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踏浪伏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章节更新光启二年三月四日,新罗武州南海上,儋罗岛。
这里的海水看上去是那么的轻缓舒展,纯净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又显得那么的恢宏艳丽。海水深深浅浅的呈多种蓝色,交汇成一股逼人魂魄的力量,足以勾起人亲近大海的**。
儋罗,即耽罗。后魏书称“涉罗”,北史,隋书百济传称“聃牟罗国”,其他还有耽浮罗,托罗,屯罗等称呼。岛上生活着数千户儋罗土人,当家、谋生主要靠妇女。其中“海女”算是最典型的“职业妇女”了。她们常要潜入水下沿峻峭的礁石采集贝类、鲍鱼、海参和海螺等海产品,而男人们却留在家里照料家务。
随着一支来意不明的大船队近岛停泊,打破了他们原本宁静的生活。
海面上约莫三十余艘大小不一的海船,组成的船队一字排开。在向他们冷冷地窥视的。还有十余艘在岛的四周游弋,追捕那些四散企图逃离的儋罗小船。
那些船形状希奇古怪:或是全身蒙蔽,如果不是还有几支桅杆高高耸立,真会让人以为只是个漂浮着的大木盒。
或是船身两侧排桨无数,犹如一只只巨形的大蜈蚣。
还有几艘长十余丈,高数丈。船身如城如垒,楼高墙叠。宛如一个会移动的城堡。
船虽千奇百怪,可所有的主桅上皆悬着一面大赤帜,书着金黄色的三字“踏浪军”。其中最大的一艘“其壮如楼”的巨船桅高二十余丈,悬着五丈赤旗。绣着金字。
左行七字:踏浪行军大总管。
右行四字:侵略如火。
中间是一个斗大的“路”字。
船镂着“伏波”二字,染成白色。
这艘“其壮如楼”的巨船,正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楼船”。这艘“伏波”号正是“踏浪军”的中军司令船。
海州军议司的副指挥使路炯,穿着紫色绢帛甲,头带束银冠,端坐于船厅胡床上。两名近侍捧刀持槊站于身前,十余名参谋官和内卫官环列在后。
还有二十余名泊主各据坐于两厢的马扎之上,其中有几个高鼻深目,肤色煞白,犹如妖魔。他们的盯视,更是让跪于厅中的三个儋罗人颤罹不止。
“尔等顽戾蛮夷,居然还问上国天兵因何而来?”路炯冷冷地说道。
“仆等愚昧,一向奉谨天朝君父。盼大将军明辨!”领头的一个儋罗人幞头长袍,打扮如唐人模样。还说得一口的唐话,虽说音略怪异了一点,但说的还甚是清楚。一口一个天朝君父,以臣属自居。说话间,还向前匍匐几步,一付受了莫大的冤屈,希翼自辩的架势。
“呸!滚下去!”路炯怒不可遏,拿过边上的茶盏拨了那人一头。
“呛!”地一声,路炯身前的近侍拔刀以示。
“无礼!退后!”持槊的侍卫也喝道。
“诺!诺!”那儋罗人唯唯而退。
海州的踏浪军靠近儋罗岛,就给儋罗人觉了。在船队抛锚、联络的工夫,岛上已集结了千余人。皆穿皮衣,持铁矛木盾与船队相峙。还遣小舟载使者来询问。
使者开始还不亢不卑地询问踏浪军是不是大唐的水师,自称儋罗是大唐的属国。受过大唐的封册,麟德二年(665年),耽罗的使者与新罗、百济、倭国三国使者一起,随唐高宗在泰山祭祀。
路炯看了着他的作态,冷笑不已。如果不是秦隽扬在出前和他细谈过。说不定还真给蒙骗了。
使者着大唐服饰,言谈唐语,进退唐礼。显得温文而雅,有礼有节。中国作为中原大国,向以文明自诩。但周遍的小国和部族一个比一个狡狯,早摸清了中国人的心思。都暗自培养一批人学习中国的语言、礼仪、文化。
中国动乱,“邻居们”就来混水摸鱼。中国强盛,“邻居们”就派使者来进行蒙骗,骗取财物、技术和拉虎皮做大旗。
如日本,公元6o7年,倭使者小野妹子(注:性别男),携国书出使中国。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忙着,没跟倭人作。但倭人来转了一圈,知道了两国还是有差距地。
6o9年,小野妹子再度使中国。这次国书中的称谓有了变化,称“东天皇敬白西帝”。这封国书隋炀帝根本没看。小野妹子第一次访华后,隋炀帝对鸿胪卿说过:“再有此等无礼之事,不必呈朕观看。”但倭人还是觉得自己也不算很差。
66o年,三国之乱。大唐不胜其烦,出兵平叛。唐灭百济。百济王室唯一漏网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引倭人数万回百济。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率6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内的百济、倭人联军。
唐将刘仁轨、杜爽带领战船17o艘列阵白村江口。倭又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而来。倭以己众,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施包抄合击之术,倭“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扶余丰璋与少数人乘船驶入黄海,下落不明,唐军只缴获其遗落的宝剑。残军尽皆投降。

