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前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书截取李渊太原起兵到他去世时为止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着力描绘以李世民为主的李渊父子、徐(李)世勣、李靖、秦叔宝、尉迟恭、李密等众多性格各异的风云人物,对王世充、窦建德、薛举父子、李轨、刘黑闼、林士弘、朱灿、萧铣、徐圆朗等各路反王大多有所描述,人物形象特征丰满鲜明,场面宏大,但作者力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尽量做到人物多而读起来不感觉繁杂,采用粗线条的叙述方式却又不失精彩生动的描述编织全书,故事曲折多变,情节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诸多重大事件。
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最有名气的封建帝王,在民间好评如潮,可说是家喻户晓,随着前两年央视台大型连续剧《贞观长歌》的热播,就尤其如此了。但是,有关李世民的真实生性,其一生经历,能真正全面了解的却是少之又少。历史上真正的李世民,除了具备常人所熟知的能谋善断、擅揽人心、纳谏如流等许多优点外,其实也更有他野心勃勃、无情无义、自私凶残、甚而狂妄轻率乃至极端愚昧的一面。但是,作为当时的最终胜利者,李世民因为掌控了史书的书写权,有了美化自己的充分资本,便肆意篡改历史,这才使他几乎被美化成为历代史学家乃至广大普通民众心目中极少污点的一代圣主。这,显然是传统以来,人们对李世民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本质认识上的最大误区。
众所周知,在历朝历代值得称道的许多重大事件中,人们往往把功劳大多归纳于一把手身上,而忽略了一把手身边助手的参谋、建议作用。其实,无论任何一位聪明的一把手,也绝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物全知全能,他们之所以聪明,应该说更多的是强于用人,善于综合、采纳身边智囊人士的建议并果断付诸实施。李世民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的一把手。
综观唐初历史,从军事方面看,李世民固然有着他过人的军事天才,往往战必胜,攻必克,创造了唐初军事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那些功绩的取得,其实也与他身边拥有一大批杰出人才密不可分的。认真查考,李世民早期最依赖的人物当属刘文静,其后则大多得益于徐世勣、李靖等人的出谋划策,得力于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在关键时刻的奋力拼杀,而有些传统来公认的李世民所经历过的著名战例,也明显存在太多夸大不实之辞,其中最典型的当数对窦建德的关键一战。当时,王世充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长期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弹尽粮绝,早已成了一只名符其实的死老虎。这时候,窦建德倾国而出,率领十余万大军前来,自然成了李世民最棘手的敌人。当时,李世民身边也同样拥有十余万大军,他尽可以少量兵力牵制王世充,集结主力对付窦建德。但传统的说法是,他得知窦建德大军气势汹汹杀来后,仅仅带了三千人马奔袭虎牢关,不但迅速、顺利地夺下了该关,还一战使窦建德全军覆灭,生俘窦建德本人及其手下相当一部分骨干成员。以三千人对付十余万大军,又没听说过李世民在这场著名战略中采用过如《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赤壁大战、火烧连营之类的奇计,能取得这样的奇迹,能让人相信吗?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出现那种奇迹的可能性,李世民作为三军统帅,在手下有足够兵力可供调遣的前提下,他再怎么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也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冒这种险,去打这种事先完全没有胜利把握的一仗吧?
