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融合之路(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余贺伦出海攻击不同于陆战那样容易向后方传递消息。洛阳皇宫里的陈鑫也只有放野马似的任凭余贺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远洋舰队抵达倭国关西丹后海域对倭人展开强攻时,陈鑫仅仅从东夷岛方面了解到白利家贺放弃了对萨摩藩的进攻,调大军北上的消息。消息是需要分析的,白利家贺再次调兵恰恰说明余贺伦的行动很顺利,这样一来,陈鑫就放心了,也没必要干着急使不上劲的去考虑倭国该怎么打。
这次前所未有的海战影响的自然不只是交战双方的大汉和倭国,战争刚刚开始,依然没有撤离东夷岛的大吕宋殖民军就把消息送到了南洋(白利家贺能知道余贺伦攻倭也是他们传出的消息)。
尼德兰、大吕宋等国得到了消息后,为了共同的海上利益和北方海域的控制权,这回居然捐弃前嫌,联合派出了舰队,准备趁汉倭两方水师力量都受重创时给予毁灭性的打击,以确保他们的海上霸权。谁知道联合舰队刚刚驶离吕宋岛不过三天的海程,前面就出现了虎视耽耽的大汉闽粤水师。
本来西洋人对大汉水师是很看不上眼的,但这一次一对阵,他们就倒抽了一口凉气。怎么回事?原来出现在眼前已经不再是他们往常见惯了的两千料以下小型战舰混合编队,光五千料大型主力战舰就达到了三十余艘,其他小舰更是不计其数。本来西洋人已经得到大汉开始恢复大型战舰建造的情报。但突然间冒出这么多大舰却是始料未及地。
西洋人比东洋人要聪明,这从他们打不过就跑、被围住就投降的“战术思想”上就看得出来。两军对阵,西洋人略略估计了开战的得失后便很“友善”的打出了示好的旗语,然后一丝不乱的掉转船头,重新向始发点吕宋岛归去,以便保存有生力量,免除为“帮助”倭国人而给自己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陈鑫得到这方面地消息后顿时满心鄙夷。同时也对他们那种冷静大是佩服,不过所谓的佩服也仅仅是佩服而已。陈鑫明白西洋人这样做绝不是害怕那么简单。他们这样不过是在不了解敌情地时候绝不打无准备之战而已。但东方人的思想毕竟与西方人有些不同,中国人就做不到这种体面的撤退,在人们心里,这比失败还要令人羞耻。
海上就放野马了,只要余贺伦把握好尺度就行,这是不用多操心的,但北方女真方面的形势却让人有些头疼。
自从上次陈淼做钦差加封皇太极为屏北王以后。皇太极确实在重设努尔干都司的商谈中配合了很多,然而这里说的“很多”仅仅表现在数量级别上。皇太极对汉使开出地十五条条件答应了十三条,惟独不理会改编八旗军队和努尔干都司对东北女真、东蒙古、苦夷等民族首领的任命权利,甚至连努尔干都司都指挥使派出的先遣人员到达赫图阿后,连原来已经商议好的都司衙门都没安排。
皇太极这已经是明显的虚以委蛇了。在谈判陷入僵局时,驻守蓟镇辽南的第二镇大将军郑纪与努尔干都司指挥使刘大年联合上了份奏章,向陈鑫说明了当下的情况和准备以武力逼迫的打算。
奏章送进御书房,陈鑫非但没生气,反倒与兵部尚书史景隆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皇上。皇太极这是急了,把好几件事混在了一起,名头上让朝廷抓住了把柄,他实在得不偿失啊。”史景隆捋须长叹,颇有点为皇太极惋惜。
“皇太极也有难处,咱们不能欺人太甚。”陈鑫随手翻着奏章笑道。“告诉郑纪,兵是要动一动的,不过别真打,皇太极好歹是朕的藩臣,若是打残了打死了,朕心疼不是?”
“皇上圣明,皇太极要是能明白皇上一片爱护之心,也不会如此无礼。”史景隆凑趣着说道,“郑纪那里是不是让他在盛京动一动?皇太极迁都到赫图阿,这明摆着是要把盛京还给皇上。皇上要是不要。岂不冷了他的心?”
