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裕王当了那么多年的没有名分的储君,忍气吞声,过着胆颤心惊的日子。今朝,突然之间成为大明天子,一国之君,万人敬仰的对象。朱载垕终究还是会有点兴奋的,但是当皇帝没有他想象的那么舒坦,很快隆庆皇帝就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做皇帝的痛苦。
隆庆元年八月,当了皇帝已经大半年的隆庆皇帝想要去天寿山祭拜祖先。天寿山,即今天的北京明十三陵所在地,是明朝皇帝的皇家陵寝之所,在皇宫里面郁闷了大半年的隆庆皇帝,想趁这个机会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圣旨下到了徐阶的手里,徐阶提出反对意见。他说,蒙古鞑靼的俺答汗最近可能会进犯边境,皇上这个时候去太危险了,驳回了皇帝的要求。
郁闷的隆庆皇帝十分不理解,正德皇帝在蒙古人进犯的时候,亲自出境和蒙古对垒,怎么他到重兵把守的皇家陵寝去一下,就有被敌人侵犯的危险了?不久,又下了一道旨意,还是要求去天寿山。结果又被徐阶驳回。
隆庆愤怒了,责备徐阶“违旨烦言”,坚持要去祭陵。徐阶第三次上疏,理由充分,讲话得体,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撤消了去天寿山的念头。
半年过去了,边塞终于安静了下来,徐阶不会再有理由阻止他了吧?又一次提出了去拜陵。徐阶说,不可以借此在途中巡游,否则那是对列位祖宗的不敬。他也只能忍了,只去拜陵,不做任何其他的游玩的事宜。回到皇宫之后继续忍耐,不久,他还是受不了了,就和徐阶商量一下,说既然巡游你们反对,那我去南海子看看总可以吧?你们就帮忙准备一下吧。
南海子在北京郊外,是一个皇家猎场,距离永定门仅仅二十里。隆庆帝提出去这里,是觉得去这里不算太过分。徐阶依然反对,理由是,南海子只有可打猎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农耕庄稼值得皇帝去看,大臣的劝谏书如雪片一般的飞了过来。
温顺的隆庆皇帝,开始明白为什么他那个老爸,把自己关在皇宫几十年都没兴趣出来。他一个在位一年多的皇帝,连去一个近在咫尺的皇家猎场,都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他想不明白,以前那些厉害的君主,谁不是骑马射箭样样精通,都是猎场里泡出来的,还被赞为明君,自己连这么点自由都没有却被骂成贪图享乐,真是郁闷。他这一次很坚决,一定要去!可是当他兴高采烈的到达南海子一看,这个所谓皇家猎场早已经一片荒芜,因为年久失修而失去了作用。隆庆帝的心情顿时郁闷了下来。隆庆皇帝就这样在和大臣的交锋中,终于发现了这个皇帝的难当,他也开始消极的对待所谓的“国家大事”,反正你们都这么能干,就放手给你们干,不要烦我就行。
可是大臣们虽然不喜欢皇帝管事,但烦皇帝的事还是每天都很多的。
明朝有一群很特殊的官员,品级低微,权力很小,却时常能影响国家的许多大事,他们叫“言官”。明朝有一个庞大的专职言官体系,这里面养着一群平时什么事都不做就忙着监督考察别人,看谁不顺眼就直接向皇帝上疏,直接批皇帝的也大有人在。明朝的皇帝经常被大臣们逼的毫无办法,并不是因为内阁里的权力大,而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专门吃饱了没事干提意见的人,当他们的矛头一致的时候,谁也躲不过失败的下场,哪怕他是皇帝。明朝皇帝的可悲之处就在于,言官们经常自己之间打的热闹非常,在很多的问题上很少能达成一致,可是一旦跟皇帝杠上了,大家的矛头可是一致的很的。
