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北方的局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吐蕃西蒙古和倭国的事都要有个长期计划,急促不得,这一方面需要朝廷及时灵活的战略调整,军队有效的威慑吓阻,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国内必须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出现较大的乱子。
好在现在国内各方面的事情差不多都理顺了,只要各项政策能够坚持不懈的执行下去,就不会出现危害全局的麻烦事。一切看上去似乎很顺利,并没有出现任何大的波澜,这虽然是好事,但好事过了头总让人感觉心慌,觉得这似乎和天上掉馅饼没有什么两样。
六月初一日,对大汉大好局面进行“调整平衡”的坏消息终于从北方传到了京里,蓟镇大将军郑纪报称:金国大汗皇太极在礼亲王代善、贝勒多尔衮等人的支持下解除了郑亲王济尔哈郎的兵权,并诛杀了和硕贝勒莽古尔泰等意欲谋夺君权的亲贵和一批非建州籍并怀有异心的将领官员,正式废除努尔哈赤制定的“八王议政”制度,开始了他的专权统治。
(据史载,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卒于1632年,死后被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
本来金国经过此次变乱,国内必然要引起波澜,但皇太极废除带有奴隶社会性质的议政制度毕竟是一种进步,君权优势很快就充分显示了出来。在莽古尔泰被诛不久,皇太极为了最大限度的扑灭国内地反对势力,便集中力量对北方逐渐南侵的俄罗斯殖民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此一役不但夺回了外兴安岭一带俄罗斯人修建的多个据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打仗将渐已离散的人心重新聚拢在了一起。
这件事对大汉可不是什么好消息,金国议政制度被废除代表着皇太极被分离出去的权利重新回到了皇太极本人地手里,这也就是说,皇太极今后做事再也不怕受到掣肘,那么以他比努尔哈赤不知要大多少倍的野心,他下一步必然在巩固了自己地专权后在关东大干一场。先将大汉的势力逐回关内,再谋求西边东蒙古各部倒向他的一边。(当然也有可能反过来做。这就看皇太极怎么想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动向,最后的结局还要看相关各方的谋略和动作,但从皇太极大权独揽开始,大汉在北疆先巩固辽南,再图融合女真各族的希望已经化为了泡影。
那么皇太极会怎么做呢?作为一个刚刚稳固自己权利的有为君主,他绝不可能现在就与大汉反目。对他来说,先示弱是个最好地法子。现在他的力量显然不足以对抗国力如日中天的大汉国朝。那么屈膝称臣稳住大汉,以求喘息恢复的时间是最稳妥的办法。
皇太极果然是这样做的,在郑纪的奏报抵京后没几天,皇太极的奏表就递来了,皇太极在奏表中称:女真世代为大汉北方屏藩,虽曾有恣意妄为,但已遭天朝圣威谴责,女真人也知道了自己地错误。所以痛定思痛,北击罗煞贼寇,以保大汉北疆安稳。皇太极本人也诚心归附天威,所以请求朝廷给他屏北王的爵号,女真从此取消金国的国号,依然称为女真。为了表达诚意。皇太极将五年内从关内外掠走的三万汉民遣返大汉,至于其他被掠汉民,因为他们在女真已经娶妻生子,扎下根来,皇太极不忍心看到他们妻离子散,所以不予遣返,如果大汉朝廷要求遣返的话,女真方面也会听令行事。
皇太极的地这一套听上去倒是挺感人的,不过这空头人情做的也够足了:所谓金国国号,不过是个名字罢了。皇太极只要抓紧了权力。什么金国不金国还不是那么回事。至于什么“屏北王”更是扯淡,原来他就已经请求了一个封号。如今再来请求封号不过是为了强调他归顺的意思罢了。还有遣返被掠汉民,他更是扔包袱的举动,五年内被掠走的人本来就不多,而且因为被掠去时间短,思乡之情自然难免,再加上大汉这几年的国力日盛,这些人根本就是皇太极身边的定时炸弹,他还有不赶快扔了的道理?他说遣返这些汉民就算归顺了吗?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把所有汉民都遣返回来?这根本就是在耍花腔,他知道其他那些人被女真人奴化已经很重了,与其说是汉人,不如说已经女真化,这样一支力量,他怎么舍得扔掉?而且这些人已经与大汉为敌,回大汉必然是一个乱源,朝廷肯定不会答应要他们,如此一个要留,一个不敢要,这一条就成空头人情了。

