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引子零(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行自我管理,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人类对于时间的看法十分主观,有时感觉光阴似箭,有时感觉度日如年。其实,时间的来临和消失,不会因人而异。
台湾著名管理学者邓东滨教授指出四种时间观念不清的人,分别是:
第一,视时间为主宰的人:重形式而不重实质。例如,有些人每天总在同一时间起床,尽管有时他们需要多休息一下;有些人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处理某些事情而不愿稍加变动;有些人老是以时间为核心而忽视其他一切这些人只会听从时间的指挥而不会灵活变通。他们最大的缺点是无条件地向时间屈服。
第二,视时间为敌人的人:重效率而不重效能。例如,有些人开车上班,老是找快捷方式,以便刷新纪录;有些人开会老是早到,只好等候其他与会者的来临;有些人约会时迟到一两分钟便沮丧不已,好像与时间打仗失败了这些人常将时间当做超越与打击的对象。因为常处于与时间竞争的状态,所以难以充分体会到成就与喜悦。
第三,视时间为神秘物的人:昧于时间所加诸的限制。例如,有些人经常算命,以便看清自己未来的命运;有些人求神问卜,以便找出自己所做的事的原因及结果;有些人经常去看医生,以便找出身体里本来不存在的疾病这些人认为时间是高深莫测的,所以忽视时间的重要性。
第四,视时间为奴隶的人:长时间沉溺于工作。例如,许多管理者都是工作狂,长时间沉溺于工作这些长时间沉溺于工作的人,可能会有三大不良后果:
每天工作若超过8小时,其效率将快速递减。
长时间工作足以令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
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工作的失败,同时牺牲了家庭。工作狂的养成,可能都是由下列因素所造成的:
一般人都会认为勤能补拙,所以要拼命地工作。
欠缺安全感的人,会认为愈是忙碌,愈有安全感。
欠缺时间管理的技巧,自然而然地变成工作狂。
有些人在潜意识里希望受到工作的压制。这几种时间观念都有所偏颇。时间应被视为中性的资源,这将有助于把握现在,而不会迷失于过去或未来。过去有如一面镜子,指导我们今后如何行动;未来是一切努力的结果;只有现在才是我们可以采取行动的阶段。
提高效率、增加效能
效率(Efficiency),可以说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观念。当我们用较少的投入获得等量的产出或以等量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甚至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时,就是有效率。而效能(Effectiveness),则是指管理者不仅能够设定适当的目标,而且能够选择适当的手段,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举例来说,如果要召开一个会议,而必须用电话通知相关的人。若从效率的角度考虑,要分析什么时间打电话最好,以什么方法传递信息最快,或与会者名单是否正确等。但若从效能的角度考虑,就要想想可否用别的方法来通知,让别人来通知,甚至考虑可否取消会议、减少人数、缩短会议时间等。
有些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而厂商还拼命投入生产,即使效率再高,也不可能提高效能,只是浪费自己的成本和时间而已。因此,无论是效率还是效能,其衡量的因素,就是耗费多少时间。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地提高工作效率呢?要想提高效率,就要使工作程序化,再加上思考、判断及创造力,即
效率=工作的程序化+思考+判断+创造力
这个公式的右边有两段,前一段是指例行性工作。在例行性工作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工作习惯。大部分的上班族每天到办公室后,前半个小时一般都用来吃早点、看报纸、聊天、整理仪容、翻翻旧卷宗、把饭盒放在茶水间、泡茶等,这些都是上班的前置动作,也就是工作习惯。工作习惯,对其工作本身而言,是一种必须,非如此不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然而,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工作,就是没有效率,是坏的工作习惯。
第二段的思考、判断及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每天工作都如同机器运转一般,那么工作本身就无法得到改善。因此,在进行每一个例行性步骤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加上一点巧思,问问自己,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因此,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不外乎是设法将工作程序化,而前提是必须建立好的工作习惯。如此才算智能型上班族,才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人的一生,无论长短,要想活得充实,必须及早规划。有了规划,按部就班去做,才能提早实现生活的目标。以时间管理的角度而言,制定规划才能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时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