白村江之战,使倭人智力集体加二十分有余。自此退守本土九百余年。倭酋“中大兄皇子”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九州设太宰府,以防唐入侵,府外建一座用于防御的“水城”,坝长1.2公里,底部宽8o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倭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
聪明后的倭人学习大唐的其他邻居,以藩属自居。先后十九次派遣唐使朝大唐。选拔遣唐使的官员要求很高。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称为遣唐四官。必须通经史,容止温雅。以至唐人对倭人大有好感。以为倭已成礼义之邦。则天女皇赐印封号曰:日本
秦隽扬当然没有则天女皇英明,但他知道很多则天女皇不可能知道的事。他很固执地认为大唐大多数的藩属是“楚楚其表,禽兽其里”,自己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当然有义务教化万邦,帮助那些蛮夷归化是他的责任。
秦隽扬认为大多数的蛮夷还是属于可以教育好的。所以早在半年前,海州就组织了两支船队去寻找“归化民”。一支是以“合作伙伴”大食人的三艘排桨船为主,辅以十几艘中小型海船。沿山东半岛,穿黄海,再走朝鲜半岛西海岸达新罗金城。
另一支是以扬州的几个“大勋商”通过吕用之,从淮南水师那买来几艘三层中型楼船为主,带着十几艘中小型海船,他们的目标是日本。
从日本到中国的航线,当时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新罗道,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穿黄海,达山东半岛登6。沿海岸线航行,补给方便,比较安全,但花费时间最长,每次航行都需要四五十天。
第二条南岛路,这是沿海岛链航行的线路,从九州逐岛南下,横渡东海直到长江口。这条线路风险较高,随洋流而行,需要丰富的航海经验。
第三条是大洋路。这条路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猪突精神”。从值嘉岛一带直接横渡东海到达长江口。大洋路的最大优点是距离近、时间短,但一路无凭籍,采取激进方式,一股作气冲过海峡,直奔大唐。要么一帆风顺,要么船毁人亡。就日本人那只能栽百余人的小船,又没有船壳接缝的捻料捻缝技术和船体的水密封舱技术。事故概率25%!
大唐的制船和航海技术,较汉代有了跨越性的突破。海船动辄载几百人,多的更达三千。
三国时,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在夷洲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水土不服“拔民而还”。夷洲是台湾,澶州是日本。卫温、诸葛直因为没有找到?洲,一同以“违诏无功”入狱被处死。卫温、诸葛直的不幸,却是日本人的大幸。以孙权的脾气是不拔光不算完,山越人就是榜样。要是敢抵抗,那6逊、诸葛恪等“抚越名手”就会去抚倭了。
海州的楼船队是直接穿越黄海,经对马抵达九州的长崎。这条道对扬州海商是熟门熟路。福州、广州的海商也是走这条道。
可一趟跑下来,这两路的收获都不足称道,两支船队“征集”到的“化外民”加起来不到三千。原本以为可以下手的地方,都残破不堪,人口远避。原先商贸的港口也都把守甚严。几番了解才知道,现在新罗和日本的沿海都在闹“新罗盗”。
“新罗盗”的兴起也不是无原因的。
66o年,唐军灭百济。
668,唐灭高句丽。
67o年,安东大都督薛仁贵调入青海,一些故高句丽贵族反叛,与此同时百济亦动乱。新罗乘机寻衅吞并百济,企图统一三韩。唐朝并不希望百济绝嗣,新罗独大。在迅扑灭高句丽故地的叛乱后,唐偏军攻入新罗,新罗多败,上书求罪。
由于陇右、河西一带形势恶化,唐朝最终承认了三韩统一的现实,将高句丽故地的民户大部迁入中原。唐玄宗时,为了平衡东北地区的形势,怀柔渤海国的同时,将大同江以南的空地赐予新罗,广其疆土,以平衡渤海。但新罗国内贵族势力强大,有危机时还能团结一致,危机一除,旋即陷入内争,根本对渤海构不成威胁。
如今的新罗国王叫金?,已经在位十一年了。懦弱不堪,更是无法平衡诸势力。战乱不止,地方豪族乘机反叛。失败的就下海为盗了。海盗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盘踞于各处岛屿为患。“游荡”于新罗西海岸的排桨船队也遇上过一拨小股的“新罗盗”,这股“新罗盗”却是藏身于儋罗岛。
秦隽扬远本根本不知道什么“儋罗国”的。结果一翻前人的史籍,笔记。不由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组织了这支“踏浪军”来讨伐儋罗。任命路炯为临时性的行军大总管。最新章节更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