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报国的坚强意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乔治.海德设计了一种冲锋枪,结构简单,大量使用冲压件,使得制造工时比之汤普森缩短一倍有余,单价降至20美元。
这就是m3冲锋枪。m3冲锋枪枪托折叠时全长57公分,空枪重3.7公斤,使用.45acP手枪弹,射速降到每分钟450发,这样连发射击时更容易控制。
m3冲锋枪从1943年开始批量生产,全面替代m1汤普森,到战争结束共有60万支问世。
对军人而言最敏感的无疑应是手指,尤其是扣动扳机的手指。
所以军人的手指,就应具备盲人看书写字时的敏锐细腻。
这样你才能感受到机簧启动时的张驰力,感知到撞针与子弹底火间的距离和工作状态。因击发瞬间的把握,其实并非受人意识的支配。
从深层次说就仿佛是已设定好的程序所需要的只是客观因素的回应,或者是叫做人枪合一的默契。
日本在当地建立了一支主要由投敌变节分子组成的屠杀队,号称“东亚圣战纵队”,对当地人实施恐怖行动。
抗战时期,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统对敌后突击部队相当感兴趣,在美国的大力资助下军统局成立了中美班,别动队及决死队等。
特别强调敌后侦察突击的特种任务。
这是一个凉爽而又潮湿的早晨,一场暴风雨,为这燥热的大地送来阵阵清凉。
纯净如水洗似的蓝天上飘浮着棉絮状的云层,在晨风的吹拂下变幻成蓬松轻柔的波涛。
别动队,她们化做无坚不摧的狂飚烈火,锻成锋利无比的利刃。
她们在同敌人进行的顽强奋战中,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写出了一首首英勇悲壮的史诗,描绘出一幅幅威武不屈的画图。
她们身手敏捷轻功极佳双手打枪几乎百发百中。
尤其是一手打枪另一只手更换弹匣却又不影响射击精度的本事,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当运兵的火车一到达中缅甸境的腊戌车站,就受到盟军慰问团的欢迎。
带队的团长是个漂亮的美国女人,她带人向车厢里的中国士兵抛散糖果,表示欢迎。
而就在这时,日本飞机来了,欢迎仪式被迫中断。
列车启动后继续南进,直奔阵地。
一路上的情景让他们感到意外,沿途村庄多被烧毁成废墟一片,空气里满是焦糊的气味。按理说,日本兵还没有占领这里,村庄何以被烧毁呢?
原来,缅甸当地的许多村庄由和尚掌管,其中不乏一些投靠日本人的奸细,他们为阻止中**队立足而大搞破坏。
二.
中国远征军同侵缅的日军,展开了一场争夺战,谱写了一章中华健儿远征异域,屡摧强敌的壮丽诗篇。

运用奇袭,一举攻克了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占据的仁安羌油田,歼敌千余,救出濒临绝境的英军7000余人和被日军俘去的英美军民500多人,创造了一个以寡胜众,以少救多的奇袭战的典范。
该师于撤退途中,在温佐对追击而至的日军家福支队杀了“回马枪”,击毙其大队长佐藤少佐以下官兵800多人,并完整地退到了印度阿萨姆的英帕尔,成为中英联军从缅甸退出时最坚强,最完整的师。
她们凭着机智勇敢和誓死报国的坚强意志,不但打响了缅甸抗日的第一枪,
而且成为缅甸战场上首战奏捷的抗日武装。
野人山山高林密,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所以在进山前,上级下令就地烧毁一切重型武器和车辆,要求每位士兵除必要武器外,尽量多携带粮食和食盐。
野人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
对于精疲力竭、士气锐减的中国士兵来说,摆脱敌人的追击遁入深山老林无疑是难得的休整,因此在她们的印象中,刚一入山的一段路途还是充满了乐趣。
密林里的大树上爬满了猴子,顽皮的士兵不时向森林深处投掷石块,惹得猴子哇哇大叫,震天响。
人在山上行走,头顶一时出现晴空,一时又浓云滚滚,一时又来一阵细雨,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沐浴在阳光里,低头看去,山谷里云雾迷漫,还正在下着雨呢,这景色倒是罕见。艰难困苦之中,欣赏着仙境奇观倒也是一种安慰。
雨一下就是四五天,路也更加难走,上下山就像在泥水里滚蛋蛋,草鞋陷在泥里被挣断了,只好打赤脚。
胡康河谷,缅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
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它位于缅甸最北方,再北是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东西皆为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所夹峙。
由于胡康河谷山大林密,瘴疬横行,据说原来曾有野人出没,因此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
这里充满毒蛇,猛虎,蚂蝗,毒蚊,疟疾和瘴气,没有道路,没有向导,没有报纸,也没有医药,莽莽林海层层叠叠,黑压压阴森森不见边际。
进入山中,犹如进了一个阴惨世界,密密的林木把阳光遮蔽得一丝也透不进来,脚下颤颤抖抖地,堆积着不知多少年的腐枝烂叶。
头顶上葛藤纵横,周围四下里蟒蛇出没,蚊虫和蚂蟥嗅到人的味道,很快就从四面八方拢了过来。
偌大的一座山中,死寂无声,格外令人心中恐怖,人处在这里顿时会感到生命的渺小和吉凶难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