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酒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故乡的酒席
鹅湖山下稻粮肥,豕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王驾《社日》
鹅湖山在武夷山北麓江西铅山县,离我老家不远。
中国人把婚礼丧仪叫做红白喜事,世界上很少有别的民族能象我们一样看淡生死。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中心议题就是生之意义和死之恐惧,所以中国人既不容易迷信也不长于冥思。这样的性格使我们看起来象孩子,也使我们的酒席好吃好玩欢天喜地,连哀乐声也听不出多少悲情惨意。
在故乡的小山村,办酒席其实就是轮流做东请亲戚邻里。除了特别穷困或特别富裕的人家,故乡酒席都是固定的菜式,大抵以浓油赤酱为基本特色。在那些忙着减肥瘦身的城里人看来,请他们吃这种饭菜的人一定是情敌,所谓的营养学家则一口咬定对健康不利。然而正是这些讲究营养搭配的人走路气喘吁吁,而民工兄弟独自把冰箱背上高楼轻而易举。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我都不信前者有更好的身体。到了晚年农民扛不过城里人是因为国家损不足以奉有余,绝大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少数城里人和地方官员手里,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得不到休养积劳成疾。
做酒席的时候,远亲近邻都来帮忙。来帮忙的多是女眷,所以又带着她们的孩子。小哥儿们相见,一开始还有点陌生,一会儿就打成一片。相对来说小姐儿们要斯文得多,她们爱惜自己的新衣新裙子,只玩“跳房”和抛石子。
开席的当天,早起第一件事是杀猪。屠夫需要几个壮汉帮助。猪叫声惊天动地,叫得猪八戒在高老庄也能听到,所以连嗜睡的我们也只好早起。这边屠夫剖猪,那边开始温酒。装酒的都是用莲叶封口的大酒坛,前一天已经用稻草编的粗绳缠好,这时只需要把火点着。孩子们不甘插不上手,纷纷拿偷来的鞭炮凑到火前引爆。清脆的炮仗声吓得人一惊一乍,孩子们乐得露出满口蛀牙。
酒席的桌凳往往需要临时东挪西借,另外虽然昨晚已经通知了一遍本村来赴席的邻里,但早上还要再催一次以示诚意。这些事情我们也能帮忙出力,不过这是有条件的,必须给我们每人拿上几个“烧鱼”(相当于鱼排,但面粉较厚,最近更有不放鱼的,完全是油炸面饼,还叫烧鱼有点名不符实。)

故乡酒席一般每桌坐八个人,每桌上八道菜。我能记起来的有红烧肉,鱼丸,肉丸,猪肉冬笋,猪肉粉条,猪肉酸菜,炒海带。还有一道菜想不起来了。除了鱼丸,这里几乎每道菜都离不开猪肉猪油。袁枚称猪为“广大教主”,多有食途,乡亲们和他所见略同。那时候的猪主要吃草,我们小时候要帮家里做的农活之一就是打猪草。吃草的猪肉特别有营养,还有一股清香。我有时候吃多了炒货、辣椒火气大,外祖母只要买点瘦肉一炖,喝点汤就能祛火。用猪油炒菜更无可非议,至今一些川菜名厨做菜都坚持用猪油,尤其是素菜。道理很简单,用猪油炒菜是荤素搭配,相得益彰;用植物油是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两败俱伤。
冬笋、粉条、酸菜和海带大概是最适合和猪肉猪油同炒的食材了。猪肉炖粉条和梅菜扣肉是东北菜和客家菜的两个名菜。我们那儿就属客家,但我们更喜欢用酸菜而不是梅菜和肉搭配,并且大放辣椒。这样做似乎更合理,因为吃多了油脂有酸辣镇压不容易起腻。
笋一般都认为新鲜的好,但经过泡发的冬笋干和猪肉简直是天成佳偶。不知道什么原因,离开故乡后在别的地方这样的搭配很少见到。现在很多菜市场都卖切好的冬笋丝,看起来白净诱人,其实是放了漂白剂。明知对身体不利,我还是时不时斗胆一试,为了儿时那份香浓的记忆。
菜的香味基本上来自脂肪和淀粉,所以很多厨师喜欢放重油和勾芡。表面上看起来,家乡的酒席有点单调,除了猪油就是猪肉,其实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后,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好吃和营养。至于城里人害怕的高血脂高血压,那是你们的富贵病,很少听说父老乡亲因此送命。
我怀念故乡的酒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喜欢那种热闹气氛。城里人的婚礼宾客之间往往互相不认识,所以匆匆吃完饭就作鸟兽散。农村里的客人基本上是亲戚,小时候或者吵口打架、或者青梅竹马,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一杯浊酒中就多了不少人生感伤。农家的甜米酒顺口却容易上头,所以最后往往有人醉倒钻进草垛或掉进水沟,留给明天一村欢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