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砍秋头王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天二更到!
——————————————————————“王爷似乎对这回民甚是宽容啊?不怕有人借机弹劾王爷吗?而且这化外之民,是不是能如王爷期望,不再滋事呢?”曾国藩此刻已不由的将自己视为奕詝的心腹一般,所以提的问题也是以奕詝的利益出发为其担忧。
“呵呵,涤生是汉人,我是八旗王爷,涤生以为汉人多还是满人多?”
“从数量上来说,自是汉人要多一些的。”
“是啊,虽然朝廷一直以来将满人的地位凌驾于汉人及其他诸民族之上,但是朝廷股肱不还是以汉臣居多。这样给涤生讲吧,如果要一个民族臣服与自己,不是靠武力、靠威胁就可以的,从元朝的统治就可以看得出来,真正征服一个民族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文化,是同化。”奕詝双目放光,侃侃而谈:“文化就是让他们认同你,同化嘛,哈哈,更是容易。今天你不服我,我就等,等你和我生活在一起,看我写的书,用我制的农具,娶我家的女子,嫁我家的儿男,数十年、上百年后,你不就是我,我不就是你,我们都是一样的了,那你还会反对我吗?”
“王爷高见!”曾国藩脑中一震,奕詝的言论在这个时代无异于平地惊雷。对于他这种一直受奴役教育的士子来说更是震撼。特别是将不同民族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待。
但是,奕詝的话却又说的句句在理,虽浅显,却十分好理解,而且精辟。
曾国藩不得不佩服,面前这个四王爷年纪小小,竟然有如此计较,有如此气度。
“呵呵,涤生,我的话,你听听即可,无须太过介怀,否则就着了形。当下只需协助我将团练一事办好,这云南之事不用多久就可解决,你我也可早日回京啊。”
“是!”
次日,各州县安民告示一经贴出,告示下就围满了人。有的地方因为穷乡僻壤,百姓识字不多,按照奕詝的吩咐,还专门安排了官兵在告示下搭一台子,县衙安排师爷类的人物大声宣读告示内容。
起初这些百姓们无论回汉都还没反应过来这安民告示说的是什么,经过官兵师爷们一一解说,意思是知晓了,可大伙儿都不是很相信。
直到各州县将各地户籍一撂撂的搬出来,开始召集回民前来查证登记,这些个百姓们才渐渐有些信了。
再过了两日,缓慢进行着的安民举措渐渐传遍了整个保山地界,甚至周边的州府也知晓了这事,百姓们的参与积极性才调动了起来,虽然开始有些混乱,但是在奕詝的强大压力下,这事也算慢慢落实下去。
而曾国藩按照奕詝的提点,与保山的一众官僚乡绅们商议团练整改的方略,也在第四天的早晨送到了奕詝的案头。
奕詝对个别欠缺的地方稍微修改后就全权放手让曾国藩去执行了。曾国藩一方面感谢奕詝的信任,另一方面骨子里潜伏的军事才能也慢慢体现出来,为以后办军治军积累了经验。
这些举措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奕詝根据音德布和王成湘抄没回来的档案,对参与到屠杀回民,趁机对百姓搜刮的几个为首官吏、乡绅要么砍头、要么流放、要么关押,一时间在保山的执政当权者中间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搞的这些达官老爷们人人自危。
不多时,竟然有人暗地里给奕詝封了个“砍秋头王爷”。砍秋头,是云南的俚语,意思就是说砍脑壳的。因为以前死囚被砍头都是秋后处斩,所以叫砍脑壳的刽子手为砍秋头的,又同“砍囚头的”音。
当李海小心翼翼的将这个吓人难听的绰号告诉奕詝,奕詝不由笑了起来:“哈哈,砍秋头的,真正有趣。没错,我就是要那些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家伙知道,我就是来砍他们秋头来的。”
李海心里暗暗腹诽,这么难听刺耳的话形容爷爷你,你也不见生气啊,对付起那些捞点油水的官老爷们你却火冒三丈,一不留神就砍了他们的头,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不过这也提醒李海自己,虽然得奕詝的宠,可是在这上面别犯了这位爷的忌。
奕詝不知道李海心里怎么想,可是他在乎的是回民们怎么想,毕竟回汉纷争的根子还没解决。
开矿一事到现在,无论回汉,对招标一事,还没一个响应,想来是都在各自在盘算着利害得失呢。另外安民告示已经落实下去几天了,可还没有桑道三等回民起义头目的反应,既不来接洽和谈一事,也不见继续攻营夺寨,愣是守着那勐廷寨没动静。
“对了,爷,王成湘大人来问过了,那从沈聚成、李正伟两贼府上查抄的银子,共计二十一万三千两。请问如何处置?!”