说正事老是用戏谑的口气就没意思了,陈鑫正色道:“东蒙古兀良哈顺宁王那个老滑头倒是会做事。自己处理不了,就把苏尼特汗之子蒙特勒推给了大汉,他倒是不得罪人。蒙特勒的父亲被皇太极逼迫自杀,这是不共戴天之仇。他几次求朕借兵给他报仇,朕都没见他,这次时机应该差不多了。七王和马树华去西川快回来了吧?军中地事朕离了他们还真有些窘迫。”
“王爷和马将军已上归程,不日即可抵京。”史景隆颇有些酸溜溜的说道,他一直感觉皇上对他的倚重不如七王爷和马树华,“皇上,蒙特勒那里臣一直关照着的,不敢让他冷了心,皇上的意思是不是见他一面让他回去?臣思谋着皇太极让苏尼特台吉乌策楞代任苏尼特汗,这个乌策楞本来还有些威望,但自从苏尼特汗自杀,他取而代之后,就已经服不了众了,现在努尔干都司的事不可能和平解决,不如把蒙特勒当一步棋,任命他为苏尼特汗。如此一来,苏尼特百姓拥戴不说,皇太极也必然干涉,等那里乱起来,蒙特勒必然打大汉的旗号,这样便抓住皇太极的错了,而且还能鼓动东蒙古各部脱离女真,这当是个一举两得之法。”

陈鑫想了想后便摇起了头:“现在虽然是用人之际,蒙特勒回去也能起你说的作用,不过朕想着这事应当做长远打算。七王经常说‘用人可用名,不必用其实’,这话说的不假。蒙特勒如果回去,能不能成事先不说,危险肯定是有了,皇太极和乌策楞必然不会让他活着,自然千方百计地害他,要是他没了命,大汉在关外就少了一个可用之人,实在得不偿失。”
“若是用其名也不是不可,只是效果可能……”史景隆想起这话是皇上说地,并不是七王爷在说,于是把后面“差些”两个字咽回了肚子里,“以臣之见,若是用蒙特勒的名,那么就当让他去兀良哈,并且皇上宣谕天下任命他当苏尼特汗,这样一来,蒙特勒不至于以身冒险,而苏尼特部众知道老汗王地儿子就在西边,必然对乌策楞有异心,如此情况下,乌策楞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铁了心镇压部众,要么识时务为俊杰,宣布脱离皇太极,退位请蒙特勒继任汗位,这两个效果不论哪一个对大汉都有利。”
“兀良哈三王有利可图,必然会出兵襄助蒙特勒夺取汗位。”陈鑫把史景隆没说完的话补充了出来。
史景隆点头称是:“皇上圣明,不过这样一来倒是把人情让兀良哈占去了一大半,朝廷要想拴住蒙特勒的心,还得动一动黄昭信的镇西军,让他为策应帮助兀良哈。兀良哈一动,大汉不必亲自出手,可令郑纪北抵,黄昭信东进,给皇太极造成压力,还可以在东边鼓动朝鲜出兵,北边罗煞国也会趁机南下。四路围攻,皇太极顾头顾不了尾,唯一的办法只有听皇上的话了。”
史景隆说的算是用武力解决女真问题的最佳方案,但史景隆毕竟是文官管军政,大方略拿的出手,但说到打仗的具体事项就有点露怯了,这正是陈鑫在军事上倚重七王和马树华,对史景隆仅仅是问策参考的原因。
在陈鑫看来,兀良哈必然会出手,但打到什么程度却取决于他们的利益,如果皇太极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就算不敢明着撤军,也会停滞不前,甚至与女真八旗脱离接触;东边的朝鲜只能算个无足轻重的配角,他们还没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就算出兵也是象征性的,如果兀良哈不退缩,他们还能起一定的作用,一旦兀良哈撤兵,他们就成皇太极的出气筒了,要是弄到这个程度,大汉为了努尔干都司的事只能硬着头皮与女真明干,实在不是个好结果。
还有罗煞国,陈鑫想起罗煞国不免有些犹豫,如果真打起来,罗煞国的战略只能是在女真北多占领战略要地,为以后的南下做准备。俄罗斯这样一个最好战的民族伏在身边实在不是舒服事。按陈鑫的想法,稳定了东北后就算不要西伯利亚的实际控制权,也得把罗煞国赶回欧洲去,只有罗煞国的实际控制区远离大汉本部,大汉才能有真正长久的安全。可是现在满朝的文武对罗煞国都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虽然这是因为罗煞现在的力量威胁不了大汉,但等过上一二百年罗煞拥有真正的威胁能力时再去重视就晚了。
“打自然要打,不过得有个限度,压住皇太极一头就可以了。皇太极不足为惧,只要压缩了他的力量,将女真分裂开进行管理,他就只有服服帖帖的称臣。以皇太极的能力和现在的形势,他不可能有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那种作为。再说朕肯定能比他活的时间长,只要不出大错,到他将死不死的时候只怕已经没有女真这个族了。朕不担心女真,朕担心的是它后头一个更厉害的角色。”陈鑫双目向外看去,默默的沉思起来。
“更厉害的角色?皇上的意思是……”史景隆不觉愕然。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