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玉魔(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金国的章则段、秦觅、杜艳一队人在穿越丛林时确实是遇到袭击而全部罹难,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拥有“玉魔”的杨程林了,那就从他的父亲杨孝儒说起。杨孝儒本是出身于木国杨家岭的富裕人家,后因父亲好赌而欠下一**的债,因怕家人责怪而离家出走不知所终,杨孝儒的母亲只好变卖家里的土地和房产勉强把债还完,从此杨家家道衰落,那时杨孝儒可是村里唯一的求取了功名的人——秀才,但因家道衰落没有资金支持他继续求取功名,于是只好向购买自己家地的新地主租种了几亩薄田,所得微薄的收入勉强糊的住口。母亲对父亲的行为感到非常失望,整天以泪洗面,再加上体弱多病,又无钱看医生,没多久便撒手离开了人世,草草葬了母亲之后,杨孝儒便收拾行囊去投奔他的岳父,他的岳父本是一个势力的人,看到他如此家境,便不承认和他有这门亲事。一气之下,他便离开了原本属于他的土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地方。
(原文发表在起点中文网:http://www.xiaoshuodaquan.com)
这天他走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百草丰茂,清澈的溪水顺着山下的峡谷哗哗的流淌着,冲刷着河里的各色石头,过往的人都挑着很重的担子,也许是因为山路难走,到外面一次不容易,所以他们挑的东西都很重,大概有四五百斤。有一位老者也挑着很重的担子,俨然他的身体已不如年轻人了,所以被别人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杨孝儒急忙走上前要帮老人挑,老人说什么也不让,杨孝儒坚持为他挑,没办法,老人只好同意,非常谢谢这位年轻人的助人精神。通过聊天,老人得知了他的身世,老人说:“你现在到处漂泊也不是一个事,不如先到我家,正好现在是收获的季节,我家缺干活的人手。”
杨孝儒回答道:“打扰你们,那怎么好意思。”
老人说:“什么也别说,挑完这趟,你跟我回家就是了,我看你是一个很勤快的人。”
就这样杨孝儒到了老人的家里,原来老人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看杨孝儒勤快老实,于是就把召了他做上门女婿。
杨孝儒发现山里有好多玉的原石,外面虽然很贵,但是山里却没有人要,他们都是用那些原石垒房子茅厕,真是可惜啊!所以杨孝儒每次出去都挑几块玉石去卖,日子渐渐的好起来了,婚后,老人的女儿冰蝶为杨孝儒生了一个儿子就死了,杨孝儒万分悲痛,心想:老天为什么这样不公,把灾难都降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他把心血都用在自己的儿子的身上,希望儿子能长大成材,不要再像他那样一辈子受苦。他把卖玉石挣到的钱用来给儿子请最好的老师交他儿子法术。儿子杨程林非常聪明,法术一学就会,而且能举一反三。

杨孝儒在一次找玉的过程中,发现峭壁上有一个黑点,好象是一个山洞,于是他就找来绳索绑在峭壁顶上的大树上,顺着绳子爬到洞中,发现石洞中原来是另一个世界,到处是用玉石做的器具,甚至整个山洞都是在一块玉石上开凿的。以前里面肯定住过人,但是现在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
突然他发现一块玉板上似乎有文字一样的符号,杨孝儒仔细辨认了一下,好象是已经灭绝了的精灵族的文字。据传说很久以前精灵族和人类比邻而居,相互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后来半兽人占据了这块土地,人类和精灵都被驱逐了出去。精灵族沿着树林迁向了西北,以后再也没有了消息。而人类团结起来,终于消灭了半兽人,重新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几万年。
依靠自己以前的知识,杨孝儒读懂了玉板上文字的大意:远古的某一天,通红的天上落下一块透明无暇的玉石,其中有人的形状,精灵族把它视为圣物,并且拥有神奇的力量等等描写。杨孝儒高兴万分,在洞**里四处找那块玉石,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这下可把杨孝儒给急坏了。他想:“难道精灵们迁徙的时候把它带走了?应该不可能啊,如果圣石带走了,为什么不把这块石板带走呢?此地一定是精灵族的圣地,从石板上的精灵文上看,他们也有返回来的意思,并且没有提到带走圣石的事。”
杨孝儒断定圣石一定还在洞的里面或者附近。俗语说“一人放物,十人难找”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没有找到,但是杨孝儒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他把在洞里找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器物或石板放在一起,仔细的琢磨它们的意思。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块金杯上找到了关于圣石的详细记载,杨孝儒推断这个杯子应该是祭祀用的圣器。大意是:周天红若火烧,巨大的流火伴着震耳欲聋的雷鸣坠入峡谷,先知颛臾告诉人们那是神的告谕,于是命人到峡谷中挖取之,得一红弓、一无暇玉石,皆耀耀生辉。先知命人们建造巍峨的殿宇来供奉之,于是人们就在风水最佳处建造圣殿供奉圣物。盛大的祭祀仪式,美酒、三牲、各种乐器齐奏,先知斋戒念诵咒语,包括各种娱乐活动,祭祀活动长达三天三夜。并且杯上还记载了当时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到这里乞求上天的保佑,峡谷里的水也被认定为是圣水,沐浴峡谷里冰冷的水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而升入天堂,不然的话要到十八层地狱下受苦,特别是每逢祭祀之日,这里的朝圣者更是磨肩擦踵,盛况空前。
“风水最佳的地方,风水最佳的地方……”杨孝儒不停的重复着这句话。他看了看周围的地势,决定第二天清早再来查找风水最佳之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