内阁里,首辅徐阶是嘉靖老臣,为人忠诚,做事圆滑,经验丰富,在新旧皇帝交接的时代里,他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平稳过渡的作用。栗人杰是隆庆皇帝当年的老师,亲信之臣,虽然为人上气量太小,但是办事能力很强,很有才干。隆庆帝是很器重他这两个辅臣的,在他心目中的美好设想是,年老的徐阶帮他稳定大局,万事妥当,就可以让他回家养老,由栗仁杰接替他的位置,发挥他自己的才干,还有一个很有前途的张居正可以帮助他。没想到的是,徐阶和栗人杰的矛盾如此之深,二人相处非常之难。而言官又如此的攻击栗人杰,非要置其于下台不可。他极力想要维持局面,将栗人杰留在内阁的,于是没有允准他的辞职。
言官是不会善于罢休的,在他们眼里,皇帝和内阁大臣根本不在话下,大家继续发动一轮又一轮的攻势。迫于压力,徐阶向皇帝请求降低对胡应嘉的处罚,皇帝只好允准。言官们好似看到了胜利,继续对栗人杰的弹劾穷追不舍。徐阶的作用就显得比较微妙了,从他做的一些事情来看,客观上的确加重了对栗人杰弹劾的压。
栗人杰一直坚信,如此大规模的弹劾一定是徐阶的指使,觉得一直被动的挨打不是个事,于是策划反击。这个时候,监察御史齐康浮出了水面,他带头做了一件很震撼的事情,弹劾内阁首辅徐阶及次辅李春芳。其给皇帝上疏指出的理由也非常震撼,说徐阶专权误国,为人阴险,和李春芳在内阁里狼狈为奸,弄乱朝政。为了吸引隆庆皇帝的认同,齐康还聪明的加上一条,说徐阶在嘉靖皇帝的时候反对立太子,这可是戳了隆庆皇帝心中的痛啊。
聪明的隆庆皇帝对这个奏折愤怒不已,第一,这群无聊的言官一天到晚不干些正事,拿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事情来浪费自己的时间让他非常的讨厌。第二,他对事情的实质看的非常清楚,知道这些人不过是党争的工具而已。这些弹劾的奏疏对他的理想治国理念是一个挑战,他需要一个运转良好的内阁来保证他可以做一个悠闲的天子,而他对现在这个内阁中的人员配置感到满意,可是这些言官们好象跟他杠上了,一定要参一个下台,这让他难以接受。他在回复中大骂齐康妄言。同时,他清楚的知道,这个奏疏会引起外廷的大臣对栗人杰的报复,于是不停的下旨安慰徐阶和李春芳,并尽量的做息事宁人的努力,力求这件事情就此过去。
隆庆皇帝还是把他的那群大臣们想的简单了点,齐康的奏疏来到皇帝面前的同时,那些知道了此事的大臣就围住了齐康对其痛声指责,并骂他是栗人杰的走狗,齐康也不示弱,骂那些人是徐阶的走狗。一群大明朝的外廷官员聚在一起吵的不亦乐乎,就差大家一起群殴了。

大家口水骂干了,回去就换墨水,倒霉是隆庆皇帝,奏疏在他面前堆的真的比山高了,他要一字一字的看完并做出回复,回想起后宫还有美丽的嫔妃等着他,而他却要在这里无聊的看一群老头吵架,郁闷的一塌糊涂。尤其是当他看到弹劾栗人杰的奏疏一道又一道的送进来,隆庆皇帝开始崩溃了,终于意识到言官是多么可怕的一群人,当他们汇集起来的时候,能像洪水一样把你淹没,连救命都不让你喊一声。
他也开始明白老爸为什么喜欢打大臣的**,非是想要,实在是不得已啊!不过我们这位隆庆皇帝倒不像他爸爸那么倔强,他很快就举白旗投降了,我们可以想象隆庆帝当时内心的呼喊:栗人杰啊!朕真的救不了你啦!几天之后,栗人杰“因病”辞职回乡,一位被皇帝支持的内阁大臣,就这样被舆论踢下了台。
干掉了栗人杰,相安无事了很久,这个时候的内阁大臣,只剩下徐阶,李春芳,陈以勤和张居正。这其中,前两人是嘉靖朝老臣,后两人是皇帝的老师,心腹大臣。本来皇帝亲信大臣之首是栗人杰,但是迫于压力,隆庆皇帝最后选择了保徐阶,这一手从后来看,倒也是完全正确的一步。
明朝的言官确实不是吃素的,他们有摧毁一切的兴趣,信心和实力。带头挑动新的战役开始的还是言官。户部给事中张齐上了一道奏疏,弹劾徐阶擅作威福,致使天下只知道有他徐阶而不知道有陛下。同时也指责徐阶当年并未能对嘉靖皇帝信道的事情进行劝谏,等先帝死了却推翻了先帝的政策,在严嵩的问题上,徐阶一开始与严嵩交好,等严嵩下台了又不遗余力攻击严嵩。所有这些,证明了徐阶为臣不忠,为友不信,这种人怎么能留在皇帝的身边呢?
