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诗烟事件的圆满解决,她高高兴兴的入住迎宾大酒店,接手了酒店董事长职务以后,高力宝解了心头的忧郁,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张巨正一颗悬着得心才慢慢的放松了下来。一切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正在有条不紊进行着,虽然有时难免有一点涟漪,毕竟起不了多大的波澜,只要对目前的安定局面没有什么影响,不会危害他的地位,不会影响他的改革步伐,就不用管他,不去触动他,反正也不会成什么大气候,让它自生自灭好了!张巨正再也不用为了一个妓女和一个年轻的侠客的事情,去承担什么责任,冒什么政治风险了!现在他人生的奋斗目标已经达到,政治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他已将稳稳的坐到了宰相的宝座上。虽然,自己的做法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虽然,自己曾经联络高力宝,在背后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与高力宝联手把栗人杰赶下政治舞台。他对自己的做法似乎不是那么的理直气壮,总有点像做贼的感觉。但对一个有才华,具有远大的理想,有宏伟的政治抱负的政治家来说,为了达到目的,施展一点小小的手腕也不算什么,“历史是不会指责胜利者的”。这样做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如果栗仁杰不下台,不知要等到那个年代,自己的政治理想何时才能实现。李诗烟的事情已经过去,通过这件事,高力宝必然和自己同心协力,一起把大明帝国的事情办好,两人肩并肩,手拉手,全身心地投入到振兴大明朝的宏伟大业中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人才的更替,往往仅是新时代开始的先兆,是一首宏伟交响乐中引人入胜的序曲。尽管张巨正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此刻正在为自己的行为而忐忑不安,以后历史证明这一次的人才变动,更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历史选择了张巨正,在张居正粉墨登场后,一场轰轰烈烈的代变革运动就此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变革家诞生了,历史掀起了崭新的一页。
历史把他推到了风云变幻的风口浪尖子上,成就了一代的伟人,给了他无限的礼遇,给了他向往能得到的一切,但也给了他磨难给了,他许多的坎坷,让他经受了许许多多的考验。
命运之神,对这给伟人总体是极其眷顾的,给了他常人难遇见的机会,张巨正没有让它悄悄地溜走,而是很好的把握住了,让每一次机遇都闪闪发光。
张巨正与栗人杰是好朋友,可以说是莫逆之交,栗人杰从来没有把张居正当成外人,把他当成一个忠实的下属,一个可以信赖的,有作为的年轻人。三朝以来,天下一直是栗仁杰的,明朝的政权只有栗仁杰说了才算,张巨正依靠老关系,深的栗人杰的信任。精明的张巨正在内阁做事,在任次辅期间,从不与栗人杰作对,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完成公务后就老老实实的回家,不予外臣交往。因为它深知他的好朋友,只也许是搞政治的人的通病吧,对结交外臣之事,非常敏感,张巨正觉得没有必要以自己的清白之心,换取无谓的猜测,招至一些不白之冤,带来难以预料的横祸。
温文尔雅的张巨正运气好得很,到京城做官以后,他曾经是权倾一时的大宰相严嵩的得意门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使的他年纪轻轻,在仕途上却一帆风顺。严嵩在暮年惨遭横祸,他心里没有感到多大的担心和忧虑,但张巨正在严嵩倒台后,从没有骂过严嵩一句,也从没说过严嵩半个不字,不落井下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严嵩的去世,张巨正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痛苦和不安,更没有去做一些无谓的没有意义的挽留。嘉靖四十年(1561),严嵩的妻子欧阳氏去世,严世蕃按旧时礼制应回乡守制三年,虽然皇帝应严嵩的奏请,准许严世蕃留京,但他在居丧期间已不能代父入值票拟。严嵩此时已有八十余岁,老朽昏聩,他所作的票拟往往言语不清,前后矛盾,他所进献的青词也都是别人代写,这些多不称世宗的心意,遂对严嵩渐渐心生不满,后来又听说严世蕃贪虐淫纵,对其父子更感厌恶。
这时的严嵩可谓是祸不单行,自己不得皇帝的欢心不说,还与时任次辅的徐阶发生了渐趋白热化的斗争。徐阶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权略的人,他感觉到世宗对严嵩态度的微妙转变,就买通了世宗很信任的一个名叫蓝道行的道士。蓝道行在为世宗扶乩的时候,显现出“分宜父子,奸险弄权”的字样,世宗问:“上天为何不诛杀他呢?”蓝道行诡称:“留待皇帝正法。”世宗心有所动。就在这一年,皇帝居住的万寿宫发生一场大火,皇帝不知以后怎么办,向大臣询问,严嵩竟建议皇帝搬到南宫去住。南宫是旧时英宗被幽锢之所,这对喜欢祥瑞的世宗来讲,真是犯了大忌讳。徐阶迎合皇帝心意,主张重建万寿宫,让他儿子承包并夜以继日的建设,没有多久,新宫拔地而起,比先前更巍峨、更漂亮,更奢侈。世宗甚喜,就这样,徐阶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渐有取代严嵩之势。这件事也成了严嵩晚年命运的转折点。