至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尤其是长期处心积虑的宫廷夺权斗争,李世民与他的兄弟们斗智斗勇,也是时时离不开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高参的筹划、参与,而史书出于忌讳,记载不多,但我们只要认真想想长孙无忌之所以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榜首人物,“房谋杜断”、“唐初贤相,首推房杜”之说为什么在民间、在史学家嘴里之所以那么津津乐道,就足以说明这些人在李世民身边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本书作者正是根据上述种种,本着去伪存真的执著态度,透过史书的字里行间,对史料认真加以剖析,鉴别,力争不掩其功,不饰其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还原给读者一个较为真实的李世民,还原给读者那一时期众多风云人物的本来面貌。
有关隋末唐初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或事,已存史料无不给人留下太多不解之谜,除李渊父子兄弟之间的种种嫌隙纠葛被肆意篡改外,其它如翟让为何会轻易拱手让位于李密?李密主政瓦岗后,屡克强敌,盛极一时,为何会突然向王世充手中一傀儡皇帝皇秦帝拱手称臣,断然接受他的“封赏”?即使与老对手王世充一战大败后,李密所拥有的土地城池以及原有将士依然很多,完全可以闭门思过,整顿兵马卷土重来,为何偏偏不去依附他的各地旧部,而选择不远千里率部投唐?窦建德作为当时众反王中少有的佼佼者之一,在发兵援救王世充之前,为何不肯听从凌敬与曹后“围魏救赵”的好主意,避实击虚,而坚持与李世民以强抗强,当面硬碰,最后兵败被俘?李渊作为一代开国创业雄主,如果没有迫于无奈的因素,真会于玄武门兵变短短两个月以后,就心甘情愿让出至高无上的帝位吗?……这些,作者参阅了大量有关这一时期的史料与旧有小说,故事,包括民间传说,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反复研究、剖析,在创作过程中,既大胆质疑历史,对原有史料予以否决,全书又大略依照当时的历史发展顺序,95%以上使用历史人物真实姓名,通过一系列可信的细节设计,加以形象描绘,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这些,无疑奠定了本书与已存史书或古今小说的不同基调。

在旧有的小说里,往往掺杂着太多的迷信说法,例如写李世民,作者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往往就搬出“天意”或“真命天子”说,以此搪塞读者。写李靖、徐世勣(徐茂公)这两位出色的军事家,往往写得似妖似魔似仙,读者如果认真加以寻思,剔除那些迷信成分,还能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吗?他们的大名鼎鼎就是依靠这些得来的吗?写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一类虚构人物,也是把他们的过人本领无限夸大,第二好汉在第一好汉面前不堪一击,第三好汉在第二好汉面前,第三好汉在第二好汉面前也无不如此……这些,无疑都大大损害了历史客观真实,更是严重地损害了作品主人公的本来形象。本书作者本着尊重客观规律的写作态度,全书除了选择带有迷信色彩的隋文帝一个怪梦作为道具外,通篇都是以写实手法,以隋炀帝第二次大举出征高丽、杨玄感乘机于黎阳造反这一隋末历史动荡时期作为切入点,开篇即推出本书的重要主人公之一李渊,通过他的复杂心态,简略交待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逐步展开情节,使人物一个个登场亮相。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是通过作者虚构,或根据旧有传说,把一个个本来枯燥无味的老故事通过情节的改造,细化,使它们变得生动起来,让人读着大有身临其境,产生出真实可信的感觉来。
认真阅读唐初历史,最值得玩味的当数李渊这一特殊人物。从表面上看,李渊似乎算不上一个十分杰出的人物,至少比他那位聪明过人的儿子李世民相差太远,尤其是面对三位儿子争权夺利日益激烈化、表面化的那段时期,他所表现的朝令夕改、反复无常的软弱无能,常常令人扼腕叹息,甚至怀疑他是否徒有虚名。但究其实,李渊真是那么一个无能之辈吗?回答是否定的。单以他从太原起兵出征,在四面皆敌的不利形势下,却能以起初的区区四万兵力,在短短几个月内冲破重重险阻,顺利夺取长安,为创立大唐王朝奠定基础,就不能不令人叹服他的雄才大略确实非同一般。即使是通读中**事历史,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而他随后所出台的一系列施政纲领,例如与民约法约法十二章,轻税薄赋,完善租庸调制,鼓励农事耕作;完善府兵、募兵制,使军队建设走上一条比较规范化的道路;令人编修《武德律》,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使社会得到较好治理;设置国子监、太学等,大力提倡读书风气,完善科举制,大力培养后备人才……无不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而面对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利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我们只要设身处地替他想一想,其实也不难理解。俗话说,手掌手背都是肉,同为自己的亲生骨肉,在那种谁是谁非并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他怎么能下得了狠心断然压倒一方,而偏袒另一方呢?谁不希望儿孙满堂,子子孙孙发达兴旺?这一点,作者也尽量通过各种细节描述,力求使读者对这一人物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对于李建成这一悲剧人物,作者则抱着对他的同情态度,根据史书隐约透露的、有关他的仁厚本性,更多地表现他的善良一面,而在他的军事才能方面则适当加以了虚构,而史书、旧有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中对他的非议之处,作者也通过各种较有说服力的细节,为他进行了“辩护”。即使对魏征这一唐初名臣,作者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根据他先后多次“跳槽”,除李密外,在其他主子面前都是如鱼得水的经历,更多地表现了他投机取巧的一面。这些,能否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当然还有待实践检验。
本书全文共六十章,二百四十小节,约四十万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