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碎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的碎片
sunline
0、前言
本文题目是《“一”的碎片》,本文试图做的是由一而生、从一遍历、统一于一,当然这四个“一”的含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引发我写本文的灵感来源于尼采(Nietzsche)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SpakeZarathustra)》的第一部(FirstPart),之五、快乐与热情(V.-JoysAndPassions)中的一段(注:是本人自己作的翻译)。
……
Andnothingevilgrowethintheeanylonger,unlessitbetheevilthatgrowethoutoftheconflictofthyvirtues.
如此,你就再也不会产生什么罪恶,除非那罪恶是出自你自己准则之间的冲突。
……
Mybrother,ifthoubefortunate,thenwiltthouhaveonevirtueandnomore:thusgoestthoueasieroverthebridge.
我的兄弟,如果幸运的话,你将拥有一条准则而不是更多-这会使你更容易地度过那座桥。
Illustriousisittohavemanyvirtues,butahardlot;andmanyaonehathgoneintothewildernessandkilledhimself,becausehewaswearyofbeingthebattleandbattlefieldofvirtues.
拥有很多准则会让你出名,但这确实一个艰难的任务,很多人都在废墟中自杀了,因为他们最后实在无法忍受准则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存在的地方!
……
可能是由此才使我产生了将以前的哲学观点统一一下的念头,虽然这是一个几近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但是动力吗?似乎还是不太足,昨天收到网友Purelygrey的讯息,大致是叫我去开导一个发现自己的错误,却无法面对,甚至困惑到时不时冒出自杀的企图的人。那个人在百度贴吧的“道德”吧里发了一个匿名的帖子。根据提示,到百度贴吧的“道德”吧看了一下(注:最后是在Purelygrey于百度贴吧最新发的帖子里面的回帖中找到的)。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实在是太善良了,太单纯了,以致于无法面对由人造成的邪恶,这方面的困惑,我之前也碰到过,而且不止一次,之后当然也不会认为可以一劳永逸地避免了这方面的困扰,为了避免这样的人,发现了一点真实的流露,却由于自己的误解,最终走上歧途,所以写下本文。
当然,我的哲学论述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我的描述方法可能让人看得比较头痛,我的意图可能让人完全摸不着边际。但是,如果是我,以我的方式,将这个理论写下来,最少是现在,以我低微的才华,是很难写成其他的什么形式的,所以请原谅我吧,只能于此给予我真挚的歉意。
当然了,本文不是为那些还在准备或者是已经准备好了,拿本文作为自己的幌子,自己欺骗自己的人而写的,对这些人来说,我只能说抱歉了,因为如此的话,您将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本文的真正含义。
此外本文写下的并不是真实本身,读者最后还必须超越我在本文中下的定义,才有可能符合真实。
下面组织观点的方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都是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相互交织的,请注意“皆不仅如此”这个词在其中是普遍适用的。
本文分几个部分,正如您已经看到了,现在您正在看的是“0、前言”,下面的“1”和“2”是哲学论述,将会是看“3、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认识”的基础,可能绕了不少弯子,但是至少对我而言,这些弯子绕得,还是具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1、存在必有其价值。
“存在必有其价值”里面的“价值”是超越人的认识的。
人的认识中的价值是有正、有负的、而“存在必有其价值”里面的“价值”却并非如此。
任何认识在自己存在的基础上都是正确的,都具有价值,都是真理。
2、一切都有可能。

人所认为的必然,并不是真正的必然。
人的认识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
人的认识的基础不是固定的,它会变化。
人是不能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人只能从事物的表象中认识事物,这个事物的表象可能不是事物本身。
事物的表象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
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础不是固定的,它会变化。
人的认识的基础与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础的界限是模糊的,正如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一样,界限两边的可以在一定基础的变换上相互转换。从真实上看,既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既没有人的认识的基础,也没有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础,有的只是统一。
不仅仅是主观,客观也是人的认识,同样也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即使是人所认识的空间、时间、因果等及其由生出它们的和由它们所生的一样都是人的认识,随着基础的变化,它们必然变化。
在不同的基础上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表象。
举个例子来说,就可以是:
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事物,可能获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看同一个事物,可能获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在不同的基础上,看同一个事物,可能获得不同的表象。
……
不能用自认为的必然来替代他人的可能。
发展是没有极限的。
本文所述的理论也是认识,同样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同样是表象。
好,上面的论述是下面即将展开的论述的基础。
3、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存在在一定基础上的,而这个基础是变化的,人自己甚至连都这个都没有真正地知道,在此基础上可以说,人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在某种方面上,可以表现为无知。
理解,使用一个表象,例如能力,而不使其成为一个负担,人的认识里面的善恶之分,产生,这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于如何理解、在于如何使用它。
无知同样也是人的认识。
由于人的无知,人的探索及其后果呢?难道不是同样也是人的认识吗?
对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当然对他人的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些都是人的认识。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对待人的认识并不在于事物的本身,因为这只是表象,而在于理解、在于如何使用它,你可以去探索其存在的基础、联系等等,但请记住,人所认为的必然,并不是真正的必然就好。
人不会欺骗自己,但是会误解,而误解认识存在的基础只是其中之一……
天生确实是会掉下馅饼的,这同样是一个可能,但是,如果看见这个馅饼的人不存在了的话……
4、总结
真实是包容一切的,一个理论如果符合真实,那么它自然可以包容一切。
从本理论可以发现唯心和唯物之间、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以实在论-独断论的方式,利用着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论证,以那些永恒真理为根据,先验地描绘了世界的起源及其优异的属性(见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康德哲学批判)和康德的认识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对立,和本文叙述的理论一样,这些都是人的认识,都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都是一个个可能,都是真实的流出,都是事物的表象,不可能包容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所以必须被超越,这是一个发展的进程,其本身即符合真实,“无极化境”却不仅仅如此……
有不少东西在我其他的文章中已经论述过了,这里就不论述了,或者论述地比较简单,敬请谅解。
上面有一部分是由康德的认识论而出的,但并没有固定于此,是理论更加统一一点,包容性大了一点吗?……
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