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汉化匈奴第二篇--八王之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到这个汉惠帝,历史上给他的评价是两个字:白痴。
在早期,他也确实有两个经典笑话流传:一则是曾经路过皇家华林园,听到里面蛤蟆的叫声,感到很新鲜,便问左右随从:“这只蛤蟆为什么会叫啊?为公?为私?”
另一则则是由于天下饥荒,百姓多有饿死,他听说后,很认真地说:“他们怎么不吃肉粥呢?”
但同是这个皇帝,被皇后弄权,导致家国破碎后,晚年被逼的流离失所,被当作政治工具利用而陷入八王争斗中时。有一次大兵冲到皇帝身前时,嵇康(广陵散的作者)之子嵇绍以身护帝,惨遭乱兵杀害,血溅帝衣。后来宫人想拿他的衣服去换洗。他说:“上面有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提到的“为嵇侍中血”,讲的就是这个典故。
由此看来,惠帝并不是天生白痴,他也有思想,有自己的爱憎。只是长期幽闭宫中,让他心智没有得到开发而已。
两晋前后,衣冠人物,琳琅满目。或赋诗清流,或啸聚山野,或激扬文字于朝堂,或纵论玄学于草根。
朝野上下,蔚然可观,远的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近的有夸富的石崇,傲才的潘岳,文采斐然的陆机陆云兄弟;第一个称钱为“孔方兄”的鲁褒;诗书传家,公侯满门的江南王谢两大家,不一而足。
这实在是一个文人荟萃、风华耀眼的时代,又是一个动乱不堪、书生命贱的年代。
回到正题,却说宇量弘厚、明达好谋的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时,遗言由国丈杨骏及两个弟弟杨珧、杨济共同辅佐痴傻儿童司马衷。
但皇后贾南风不是个善主,她的权欲极重,不甘心被杨家所抑制。
于是在第二年,即元康元年(291年),串通殿中中郎将孟观、李肇,黄门太监董猛,密谋除去杨骏及太后。为取得胜利,他们起初想邀德高望重的汝南王司马亮在外举兵讨伐杨骏。
但司马亮胆小,不敢发兵。于是只好又去邀集楚王司马玮。司马玮也是个权力迷,欣然答应。他又去联合淮南王司马允,共同举兵。
三月,辛卯日,贾后发动袭击,让晋惠帝写下废除杨骏一切军政大权的诏书,命令安东公司马繇帅殿内武士四百人包围杨骏府第,楚王司马玮带兵守住殿外的司马门。
杨骏闻变,马上召集百官商议对策。
太傅主簿朱振说:“这一定是阉人们替贾后设下的阴谋。杨公您只要派兵烧隔云龙门,打开万春门,引东宫及外营兵马,拥皇太子入宫面圣,借皇上口令搜查首谋的奸人,那些狐疑不决、首持两端的人一定会倒向太傅您这一边,情况自然解危为安。”
然而懦弱寡断的杨骏却说:“云龙门,三国魏明帝所建,功费甚大,少了可惜。”
由于他平时缺乏威信,又没有什么名望。侍中傅祗见他半死不活的样子,明白再站在这一队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对在座的百官说到:“我们还是去宫里看看情势如何吧。”率先跑路了。
其他人见他开溜了,也立马一哄而散。
杨骏被冲进来的乱兵从马厩里拖出来,乱刀砍死。家婆杨太后也被贾南风送到金墉城,活活饿了八天才死。
政变的成果是:司马亮入朝做太宰,与太保卫瓘共同处理朝政,司马玮为卫将军,掌管京城禁军,司马繇进封为王,担任尚书左仆射,其他参与者全部授封。
可是好景不长,汝南王亮和卫瓘无法容忍楚王玮的刚愎好杀、横行无忌,便想夺他的兵权,让他回自己的封地。
司马玮得知后大怒,跑去找到贾南风,诬陷两人阴谋废后。贾南风本来就怨恨卫家人。听说要废了她。更是一跳三尺高。立即借惠帝名义,命令留守京城的淮南王司马允、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联名废除太宰及太保官职,受牵连的还有清河王司马遐。
楚王司马玮却借机杀了他们二人,但几天后,他自己却也被突然发难的贾南风所杀。
内外扰乱,朝廷讻惧,不知所出。
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这才仅仅是开了个头。
贾南风掌握了朝中大权后,又起了谋害太子司马遹之心。
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贾南风诡称皇帝召见太子,派贴身宫女陈舞灌醉了太子,诱使他在迷迷糊糊中写下了大逆不道、意图篡位的文字,没写完的部分,贾南风亲自补充完整。
虽然在朝中所有大臣联名保奏下,太子一家得以免死,但在东武公司马澹的押送下,和妃子们及三个儿子臧、尚被送往金墉城。
贾南风改立司马允为皇太弟。
这时,另一个野心家又浮出了水面。这便是赵王司马伦。他此时官拜征西大将军,驻守在雍州,这是一个生性贪婪狡诈之徒。
自从太子被废,朝野内外,人情愤怒。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等人秘密商议废除贾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找到了赵王伦。