皇太极的这些话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看出毛病来,然而他既然敢这样做,自然有他有恃无恐地原因:首先这份奏章表面上是恭顺地,谁也不能从字面上挑出他的理儿;其次皇太极杀弟杀将领是他国内地事,虽然他已向大汉称臣,但按一贯的藩属关系,大汉并不能明着去干涉他们的内政,而且他北击俄罗斯虽然是为了凝聚女真人心,但打的却是为大汉稳固北疆的旗号,也就是说明面上是为了大汉的利益,这样一来,大汉就没有理由对他动干戈。
这些考虑算是够全面的了,皇太极已经掐准了大汉现在不会出兵的命脉,他自然知道大汉现在的主要目标在海上灭倭寇驱赶欧洲人以保护经济利益,其次是在西南控制吐蕃西蒙古以巩固后方,只有这两个方面都稳妥了,大汉才有充足的力量放手收拾他。如果大汉不计后果的对他进行打击,那就先在道义上输了三分,女真人必然同仇敌忾,到时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大汉能不能赢先不说,后边的各项安排肯定是被打乱了,到最后跑不了为了保住根本利益而草草了事。至于大汉自己不动手而去唆使东蒙古各部捣乱那就更好说了,东蒙古各部首领自己矛盾就不少,就算合起伙来也不是女真的对手。
接到奏章后,我心里那个恼火,随手扔给了七王:“王爷你看看吧,皇太极如今咸鱼翻身,倒做起忠臣来了。哈,忠臣,当真是个忠臣!竟然想把朕堵在一个‘理’字上。”
七王爷忙着分析奏折,没有吭声,早已见了奏章的史景隆连忙说道:“皇上不必动怒,皇太极自以为占理儿,其实也不全然,这就看朝廷怎么回他话了。皇太极的这份奏章其实正有一个疏漏给咱们抓,那就是女真称了臣以后怎样,他说归顺,可努尔哈赤造反之前他们也归顺了一二百年,可照样挡不住努尔哈赤造反。什么叫归顺,明眼人一看便知。”
“不错,皇太极的奏章对努尔干都司只字未提,这正是大汉可用之处。”七王爷很谨慎的说道,“皇上,半年前朝廷就已派员赴女真商谈重设努尔干都司的事,可是皇太极一直是拖着,朝廷忙于东海吐蕃的事,所以也没在这件事上太过施压,本来是想着女真国内各势力鼎立,皇太极就算有异心也得不到全力支持,如此正好是我大汉巩固辽东,再图北进的回旋余地。但是如今皇太极解除了各派势力,在女真大权独揽,咱们就不能再像原来那样与他周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努尔干都司正是咱们可以用的地方。朝廷可以答应皇太极的请求,给他个什么‘屏北王’又有何妨?最重要的是咱们可以以此为借口催促他们答应重建努尔干都司的事,如果他答应,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在那里驻军移民,如果出现冲突,那也是女真人没理,谁让他们已经称臣了呢?如果皇太极不答应,这就更好说了,既然不答应朝廷的条件,他这是称的什么臣?如此一来皇太极的种种阴招就算白用了。”
史景隆见七王爷先说了话,知道现在再出主意已经不算乱出头了:“王爷说的是,皇太极自以为得计,却忘了自己现在没有跟大汉讲条件的能力,他既然说遣返被掠汉民的事听朝廷的,那么朝廷可以借此让他将所有汉民遣返,如此一来,他遣也不是,不遣也不是,阵脚一乱,错愕必出,朝廷就站在了理儿上,收拾他还不是容易。而且东蒙古那边看朝廷有了这样的动作,自然要借机会赚点便宜,就算大汉不出兵,也够皇太极应付的了,他还怎么学卧薪尝胆?”
好,史景隆够毒,这就叫以毒攻毒,以不讲理对不讲理。主意定下,我让史景隆草拟了给皇太极的回复。
回复中说:大汉皇帝听闻皇太极归顺之心甚为欣慰,特准其奏封他为‘屏北王’,世袭罔替,望皇太极好自为之,为大汉守好北疆,至于遣返被掠汉民一事,朝廷感念皇太极诚心悔过,特允许他将全部汉民遣返,朝廷予以安置。女真既然重归大汉,大汉朝廷应重设努尔干都司予以管理,并统管女真八旗兵士,旨到之日,令皇太极与女真全体遵旨办理,不得有误。
这一棍子搅下去,皇太极的麻烦是少不了了,不过我这也是虚张声势,要想做到根本就不可能,就看皇太极怎么应付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