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上学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历了太多无知与茫然失措的想念,我终于要上学了。上学是个隆重的日子,对于勤苦劳作的农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盼望儿子有出息更有意义的事了。一年四季汗流浃背才得以糊口的农人知道,只有儿子出人头地了才有他们拨云见日的那一天,而这是要通过孩子们无比勤奋的苦读才能达到的。他们是多么愿意被“学而优则士”、“衣锦还乡”这样的梦想所迷惑呀!民间到底流传着多少“贫寒书生中状元”这样动人的传说呢?又有多少戏剧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状元及第”这样吊读书人胃口的故事呢?
我曾到过全国好些地方,我深深地知道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说,这种重视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很多国家所没有的。有时,我在想,是不是贫穷使人更加重视教育呢?是不是贫穷使人更清楚知识的宝贵呢?也许,一种暴发的富裕确实曾抵挡过知识与教育的加盟,但长远看来,哪一项持久的富裕繁荣不需要知识与科技的长足进步呢?确实,贫穷与富裕都能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与文明的不可或缺,只有处在两者之间转型阶段的暴发心理才无知地蔑视知识与文明。在这样的时候,“脑体倒挂”,“知识无用论”的荒谬当不该对我们健全的大脑构成任何冲击。如果冲击甚至震荡了,那也只能说明我们大脑受到的教育是何等贫乏啊!
确实,读书在什么时候有错呢?如果说曾经错过的话,那也是在一种近视与无知的背景下发生的,是被金钱冲昏了头脑的时刻发生的,是在盲目狂热的极权崇拜与造神运动中发生的。只要我们仔细回顾一下“焚书坑儒”的悲剧,回顾一下德意志法西斯的“焚书”运动,再回顾一下“文化大革命”对知识文化的摧残,我们就知道,一种狂热与盲目,一种疯狂无知的崇拜曾对知识文明深恶痛绝并洗劫过。幸运的是,文明历史的进程并不会因疯狂的无知停滞不前,相反,它让人看清的是愚昧穷凶极恶的嘴脸。
贫穷的农人对知识的看法是令人敬畏的,实际上,正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期待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在他们单纯的心里,他们只求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他们对知识寄予的厚望将远远超过许多处在优越环境中的人们。可惜的是,他们的厚望大多寄托在下一辈身上,他们只会用牺牲自身幸福的方式来换取下代人的幸福与安逸。在他们看来,拥有知识文化就意味着拥有安逸与享受,意味着可以摆脱“脸朝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显然,正是这种朴素而坚定的认识使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以此换得下一代人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地筹措钱财,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儿女们得到较好的学习环境,并获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啊!想起来,我就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之中,父母用那双天天和泥土打交道的手养育了我。他们没有太多幻想,他们只渴望看见我用知识的脚步走离故土,走向安逸与幸福。
我是多么深切地记住了入学那一天啊!我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帝王,他们用那么隆重的仪式表达她们的使命与期盼。父亲除了务农外还兼做衣服,是个远近闻名的裁缝。他在我上学前一天就为我缝制了一个花花绿绿的崭新的书包。书包是用一块块剩余的布料缝合起来的,看起来就像小人书中的小丑。我斜挎着它上学时,它总是遭到大人们善意的嘲笑,这曾让我多么尴尬与不安啊∈导噬希『⑹遣换嵝罢飧鑫逖樟氖榘模喾矗挥邢勰接氲貌坏降募刀省K峭家园镂冶呈榘涎伲蛭芄坏玫侥敲炊嘞勰降难酃猓踔粱够岬玫郊刀实墓セ鳌S捎谖矣檬榘A舜蠖嗍∨笥眩虼宋揖醯谜庵止セ骷蛑本褪且恢秩儆耍竞扯涣宋医景恋男那椤5比唬捎谑榘昧撕眉缚榕瞬庞玫幕ú迹以诖笕思靶∨⒀矍氨悴幻饩A澈於嗔恕?br/。
上学前一天晚上,我便在新书包新铅笔带来的快乐中度过了,回想起来,当时的感受就仿佛除夕夜一样幸福。怀着美好的明天就要降临的信念,那种腮边含笑、一枕温馨的甜美至今余味犹存。第二天一早,我便迫不及待地起来。田野的鸟鸣显得格外欢快,大人们对我也似乎格外亲切,我简直像童话中的小王子一样,所到之处都受到礼遇。我和初入学的几个小朋友一样成了小村庄里的热门人物。“今天是我们的日子”,我们都这样想。
