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乾清宫中,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正闲着无事,在宫里干着个人的事情。李太后正在为万历的婚事准备着,操持着,想把儿子的婚事办好,老人家正在亲自为万历皇帝绣着枕头套,准备在将来万历结婚时用,添点喜气,尽点做父母的心情。万历皇帝正在炕桌上做着作业,圣贤书什么的,反正挺多的,有时他也抬头看看进进出出的宫女,遇见漂亮的就色色的看他们一眼,心里一阵喜悦,满足了,又低头写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和谐,让宫的人们感觉挺祥和的。
宫里的人们都在忙碌着,皇帝就要大婚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欢乐景像。尽管大家都很忙碌,但心情高兴,毕竟是一件大喜事吗!宫人也可已得到一些赏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既然可以得到皇家的赏赐,大家为什么不勤快点,让皇家高兴呢?!然而,就在此时,随着高力宝的到来,把这股喜气冲淡了不少,从神色慌张的高力保身上,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已经闻到不详先兆,人们预料到有什么事情发生。
“高公公!什么事如此的慌张,坐下来慢慢说来。”李太后此时也很慌张,不过,他身为一国之母,所以故作平静的对高力宝说道。万历皇帝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在一边不安的看着他的大伴,等待着高力宝快点说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好了!张先生的父亲病故了!”高力宝轻轻的说了出来。这件事情宫里的反应天差地别。对于李太后来说无疑爆了一颗炸弹,如五雷轰顶,感觉到大明朝的天要塌了一样。而万历皇帝却无所谓,似乎这件事情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一脸与己无关的样子。“刚才内阁呈上来折子奏报这件事情。”高力宝喘着粗气说完,然后将奏折呈了上来。
李太后并不是对张文明有任何感情,李太后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因为他的辞世,将会严重影响张居正的事业,大明朝将因为张居正的离去而担负某种危险,这种危险将是难一估计的。
“太后,请赶快下旨吧!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张大人离开。”高力宝有点着急的对太后说着,因为高力宝知道张居正的离去对大明朝将会意味着什么。
按照明朝的制度,官员的祖父母,父母去世后,自闻丧之日起,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之后然后再起复。在守制期间,有皇上特别决定不许辞职的称为夺情,这种事情很少见到。非国家急需和战争等重大事项官员无法离开等情形以外,一般是不会夺情的。这就意味着,张居正如果没有皇帝的夺情就必须回到他的老家江陵,度过这二十七个月的寂寞时光,这对于张居正的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李太后看到万历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对小皇帝没有好气的说:“皇帝!你要想清楚,如果先生回江陵守制,这么大的一个朝廷交给谁来管理,是你?还是我?还是高公公,他也已经是个老年人了。即便你想亲政,也要到你长大以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治理如此大的一个国家的。”李太后说着眼里含满了泪花,心里充满了悲伤、痛苦、气愤、哀其不争,怒其不幸,声调威严的对万历说着。
“皇帝!下旨吧!不要惹太后生气了。”高力宝也劝着万历,督促他赶快作出决定。
“可是!先生一直提倡恢复族制,提倡圣人之道,现在他带头违反族制,恐怕众人不服会议论纷纷的。到那时,朝野沸腾,恐怕会更加不好收拾。”万历皇帝挡不住李太后的压力,但又有点不甘心,想出这些,就想李太后说出来,意在李太后为难,堵李太后的口。
“我不管那些,不过他们如何说,张大人就是不能走,先生一走整个朝廷将会大乱的。”李太后坚决的说道,做出了决定任何人都无法更改。
