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国运国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明的国运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就已经被改变过了,那一战整个京城毁于大火之中,只有当年钦天监的监正戈承科夜观天象,预料到大难已至,教一个弟子带着他的一点心得离开京城,根据戈承科记录的天象,最后一战的前夜,天象突然巨变,原本大明耗尽的气数突然有了生色,流贼李自成本的命星破军本来光芒四射,在那一夜被贪狼入侵,变的暗淡无光因此,我们推算出有人强行改变了大明的国运。而根据历代监正对大明国运的推算,每隔若干时间,大明的国运都会面临被终结的国难,这个速度,自崇祯十七年来,越来越快了,先是第一次的三百年,第二次的一百五十年,第三次的一百年,第四次的四十年,最后一次是二十年前,这一次只间隔了二十年,而我的身体也是二十年前变成这样的。”
“二十年前,大明,瘟疫,是那场瘟疫?”我低头想了会,失声说道。二十四年前,正是余老道将我从死人堆中检出的时候,想不到,二十四年前那铺天盖地的死亡浪潮,竟是国难。
“原来,学生举家竟是死于国难。”我喃喃的说道。
“二十年前,瘟疫突生,死难者四百余万,乃是数百年来不曾遇到过的大劫。”提起当年之事,宋安澜竟有了几分笑容,只是在我看来,那血肉模糊,黑气缠绕的笑脸比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让人毛骨悚然,更不要说这张脸上的微笑了。
“这瘟疫,可是钦天监一手造成?”我轻声问道,双手却已紧握,只等宋安澜答应,就要上前和他拼命。
“呵呵,小子,想拼命了吗,我堂堂大明钦天监正,又怎么会去残害自己的百姓呢,小子,二十年前,除了这瘟疫,却也有举世知名的大难,你可曾知道?”宋安澜问道。
“如此说来,却也只有三佛齐的海啸算得上是惊天的大难了,一场海啸竟死了九十余万人。、。”我突然想到当年这世界头号的新闻,忙说了出来。
“正是此事,那海啸由老夫一手造成,九十万人,哈哈哈,称得上是当代第一的屠夫了,哈哈哈。”宋安澜哈哈笑了起来,笑声中却满是苍凉之意。那嘶哑的声音配上他身上不停长出又枯萎的血肉,真是恐怖之极。我看的胆战心惊,暗暗祈祷三清庇佑这个老头子不要疯了才好。
“我的老师,大明永平年的玄学第一人,林复一先生,四十年前,死于大明第四次国难,那一次的国难,来的比往常都要快,那一年,大明全境连续降雨三个多月,江河湖泊多有泛滥绝口,黄河长江先后改道,我那老师带领钦天监百名生员,并天下奇人异士一千余人前往北疆,从此一去不返,而大明的水患也在他们前去北疆之后的一个月里慢慢退去了。我宋安澜何德何能,哪里担负的起钦天监的重任,如果不是大明永平一代的玄学先贤们都死在了北疆,又怎么能轮得到我。”
“老师是说永平一代的玄学之士都死在了北疆?”我问道。
“正是,他们的命星在一个月里先后坠落,是以我知道他们已经死在了那里。”

“那么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大水退去呢?先生可曾前往北疆一探究竟呢?”
“当年我能力不足,无法打探,而朝廷对于此事,封锁甚严,等我学得玄学奥义之后,再算当年之事,却是一片云雾,竟算不出什么来,我细细的将同去的上千人一一算过,结果却是相同的。”
“如此说来,老师又是怎么知道国难的事情呢?”我问道。
“我那老师临行前留给我一封信,算得四十年后,第四次国难就会来临,我正是他选中的度难之人,因此当年我并不曾跟随老师前往北疆,信中详细的记载了大明思宗以来的国运变化,以及历次国难的原因。”宋安澜答道。
“噢,那么老师可否告知一二呢?”想不到大明立国六百年,竟有如此之多的国难,我一时好奇,赶忙出声询问。
宋安澜慢慢的说道:“严格来说,国难始于崇祯十七年,乃是兵灾,史书记载流贼与建奴里应外合,谋取我大明江山,思宗皇帝与三千皇族率各路勤王兵马与流贼李自成战于大明门外,血战三天三夜,整个京师陷于一片火海之中,双方同归于尽,而建奴也因失去了流贼的接应而退回关外,适逢天降暴雪,建奴又失了辎重,是以尽数死在辽东的寒冬之中。然而正式确定国难却是在通顺八年,也就是一百五十年后,有天火从天而降,又有无名大火从地而生。之后一百年,也就是昌乐初年,有西夷百万,自海上而来,船坚炮利,杀人如麻,大明水师与之战于福建,一战尽没,西夷半年而掩有江南,兵锋直指京师,大将军赵峥力挽狂澜,与西夷决战于京城之外,三战而尽破其军,遂复有江南之地。六十年后,水灾泛滥,百姓失所。然后就是二十前的瘟疫之难了。”
“为何,学生从来就不曾在书中看到过这些灾难的记载?”我问道。
“历史,向来都只是当政者的工具,朝廷有意掩盖,史书不过一带而过,像那西夷进犯,只是轻描淡写,说有贼乱于东海之滨,大将军赵峥率军三万尽除之。那瘟疫更是说的轻松,只是推说是流感罢了。”宋安澜摇摇头说。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诸位钦天监的先贤们是如何改变大明的国运呢,国难竟能凭着人力去更改,真是匪夷所思。”我问道。
宋安澜沉思了一下,说:“这个,我只能告诉你四十年前的事情,因为到今天为止,没有人知道他们用了什么办法,因为知道的每个人都死了。”
“历史上做这件事的每个人都死了,但是我却没有死,你不觉得奇怪吗?”宋安澜这时抬起了头,直瞪瞪的看着我。
“老师自有通天的本事,哪里会死呢。”我被他看的发毛,赶紧大拍马屁。
“我没死,不是因为本事大,是因为我偶尔得到了武安君的手书。”
“武安君的手书,武安君死了有两千年了吧,他的手书怎么可能还留在人间?”听到宋安澜说自己拿到了武安君的东西,我不禁大吃一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