“哼!想我大清一个八品官员,岁俸不过二十多两,即使是当朝大学士加上恩俸一年也不过三百六十两,而这沈、李两贼不过一个小小八品千总,一个还是没有正职的团练老总,一个黑帮头目,竟然有这么多的身家,算起来比本王爷的俸禄还要多了。好,好得很啦!大清有这样的官吏,洋人怎么不欺凌到我等头上,百姓怎么不要造反!真该杀个干净才痛快!”奕詝恨恨的说道。

这沈聚成正是道光二十五年保山惨案的缔造者,团练“香把会”的头目,所以奕詝称他为黑帮头目。
“爷,息怒啊,小心气坏了身子。”李海只得小心劝慰着。
“王爷在吗?”门外王成湘的声音响起。
“中显吗?进来吧!”中显,王成湘的字。
“标下参加王爷!”
“呵呵,不用多礼,有事吗?”
“禀王爷,衙门外有一年轻人求见,自称是回民,叫杜文秀。”
“哦,快快请他进来!”“是!”
对于杜文秀,奕詝了解不深,只知道他是咸丰年间起义军一支的头目,并建立了大理政权。
不多时,一个浓眉大眼,眼眶深邃,鼻梁高耸,头戴白色回回帽,身材魁梧的二十左右年轻小伙子随着王成湘走了进来。
两人见面,都不由一愣。奕詝愣的是,想不到后世大名鼎鼎的大理起义政权的领导者,竟然是这么英武的年轻人;而杜文秀愣的却也是,想不到大名鼎鼎的“砍秋头王爷”竟然个少年郎,未及弱冠。
不过杜文秀在片刻发呆后回过神来,跪倒在地:“保山回民杜文秀叩谢王爷大恩!”
“杜壮士,快快请起!你这是为何啊?”奕詝赶忙起身上前扶起他来,王成湘本想拦住奕詝,他担心这个不明来历的回民青年不怀好意,却被奕詝用眼光止住。
“王爷,还请为保山八千回民做主啊!”杜文秀七尺男儿竟然泣诉道。
“杜壮士,起来说话。有什么冤屈本王自会替你主持公道,但是你也得起身告诉我原委啊。”
杜文秀想想觉得奕詝说的对,便不再固执,起身对奕詝道:“王爷,晚生乃保山板桥村人士,去年四月……”
听杜文秀悲切的说完整个过程,奕詝不由满怀唏嘘,想不到酿成如今如此糟糕局面的起因小的有些好笑:竟然是保山县板桥村一回一汉两个少年,唱歌互答,嬉闹作乐,汉族少年的一句歌词伤害了回民的感情,两人发生口角,接着打起架来。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纠纷,但这一小纠纷被汉族的民间帮会组织“香把会”利用,借机火上浇油,激化了矛盾,将回汉两族积压已久的矛盾计划,引起大规模的械斗。后来保山县官军与“香把会”勾结,对县城内的回民进行屠杀,四千多回民几乎被屠杀殆尽,同时保山境内各地也对回民以消灭回匪为由进行驱赶屠杀,全县境内差不多有八千多回民被屠杀,这就是著名的“保山惨案”。
而眼前这个叫杜文秀的年轻人上至祖父祖母,下到弟弟妹妹,共十五口人全部被杀害,就连他的未婚妻都被沈聚成抢了去。说到动情处,杜文秀泪如雨下。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因为未到伤心处。
在保山惨案发生后,杜文秀这个以忠君爱国为宗旨的读书人想到不是以牙还牙的报复,而是上访申诉,求得公道。他希望朝廷能主持正义,将凶手绳之于法。所以今年五月他与丁灿庭、木文科、刘义四人进京告状。可是因为投诉无门,到现在都察院接了他们的状子,却一直未给答复。
后来他们听说皇上派奕詝前来云南处理此事,便先行让他单独南下,追赶奕詝的队伍,希望能向他陈述此事。可是他没想到奕詝竟然马不停蹄的向云南进发,杜文秀硬是没赶上。
等他到了保山,已经是奕詝夜宴众人的第二天,安民告示已经张贴到保山大大小小的村镇,他对奕詝的安排处置开始是抱观望的态度,后来见奕詝大刀阔斧的实施安民措施,并严厉处置了屠杀回民的汉人,特别是直接造成他家庭巨变的罪魁祸首沈聚成被枭首,他才感觉到奕詝处理此事的态度与决心,于是冒险前来衙门求见奕詝。
现在这个后来的大理起义军首领,回民领袖,现在还是一肚子忠君爱国的思想,奕詝这么认为着,那么也许他还可滋利用。
“杜壮士的遭遇,本王很是同情。现在贼首已经伏法,不知道壮士可还有其他请求,只要本王做得到,一定尽力而为。”
“王爷,对于您的大恩,晚生不多说了,只要王爷吩咐,某定当竭心尽力。只是晚生希望王爷能给我惨死回民一个公道!”杜文秀抹去眼角的晶莹,沉声说道。
奕詝对于他的要求其实也能理解,古代士子文人重名义,轻生死,他要的是一个说法,那么如何才能最好的满足和他一样的众多回民难者的希望呢。
一个大胆的想法浮上心头,可是皇阿玛那里能通过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