,准许我们留下八户人家,为射鹿公子制白陶。”
“什么?”王亮差一点从马车上掉下来。
战国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足三千万,七国所控制的疆域面积超过五百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十个人。燕国控制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北中部和北部,辽宁大部,以及山西东北部,总面积超过五十万平方公里,可是人口却只有不到四百万。
因此,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是次要资源。丹地是姬丹的封地,本来有一千多户人家,六七千人口,算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方。而射鹿公子姬信食邑八百户,封地在蓟城附近,面积超过三百平方公里。姬信为了掠夺姬丹的财产,竟然以燕王喜的名义下令丹地的人迁往蓟城,变成他的属民。
“二哥怎么可以这样啊!”姬兰义愤填膺:“大哥,我们这就去蓟城,把你的属民都要回来。哼,最好把他那八百户也要回来!没有属民,怎么生产粮食,食邑一千户岂不是成了空谈?”
都要回来管用吗?王亮看看周围野草纵横的田地,苦笑着摇摇头。
这里的土地至少已经废弃三年了,当年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地,没有七八年的经营,休想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更重要的是,此刻已经是四月份,已经错过耕种的大好时机。把那一千户农民要回来容易,可是拿什么养活他们呢?
然而,没有那一千户农民,自己到哪里去收租子,怎样养活太子府几百口人呢?
春秋战国不是后世王朝时代,这个时侯姬丹虽然贵为太子,但是却不能从老子哪里弄到足够的生活物资,必须依靠自己封地内的赋税来养活自己。怎么办,难道回去把太子府内的丫鬟仆役,以及管家甲士们都开除了?或者拉下脸来,向燕王喜以及姬丹的几十个兄弟姐妹们乞讨?
不行,必须想一个尽快发财致富的方法出来。
王亮看了看面前八个陶工,以及他们身后那座简易陶器作坊,心中有了主意。自己穿越之前不是陶瓷厂的技工吗,干脆干老本行,做出一些超越这个时代的瓷器来,估计能够换来一大笔生活物资。
王亮走下马车,满脸堆笑的对老陶工说道:“老先生贵姓?”
“先生?贵姓?”老陶工惊讶的目瞪口呆,连连倒退了好几步。
不但陶工们惊讶莫名,姬兰和赵申等人也都瞪大了眼睛,不明所以的看着王亮。唯独聂隐娘微微一笑,对着王亮点了点头。
王亮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在战国末期,普通农民大多没有姓,更不会有贵姓了。而先生也不是随便叫得,那是对德高望重的人才有的尊称。王亮作为一个太子,张口问一个下贱的陶工“老先生贵姓”不但是一件很**份的事情,而且对于陶工来说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是大燕太子姬丹,请问你们几个叫什么名字?”虽然及时改口,但是还是习惯性的加了一个“请”字。可以说,这已经这个时代的卿大夫对下等人最客气的问话了。
“丹太子!”八个人大惊失色,连忙跪倒在地行礼。
老陶工说道:“不知太子殿下驾到,冒犯之处,请太子殿下原谅。我……我们没有姓,我们是陶工,因此我叫陶罐,这位是陶盆,他是陶碗,陶土,陶坯……”
八个人,名字中都有一个陶字。不过这并不是他们的姓,而是代表身份的一个称呼。
陶盆,陶碗,陶罐?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名字啊!王亮皱皱眉头:“名字太难听,干脆我赐给你们一个姓吧,从今往后,你们姓王,你是王冠,你是王挽,你是王奔(盆)……”
王奔,好强大的名字!
在古代,由贵族赐名赐姓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八个陶工闻听太子丹竟然给他们赏赐了一个尊贵的姓氏,高兴地热泪盈眶,不住的磕头谢恩。
“我们有姓了,我们有姓了!”王冠(也就是刚才的陶罐)因为过于激动,噗通一声栽倒在地。
+++++++++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