严嵩失宠,御史邹应龙闻风而动,上疏弹劾严嵩。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徐阶的怂恿下,皇帝夺去严嵩一切官职,勒令回乡,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严世蕃在谪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本性难移,继续作恶多端。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又被御史弹劾。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案结,世蕃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严嵩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凄凉。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一代奸臣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
张巨正也是徐阶的学生,这位徐宰相,对张巨正也是恩爱有加,给他一连串的提拔。短短几年,迅速升至正部级的官职,栗人杰把徐阶给轰跑了,张巨正表现了极大的不安和痛苦,被轰到老家的徐阶,在老家还时刻关心着自己爱徒的前途和命运。张巨正很快就解脱出来,把痛苦和不安隐藏起来,又成了平常的温文尔雅的他。
栗人杰的复位,栗仁杰身为首辅没给张巨正带来任何危害,老乡加好友的关系反而使他如浴春风,如鱼得水,处处得意,地位上升到次辅,真是鸿运当头,吉星高照。
张巨正并不仅仅是一运气好的人,他是一个善谋而又有为的人,大臣们不会忘记封贡之举和互市之议。一个人有勇无谋,是匹夫之勇;一个人善谋而无为,是个百无一用之人;最可怕的是有勇有谋,有谋有为的人。勇气、谋略,加上有为,三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此种人物必成大业,而张巨正就是这一中人里边的豪杰。在同僚们中间,许多人都意识到张巨正就是上述的那种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因为一旦让他掌握了政权,他会费尽心机,不惜一切的来保卫已经到手的政权的,并把手中权力运用到最大值,取得最大的效益。
大臣们想到了这一点,不过到现在也为时不晚,起码是大臣们知道,张巨正从联手高力宝,为先帝选择陵寝,为神宗老师,为李太后起封号,这一连串的事情使他的地位越来越稳定,其他大臣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动摇他的首辅地位了。如果想抗议的话,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辞官不做,退隐乡里了,再没有别的办法,至少在当时只能如此。张巨正正在布置一个偌大朝廷,“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已经用了几千年,现在还在用。新官上任伊始,如果不进行一番布置,说不定会闹出什么夭蛾子来的。有的人就是不配合,甚至唱对台戏,你不打扫干净又将如何?中国人多从来不缺多智多谋的人,治国安邦之策人人会知道一点,大臣们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关键是能否被采用,这就在于决策者。每个大臣都希望成为决策者中的一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能够得到实现,这就需要大臣们去理解,去认识,去充分的熟悉张巨正,号准他的思想脉搏。这些做好了,大臣们就有可能在张巨正当权后,在分配权力时能够得到一些实际的好处,取得分权斗争得最大胜利。这就要靠自己去琢磨,去分析,去把握,只有你把握好了,抓住机遇了,即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分到你想要得到,有可能得到的分权力。
尽管朝廷里,也有不少人反对他,甚至恨他,是他的敌人,也深知他铁腕的利害。他一向是最直接的,可以扫到一切敌人,但却不是万能的。张巨正深知以自己的才华和智力,政治策略,深谋远虑远不及严嵩、徐阶、栗人杰,只是上天给了他这个机会。天佑英才,上帝选择了这个湖北才子。可以有许多假设,假如隆庆皇帝身体康健,能够再活几年;假如高力宝不出现,或者他还不受宠,假如栗仁杰作风没有那么硬朗,没有那么霸道,或许张巨正只能在次辅的位置上,默默无闻的工作,或许在历史的长卷中,就不再有张巨正这个辉煌的名字,张巨正就不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了。历史就是这样,有无数的巧合带来了历史的必然。张巨正就是明朝历史的必然一环,如果没有张巨正的出现,明朝的历史就要从新改写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