赵王喜出望外,正要答应,他的亲信孙秀却道:“大王别急。太子聪明刚猛,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人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原本是站在贾后一边的人,因此即使助太子复位成功,万一太子翻手为云,后果不堪设想。楚王就是摆在眼前的例子。

我们不如施缓兵之计,拖延下去,贾后迟早会对太子下毒手。到时,我们再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废了贾后。这样控制朝政,才能万全且易如反掌。“
赵王伦深以为然,于是实行反间之计,四处散步谣言说宫内有人要联合起来废后,迎回太子。
贾后坐不住了,便派太监孙虑毒死了太子。
赵王伦见时机成熟,立刻与右卫佽飞督闾和约定在四月癸巳日,里应外合发动政变,同谋的还有梁王司马彤、齐王司马冏。
到了三号这天夜里,司马伦矫诏开门夜入,陈兵道南,遣翊军校尉、齐王冏帅三部司马一百人,排阁入宫。华林令骆休为内应,将惠帝扶到东堂。于是废贾后为庶人,将她幽禁于建始殿。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伦直接废掉晋惠帝,自立为帝,然后大封天下,滥赏爵位,连牵马的奴仆都能封侯。每次上朝,鸡鸣狗盗之徒都穿得冠冕堂皇,立于宫廷上。当时民间有句谚语,“貂不足,狗尾续”。
他的称帝引起了分封在各地的王侯们的极大不满,也给了很多觊觎皇权的亲王们一个口实。
镇东大将军齐王冏首先发难,他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一同起兵,经过一番大战,三王杀了赵王伦及孙秀。重新迎回了晋惠帝司马衷。
战后齐王冏被封为大司马,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河间王为太尉,常山王司马乂为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卫左军,新野王司马歆为镇南大将军,广陵王司马崔为侍中、尚书。
河间王司马颙觉得没有捞到更多实惠,于是心生不满,又联合被改封为长沙王的司马乂起兵杀了最大赢家齐王司马冏。
但司马颙居然仍然没有得到好处,朝廷大权落入了司马乂手中。
于是郁闷的河间王只好再次联合成都王讨伐司马乂,但是原本看来最微弱无势的司马乂居然屡败二王,战争朝着二王极端不利的方向发展。
就在他们准备认栽,打算退回封地以求自保时,历史却来了个大翻脸。
留守京城的东海王司马越和禁军将领朱默,趁夜混入宫中,捉住了司马乂,用火将他烧死。并请二王回京城收拾烂摊子。
司马颖被任命为丞相,但他不敢呆在京城,而是选择了住在封地邺城,遥控朝政。司马颙被任为太宰,居住在长安。司马越为司空,驻守京师洛阳,负责具体政务。
304年,司马越感觉总被成都王牵制,干得很不爽,于是也假传圣旨,发动了讨伐成都王的战争。结果不自量力的他接连被打败,最终无奈逃离京城,跑回了封地。
成都王司马颖索性派大将石超将晋惠帝劫持到了邺城。
这时,河间王司马颙的大将张方乘虚占领了洛阳。
不久,安北将军王浚和司马越的弟弟东嬴公司马腾联合进攻司马颖。司马颖大败,便带着皇帝跑回了洛阳。张方当然对送上来的肥肉毫不客气地收下。他逼着司马颖和惠帝迁居长安,接受司马颙的管辖。
就在这一年,曾受过司马颖恩惠的匈奴王刘渊带兵南下。名为救驾,实则开始了争霸大业。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带头围攻河间王司马颙。
但司马颖的部将公师藩和汲桑等人又攻下了邺城,也打跑了司马越的弟弟平昌公司马模。
司马颙抵挡不住各方诸侯的猛攻,丢下晋惠帝,匹马逃入太白山。司马越重新迎接晋惠帝返回洛阳。
司马颖则趁乱北渡黄河,逃往朝歌。但在九月被抓回邺城,此时邺城落入了倾向司马越的刘舆之手。十月,刘舆担心邺城的不轨分子利用司马颖的影响力再次兴风作浪,便将他秘密杀死了。
司马颙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司马越派人进山找到了他,说让他回来当司徒。司马颙信以为真,坐着马车乐颠颠地往京城赶。哪知在新安附近,就被已封为南阳王的司马模派亲信梁臣半路截杀,生生将这个河间王掐死在车里。同时丧命的还有他的三个儿子。
同年十一月,晋惠帝也终于被司马越用饼毒死。惠帝的二十五弟司马炽被立为皇帝。即晋怀帝。
不久,司马越病死。
而这时,已经是中原鼎沸,群胡竟起了。
永嘉五年,匈奴王刘聪派大将军呼延晏、始安王刘曜、王弥、石勒等围攻洛阳,晋怀帝和其他王侯大臣或被俘、或被杀。衣冠士族纷纷渡江南下,依附于刚刚继承父爵的琅琊王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东都沦陷。
原吴王司马晏的儿子秦王司马业在得到怀帝凶信后,便在长安即皇帝位,是为晋愍帝。
可惜他也是个短命王朝。三年后,即316年,刘曜围攻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从此,中原大地,群丑纷舞,江东一隅,新亭垂泪。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