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少将,三十八岁,湖南邵阳人,黄浦军校第六期毕业生。与孙立人一样,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他也是当时中国国民党军队中的一颗耀眼的将星。一九三六年以前,他先留学称之为法国将军的摇篮的圣西尔军官学校,学习骑兵专业,毕业后,转入法国机械化骑兵专科学校学习。一九三六年回国,从连长到营长,一直升到师长,整个晋升过程几乎全是战争的胜利给他带来的。他先后参与了南京保卫战、桂南昆仑关战役、以及一九四二年初的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太洛这条战线,廖耀湘算是旧地重游。一九四二年五月,他护驾杜聿明败走野人山,饿着肚子,到达太洛。他们爬过了一座高山,涉过了一条条溪河,全师九千余人,到达新平洋时,仅只剩下三千人不到。一想起往事,新二十二师上下就痛彻心肝。全师官兵们誓死要“杀回缅甸去,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雪恨。”重新战斗在这条曾经付出过生命和鲜血的地方,对地形地貌了如指掌的新二十二师,战斗也一路顺风,节节胜利,势如破竹。新三十八师与新二十二师齐头并进。两师合力夹击,日本皇军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此时,美军丛林作战部队麦支队渡过太平洋,开赴缅北前线,从新三十八师的左翼出击,向敌后瓦鲁班一带迂回。此时,敌人主力据守大龙河之于邦。于邦处于林海高地,三面森林,背靠大龙河。大龙河宽千米,对岸为乔家——敌人联队指挥部及重炮所在地。背水作战,为兵家所忌。但是,由于日本皇军用武士道精神作支持,选择了背水一战的阵地,意在誓死守住于邦,不让中国驻印军前进半步。
孙立人智勇超凡,洞察日军战略指导思想,决非轻易可以取胜。他亲临前线慎密布署,先派出一支小部队,由江晓恒连搜索攻击到了于邦敌人主阵地前五百米处,与敌人发生战斗。江连在中国驻印军炮兵的掩护之下,迅速将敌人前哨阵地攻占。激战两日,活捉皇军军曹二人。从俘虏口中,得知于邦守敌为五五联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是管尾少佐,由滕井小五郎大佐指挥,附有47速射炮、82迫击炮、92重机枪三个中队,并配备有防化队、火焰喷射队以及催泪瓦斯等毒气装备。日寇五五联队为一特种加强大队。敌人企图以优势火力装备,凭借其坚强地堡,背水死守。
管尾少佐指挥他的加强大队,将江连包围。孙立人立即派出李克已营增援于邦,将敌人反包围。乔家之敌十分凶猛,大量倾泄炮弹,真是弹如雨注。新二十八师重机连阵地遭受敌人重炮的猛烈轰击,中弹三千余发,地面每隔一尺远,即落下一颗炮弹。重机枪连连长胡瑾以及四十余官兵壮烈殉国。

敌人企图将李营全歼。滕井调兵增援,并亲自偷渡到于邦指挥作战。敌增援部队从乔家下游偷渡到离于邦一千米之处的高地,又将李营包围。此时敌我阵势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空军和炮兵无不所用其长,双方杀得难解难分。
孙立人调整部署:即派一一三团中校团长杨振汉率一加强营,从林中开路,穿插到乔家敌后之太柏加,阻击敌人增援部队,并设法阻击乔家、于邦之敌逃走;令一一四团推进到于邦外围,将于邦大包围;一一二团推进到离于邦一英里处之宁坎,作为预备队,并担任一一四团后卫与侧翼之警戒。
十一月二十二日起,中国驻印军开始了拂晓攻击。一一四团许丙新连直杀敌人阵地,进行堑壕肉博战,战况惨烈。许连长全连弟兄共阵亡四十余人。陈静连前仆后继,其周浩排全排牺牲,陈连长也饮弹殉国。这时,李克已营从敌人包围圈内,勇猛冲杀,敌人阵脚大乱。
二十五日,史迪威乘着吉普车来到新三十八师战斗指挥所。师指挥所设在一小片树林中,沙包覆盖着的掩体就是师长室。史迪威一到,孙立人的副官就急急忙忙地进入掩体内给师长报告了。但是,没有动静。孙立人没有马上出来迎接他的上司——史迪威总指挥长。副官报告说,师长正在指挥作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副官也断断续续地进出孙立人的掩体,但仍未见孙立人出来,也没有见请史迪威将军进入他的掩体。史迪威只好独自枯坐在掩体房的简陋竹凳上等候。
史迪威仍然是平常将士们看惯了那身打扮,头戴着他那顶只有他独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宽边硬壳军帽,帽缘上垂着两条金色丝缀,手握着卡宾枪,身穿着普通卡叽军服,没有军衔,也没有佩带勋绶。
没有人知道这两位将军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或者说他们是在作一场耐力比赛吧!结果是史迪威胜了这场比赛。他从中午开始等候,四个多小时过去了,太阳快要落山了,孙立人终于走出了他的掩体,走向了史迪威。他行了一个军礼,并趋前握手,领着史迪威进了他的掩体。
“孙将军,辛苦了。战斗情况如何?”史迪威没有追究刚才孙立人为什么不出来迎接他的原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