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章.松山大血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如此惨败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但却在情理中,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
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
对于中国统帅部和远征军就像是“隐藏在云雾里”一样,不能苛刻地要求一定要侦察到,因为日军方面在向曼德勒作小规模迂回,还是向腊戌作大规模迂回的选择时,同样不清楚中国远征军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
大多情况下,战争“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
在情况不明甚至已经误判的情况下,他们企图不顾后方受到威胁,集中主力击败当面日军第55师团,第18师团,使深入我后方的窜犯之敌的行动失去意义,并自动落入陷阱,这个方案有其合理之处,且属于力争战场主动权的努力。
虽然事后证明其判断和行动都错了,但一般战场指挥官都很难避免这样的错误,因而这种失误尚属正常范围。
如果在这种险恶形势下仍能根据判断准确行动,当属极少数的名将了。
同样是在情况不明的情形下,杜聿明显然战场感觉比较敏锐。
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称少,给养困难。
本来预计在大雨季前可以到达缅北片马附近,可是由于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不得不以小部队牵制敌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转进。因此曲折迂回,费时旷日。
东线激战一天便失去联络,他顿觉侧翼情况不妙,他的方案是及早放弃中路曼德勒会战,将主力和作战重心移往东线,坚决阻止日军**我侧后。
按这样一种作战思路,战局的自然发展是我放开中路,日军第55师团,第18师团从中路长驱直入,切断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之间的联系,英军退往印度。
中国远征军作战重心由中路移到东线,全军以和邦为轴心,成扇形向东北旋转后撤,安全退往中缅边境地区,固守密支那,八莫,昔卜,东枝,景栋之线,这是个万无一失,绝对保险的方案。
但其代价是放弃了力争主动的进攻态势,不能达成出国作战的主要目标—占领仰光,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安全,且让日军占领大半个缅甸。
战场可形成我军和英军分别在东、西两面钳制缅甸中部走廊上日军的僵持局面,这一态势更有利于尔后的反攻。

二.
松山,位于横断山脉南麓,由大小十余个山头组成,主峰海拔2690南省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它突兀于怒江西岸,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
同时,它又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20江面,与日军盘踞的腾冲,龙陵成犄角之势,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之称。
日军在松山构筑了大量钢筋水泥工事,使之成为一坚固堡垒,并且狂妄地吹嘘它是“东方马奇诺防线”。
守敌为日寇精锐的第56师团113联队由金光惠次郎少佐指挥日军1260人组织防御,配备包括115毫米重炮群30门,反坦克速射炮,高射机枪,坦克数辆等重武器在内的强大火力。
日军曾发狂言:“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支那军队不牺牲10万人,休想夺取松山!”
30架美军战机的猛烈轰炸揭开了松山大血战的序幕。
随后,远征军71军开始攻击松山。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敌人工事坚固,加之中**队对守敌兵力配置判断失误,攻击连续受挫,甚至出现了仅在15分钟内即损失1个主攻营的记录。
至6月24日,第8军军长李弥,接替伤亡惨重的71军继续对松山要塞实施强攻。
松山主峰的敌堡火力配备严密,而且更加坚固,大口径火炮和航空炸弹也奈何不得。
8月初,第8军在美军工兵帮助下,使用坑道作战方式,从150米外开凿两条直通山顶的遂道,在敌堡下安放TNT炸药120箱,于20日起爆,将松山主堡炸翻。但残敌仍负隅顽抗,至9月7日遭中方敢死队突击后才全部被歼。
松山大战历时120天,在这座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山头上,中国先后投入2个军,5个步兵师及工兵部队若干,总计达6万余人,仅在兵员方面即对日方形成了约50比1的绝对优势。
动用火炮200多门,发射炮弹数万发。
另有美国飞机空中支援。
中国共阵亡官兵8千余人,伤者逾万。
日守军除1人突围外全部战死,双方付出的代价为15比1。
由此可见此战之惨烈。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
它险峻的身躯向世人昭示:犯华夏者,虽悍必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