这种感觉在早饭前就得到了印证。妈妈大大方方地把两个放在碗里蒸熟的甜蛋端到我面前,对我说:“把这蛋吃了,吃了就更聪明了,也就要发奋读书啦!”在如此郑重其事的交待面前,我吃得不是滋味,仿佛刘邦勇赴鸿门宴一样。然而,这碗“聪明蛋”还是要吃的,虽然这种压力并不讨人喜欢,但我却只能接受下来。毕竟,那个年代的蛋还是珍贵的,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我深深知道,这时我要不吃,我就只有等到生日才有机会了。

吃完“聪明蛋”,我便别无选择地进学堂了。进学堂是小孩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意味着我可以大部分地逃避体力劳动,也意味着我可以部分地不服从爸妈的命令,因为我又多了一个更有威信的顶头上司,就连爸妈也要乖乖地听她的话。
这位“顶头上司”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幼儿园、一年级与二年级全部课程的老师。生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幸运的事啊!至少我还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启蒙老师是谁,可如今还有谁能够如此清楚地认定他的启蒙老师呢?按现在的说法,我的启蒙老师既是校长、教务主任,又是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各科的科任教师。她一人掌管着那个拥有三个学年段的学校,既是幼儿园园长,又是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总之,她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生命了,校舍和所有学生都是她一个人的。
这是何等自由的一种环境啊!且不说三个年段的学生加起来不足三十人,就单说校舍的面积,也是够诱人的。上下两层阔大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坐落在山脚下,山上有茂密的树林,校舍两旁有许多遮天蔽日的大树。二楼住人,一楼是教室,教室前是宽阔的晒谷坪,晒谷坪前边是一条四季流淌的清澈的小溪。晒谷坪侧边是一座长方形的大仓库,它紧挨着教室的侧面,这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得和谐温馨,也显得舒适与惬意。它不像现在的许多校舍,孤零零的一栋栋高楼,不仅显得单调,而且给人苍白乏味的感受。
地面的空间多了,加上粮仓与稻田带来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加上四周树林浓荫的娴雅感受,那么,其间的自由就可想而知。这种自由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极度放松的闲逸与自得。说实在,这个三十人不到的复式学堂并没让孤单的老师感到疲累与紧张,也不会感到孤独与痛苦。从仅有的三任教师看来,他们都是游刃有余,身心愉悦地从事着他们份内的工作。在课外,他们不仅备受村里人的热情款待,而且也格外自由。
从我隐约记得的印象看来,第一任是个正当壮年的青年男教师,他给村里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他能吃生萝卜。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毛孩就吃惊地看见他把一条大萝卜拿到小溪里洗,他用一根筷子把皮刮干净就大口咬起来,他吃得津津有味的神态让我们傻愣了好久。后来,村里人还讲到他的另一项爱好——捉鳖。村里人把鳖叫做“圆鱼”,那时,村中小溪里盛产这种动物。据说,它咬人从不松口,除非把它的头砍下来,小孩自然是害怕这种会咬人的怪物的,因此我们便无法理解把手伸进石缝或洞**里捉鳖的可怕行动。
后来,这个留下“爱吃”名声的青年人调走了,换来的是一个跛脚的四、五十岁的白发男老师。他脸很白,教学很严。大概是因为他行动不便的缘故,他没有住在校舍二楼,而被安排在校舍邻近的一栋老木房里。老木房前是一道窄小的田埂,而我家就在老木房正对面。每天一早,我便看见他一手拿着课本与戒尺,一手提着一个两只耳朵的闹钟一瘸一拐地从对面老木屋前的田埂上走出来。这时,我便听到“喔”的一声起哄,一群在晒谷坪玩闹的学生便争先恐后地躲进教室里去。
由于他走路不快,加上这种醒目的残疾,他在小学生眼中没有太大的威信,相反,有时反而会被调皮捣蛋的学生嘲弄得下不了台。我哥哥和堂哥都是他的学生,他们一伙人就曾集体罢课与逃学过。我也曾听过他们热烈地讲述着逃避了老师惩罚的好气又好笑的故事。由于老师赶不上学生以至于让每一次惩罚落空的好笑故事总让我觉得有点笑不起来,甚至还有种可怜的感觉。
好在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过了两年,这位可怜的老头就被调走了,也可能是退休了。要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听说她刚结过婚,就住在邻近的村庄里,她来到这里是她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而我恰恰正要入学。于是,她便成了我的第一位老师,而我则成了她的第一任学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