“先生走后,朝廷还有吕调阳,张四维,还有张显的人,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转了。”万历小声的说着,对李太后的决定很不以为然。
“皇儿!你千万不要这样说了。你要记住一点,先生无论如何不能离去。五年了!由于有张居正的努力,政治已经走上轨道,大明帝国坚如磐石,边境安定,四海清明。真的不知道,三年以后,朝廷将会是个什么样子。五年的积累很不容易,然而要挥霍可就太容易了。你说的那些人都不是栋梁之才,吕调阳年迈多病,为人懦弱,没有大才撑不起来。张四维过于年轻,资历尚浅,难以服众。满朝文武没有人能担不起这个担子,所以必须留下张先生。皇儿可以想想,一个七十岁的来任何一个国家到底哪个重要,为了这国家,就不能管那些不负责的议论,不能怕得罪那些人。还是那句话宁肯得罪天下人,也要留下张居正。”一番话,李太后说的生泪俱下,语重心长唠叨起来。

“孩儿可以听从母亲的话,但是如果在朝会上,那些不安分的言官闹起来该怎么办?”万历到底是长大了,对太后的话开始反抗了。他抬出言官作为挡箭牌,他还是希望张居正能够回家守制,这样他可以放手大干一场,免得受人束缚,碍手碍脚的。年少轻狂,这时的他根本没有想到过,张居正走后所带来的后果,他是否真的能担当起来。
“这个好办!凡是要求张居正丁忧的,罢免他几个就没有人胡说了。我不管你以什么理由,必须把先生留下来,等以后安定下来再说吧。”李太后坚决的说着,万历从母后的神态已经看出,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他必须坚决的执行。
高力宝已经看到了张居正是不会离开了,因为皇帝的挽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他必须留下来,家国相比那个重要,张居正就不能不考虑了。
“既然如此,就这样吧!高公公拟旨挽留吧。”万历皇帝无可奈何的对高力宝说道。
高力宝顺从的铺好纸笔,万历口传了圣旨,他按照万历的意思写了起来。不一会儿,高力宝把圣旨拟好,由高力宝念了一边。李太后听后还是觉的意犹未尽,圣旨没有能把她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他想了想觉得也无法在修改了,只好说道:“圣旨还是无法充分表达皇家的意思。皇帝!你可以多赏赐一些东西给先生,另外,还要把张老先生的丧事办的隆隆重重,风风光光,让先生得到一点安慰。”
“是啊!理应如此。先生可是为了朝廷出了大力的。”高力宝赞同地说道。
“高公公!你以两宫的名义赏赐先生一些东西。赏赐白银一万两,黄金五十斤,新钞一万贯,白米一万斤,香油五十斤,蜡烛一百对,麻布一百匹。”高力宝迅速记住李太后的话,然后,问李太后:“这些奴才都记住了,如果没有什么别的事情的话,奴才是不是可以下去准备去了。”
“去吧!连皇上的意旨一起传达。好好的安抚先生,让他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并嘱咐礼部要按照当政的最高荣誉礼节厚葬,另外,加祭五坛,身体之后,一切重优。”经过李太后的同意,高力宝悄悄的退出了乾清宫。
等到高力宝退出宫殿,万历有点不解的问道;“母后!你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和族制,大臣们会怎么说,弄不好会议论纷纷的,惹些没必要的乱子。”
“傻孩子!你年龄还小,还不知道这里面的事情,你认为现在的天下是谁的?是你的吗?错!你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真正的当权者是张居正,我们必须给他足够的荣耀,最大程度满足他的权力**和物质要求。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他可以动员那些官员出面奏请,到那时我们就太被动了,他也不会承我们的情,不会真心实意的为我们卖命。再说,张居正是不会自动退出政治舞台的,不会因为老爷子的去世而放弃手中的大权。我们出面挽留:一可以温暖张居正的心,将来死心踏地的为我们效力,二来也可以借这个机会看一下都是谁是张居正的亲近之人,谁与张居正的意见相背,将来你亲政的时候不至于用人有误。这个张居正宁肯累死在首辅的位置上,也不会放弃手中的大权。好在,张居正虽然炙手可热,但不敢有反叛之心,这是历代首辅大臣中为数不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李太后对他的儿子分析着,劝说着,希望儿子能按照他的意志去做这件事情。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