徐阶只好立即上疏皇帝自辩,并申请辞职。隆庆皇帝自然知道谁说的有道理,把张齐直接降谪,并好言安慰他的内阁首相。但是徐阶似乎不肯罢休,一连上了三道乞求辞职的奏疏,让隆庆皇帝开始改变了主意。
当时的徐阶已经年近七旬,的确快到了退休年龄,而隆庆皇帝当年的计划,就是由徐阶在一开始辅助朝政,稳定大局,等徐阶年老由栗人杰顶上,后有陈以勤,张居正。现在徐阶确实已经到了应该离开内阁的时候了,三道辞职奏疏后,隆庆皇帝允准了徐阶的辞职要求,并对其大加褒扬,称其是可以和裴度,范仲淹相比的名相。
徐阶走后,按照资历李春芳担任首辅,内阁只剩下三位阁臣,进补一个内阁大臣迫在眉睫。当年隆庆皇帝在裕王府的老师有四个人,他们是栗人杰,陈以勤,张居正,殷士儋。其中前三人已经进了内阁,朝野断言,殷士儋进内阁是迟早的事,所以进补的那个内阁大臣的名额估计非他莫属。
果然不久,隆庆皇帝下旨,任命了一名新的内阁大臣。但是当旨意传到外廷的时候,朝野震动,天下大哗。外廷数位官员纷纷上疏皇帝辞职,赶回了老家。言官劳模胡应嘉因病在家,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居然病情加重,没几天就死了。
辞职回乡的栗人杰会有来了。原来,栗人杰不甘寂寞,在江南巨富焦树仁的运作下,通过内宫太监的帮扶,使本心器重他的龙庆下了决心。让栗人杰来接替徐阶的位置,统领内阁。于是栗人杰回来了,不过他的能力虽强,缺乏容人之量,对于当年打击过他的人,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担任内阁大臣后,往往会寻机报复,这使的各级官员和他产生的矛盾不断,甚至连内阁大臣都与他产生激烈冲突,这些事情没让隆庆帝少烦心。
当年打倒栗人杰的大臣们,辞职的辞职,退休的退休,病死的病死。他也实在无法怎么样做文章,但是该做的他还是会不遗余力的做的。当年弹劾徐阶的言官张齐被罢了官。在栗人杰的努力下,张齐被平反,官复原职。这虽然不伤到徐阶什么,但是在道义上对徐阶影响很大。张齐的平反意味着当年他弹劾徐阶的内容是对的,变相的是一种对徐阶的批评。
而徐阶自己的后院也起火了,他的三个儿子横行乡里,屡有不法之事,当地的官员没有给这位阁老面子,将其三个儿子全部逮捕。栗人杰听说后心花怒放,将他们全部治以充军之罪,这对晚年的徐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栗人杰向皇帝建议,要整肃言官。隆庆帝对这个建议深以为然。每天要他来裁决那些无聊的吵架,那些无聊的党派之争,实在是非常的无聊,还不如去找后宫的妃子。比如夏天这么热,皇帝看奏章看的无聊了,想搞个活动大家吹吹风多好,可是言官不答应啊,要皇帝在闲暇时间去听大臣们讲经说道。比如他的后宫嫔妃多了点,和她们一起睡觉的时间长了点,有大臣就要上疏劝谏,名为劝谏,言辞却直接的很。隆庆帝对此无奈和不解的一塌糊涂,他心想,我做个皇帝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了也就行了,可是不会连我的私生活也要你们干涉吧?宫里的事情都这样,至于出宫游玩的什么什么,你想的别想。什么下江南,什么游塞北,什么与民同乐,什么围猎打兔子等等等等事情,简直是天方夜谈。
所谓整肃言官的计划开始,赵贞吉非常反对,但是这次皇帝和内阁大臣联手,对象也正好是言官,所以栗人杰的行动得以迅速进行。两个内阁大学士为此问题每天都在内阁的里面拍桌子对骂,吵的不亦乐乎。
这个时候李春芳在连上了五道乞休奏疏后,终于被隆庆皇帝允准退休,隆庆帝虽然知道李春芳没有什么才能,但他很欣赏这种从来不让他烦心的大臣,所以对他挽留充分,褒奖极高。他走了之后,栗人杰终于成为了内阁首辅。
内阁的争斗就这样告一段落,这个时候的内阁,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再也不会有争斗了,至少在隆庆皇帝活着的时候,再也不会出现大家吵架拍桌子对骂甚至打架的地步。只要内阁不乱,隆庆帝就可以把权力下放到内阁去,让他们帮自己处理无数的事情,自己也就乐的清闲当一个垂拱而治的悠闲皇帝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